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好萊塢大片中炫酷無比的特效所吸引,那些恢弘大氣的建築和場景,還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外星生物和怪獸,其實都是特效的功勞。回到那個黑白的年代,由淺入深地聊一聊,好萊塢的電影特效發展史。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回顧電影歷史,你就會發現電影特效,與電影幾乎是同時產生的。1896年,於羅米埃爾兄弟,或愛迪生髮明瞭電影之後的第二年,歷史上第一個點特效就誕生了。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法國著名導演喬治.梅里愛所發明的,停機再拍技術。雖然稱之為特色,但其原理也十分的簡單。就是固定攝像機的機位,與景別開機拍攝一段時間後停機。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接著對被攝物體進行改動在拍攝,反覆之後,將多個鏡頭組接在一起就可以產生畫面中的物體逐漸增多,或憑空消失,突然變換的外形,或閃現的效果出來。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那麼,梅里愛第一次使用停機再拍技術,是在1896年的《胡迪尼劇院的消失女子》裡,之後又在《灰姑娘》《月球旅行記》的影片裡被髮揚光大。儘管這些片段,現在看起來可能非常的粗糙與簡陋,但放在100多年以前,老鼠變成人、灰姑娘的一鍵換裝等等,魔法場面讓當時的觀眾們眼花繚亂大為驚歎,可以算作是不折不扣的炫技之作了。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梅里愛之後又發明了遮罩與多重曝光技術,他將一塊玻璃塗黑作為遮罩,用它擋住了鏡頭的一部分,進行拍攝,拍攝完畢後將膠捲倒回用遮罩,擋住另一部分再次拍攝,多次曝光之後,不同的畫面就會出現在同一部膠捲上。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梅里愛第一次使用這項技術,是在1898年的《一個頂四》上,他利用這項技術將四五個腦袋合成在同一個畫面裡,用技術替代了魔術,順便一提這部獨角戲中的演員,就是梅里愛本人。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不久之後的1903年,美國導演,埃德.溫鮑特再次使用了遮罩與二次曝光技術,而這部電影就是名垂青史的《火車大劫案》,這部電影,與梅里愛舞臺劇一般的電影相比,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現了簡單的蒙太奇特寫,還有更為真實複雜的場景。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其中,車站外行駛而過的火車,還有火車行駛時,窗外掠過的風景,都是用遮罩與二次曝光技術合成的畫面。只不過與梅里愛的電影相比,此時的效果已經有了質的飛躍,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繪影技術由特效大師,諾曼道恩發明。即是用繪製的畫面,來表現虛構的環境。類似原理,早在盧米埃兄弟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月球旅行記》畫面當中的,用紙板剪成了假景片,效果也比較原始。那麼在1907年諾曼道恩,發明了繪影技術,他把畫面畫在了透明的玻璃板上,這樣的話繪製出來的畫面與拍攝畫面,有了更為真實的結合。

後來經過眾多電影工作者的研究與改進,繪影技術已經成為了描繪虛幻場景的最佳解決方案,因為它大大減少了大型建築物的製作成本,也降低了在製片廠外拍攝外景的難度。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比如金剛中的骷髏,島綠野仙蹤的翡翠城,公民凱恩的新大陸,人猿星球結局裡的自由女神像等等,他們都是繪影技術的結合。

那麼到了現代,儘管繪影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仍有一部分導演熱衷於使用傳統的繪景技術,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彼得.傑克遜,吉爾莫.德託羅。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而傳統繪景技術的最高峰則是《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裡,幾乎所有宇宙場景都是由工業光魔的眾多藝術家,使用油彩或水彩在巨大玻璃幕牆上,一點點手工繪製。那麼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與精心調度的攝影機一起,組成了老一輩星戰迷們最初的夢境。


好萊塢電影特效發展史01:早期鏡頭內特效

1954年一個人類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電腦的誕生,科技為人類的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電腦科技為電影裡特效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那麼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電腦特效的內容,下期我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