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圖:網絡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汪曾祺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他說,“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情感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於人情味的思想。”因此,他的小說總是充斥著濃濃的“中國味兒”。

汪曾祺的“中國味兒”不僅流露在語言上,還體現在人物塑造上。在小說創作上,汪曾祺追求現實主義,以虔誠、恭敬的態度去敘述著人間的美好,用小人物的經歷、小人物的悲喜,去詮釋中華民族最最質樸的人性和心靈。

而小說中不起眼的群眾,也是汪曾祺“中國味兒”的重要載體。群眾的言行舉止,群眾對待一些事情的看法,往往體現了中國百姓的價值觀、道德觀。

《大淖記事》中,小錫匠和巧雲的愛情經歷,在群眾的眼中波折沉浮。群眾的反應,不經意中展現了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01.對“錫巧之戀”的惋惜,緣於“孝”

小錫匠一表人才,“太聰明,長得又太好看”,是錫匠堆裡飛出的金鳳凰;巧雲美麗動人,引得“一些少年人裝著有事的樣子來來去去”。

小說中花了大段的篇幅,從正面、側面描寫了小錫匠、巧雲的美好,又寫了他們的情投意合,他們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

可群眾卻認為他們湊不成對兒:

好心的大人路過時會想:這倒真是兩隻鴛鴦,可是配不成對。

老錫匠也告誡小錫匠,“不要老往淖東頭跑”。

為什麼他們都這樣想?因為一個“孝”字。

巧雲是獨女,父親半癱,她需要招個上門女婿來支撐這個家;小錫匠是獨子,家中只有一個眼睛不好的守寡老孃,他需要一個當家媳婦來操持這個家。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在群眾眼中,小錫匠和巧雲雖情投意合,但絕不會為了卿卿我我而放棄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個中國人都會認這個字,都會去做這件事。

所以,以“孝”為根本的群眾,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出發,會認為小錫匠和巧雲不能走到一起,為他們感到惋惜。

02.對“錫巧之戀”的維護,緣於“義”

“錫巧之戀”成了悲劇。巧雲被有權勢的劉號長糟蹋後,小錫匠不嫌棄、不退縮,和巧雲成了真正的一對兒。

劉號長帶人對小錫匠一頓毒打,逼迫他離開巧雲,小錫匠硬抗著,一句話都不說,於是被打“死”了。小錫匠所堅守的,是內心的美、是人性的真。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老錫匠領人和巧雲一起救活了小錫匠後,並沒有忍氣吞聲,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帶著一幫錫匠去給小錫匠討公道:

錫匠們開了會。他們向縣政府遞了呈子,要求保安隊把姓劉的交出來。


錫匠們上街遊行。這個遊行隊伍是很多人從未見過的。沒有旗子,沒有標語,就是二十來個錫匠挑著二十來副錫匠擔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


遊行繼續了三天。

第三天,他們舉行了“頂香請願”。二十來個錫匠,在縣政府照壁前坐著,每人頭上用木盤頂著一爐熾旺的香。這是一個古老的風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縣大堂燒了,據說這不算犯法。

他們非常嚴肅,表現出“不可侵犯的威嚴和不可動搖的決心。”如果不能成功,他們要燒縣大堂。

他們是一群不惹事但不怕事的人。他們心中有著自己堅守的東西——義。

認為正確、公正的事,他們就會去做,即使面對的是強權、無賴,他們也毫不退縮。


在錫匠們看來,小錫匠和巧雲雖然不適合在一起,但他們在一起是你情我願的,並沒有妨礙別人,也不是傷天害理的事。反而是劉號長的所作所為讓人不齒。

錫匠們對於小錫匠和巧雲不被生活禁錮、努力追求自由愛情的做法,很是敬佩。小錫匠是他們中的一員,是他們的子侄、兄弟他們有義務為小錫匠討回公道。

他們雖憤怒,但不失理智。雖然他們都是有功夫在身的,卻沒有像劉號長那樣直接打上門去。他們選擇了符合“義”的做法:

向縣政府遞呈子,無果;

遊行三天,無果;

頂香請願,成功。

這條規矩不載於《六法全書》,現在不是大清國,縣政府可以不理會這種“陋習”。但是這些錫匠是橫了心的,他們當真幹起來,後果是嚴重的。

錫匠們的這些做法是有風險的,因為對抗的畢竟是權勢。頂香請願被政府稱為“陋習”,可見政府並不是不認同。但他們認為,小錫匠和巧雲值得他們這樣去做,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他們必須這樣去做。這便是“義”之所在!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03.對錫巧之戀的認同,緣於“仁”

小錫匠被救活之後,巧雲把他接到家裡。周圍群眾的表現,讓人從心裡湧出暖意。

東頭的幾家大娘、大嬸殺了下蛋的老母雞,給巧雲送來了。錫匠們湊了錢,買了人參,熬了參湯。

他們是一群貧苦的人,大娘、大嬸家的下蛋老母雞,也許是孩子補充營養的唯一來源,也許是全家經濟的重要來源,可她們心甘情願地拿了出來,燉給小錫匠補身體。

錫匠們的錢是養家餬口的,他們義不容辭地拿了出來,給小錫匠買人參。

他們看到小錫匠為了愛情可以不顧生命,看到巧云為了愛情可以無視生活的艱辛,心中的仁愛之心被激發出來。

因為這種真摯的、符合人性的自由愛情,是每個人內心都渴望的。即使生活給了他們苦難,即使現實限制了他們追求真實的能力,他們依然將人性最美好的渴望保留在心中。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因此,大淖百姓打從內心認同了“錫巧之戀”,他們為這對勇敢、堅強的戀人,能夠追求自己心中所想而心生佩服,為這對戀人能夠成功擁有愛情而感到高興,又因他們出自大淖而感到自豪。

挑夫,錫匠,姑娘,媳婦,川流不息地來看望十一子。他們把平時在辛苦而單調的生活中不常表現的熱情和好心都拿出來了。他們覺得十一子和巧雲做的事都很應該,很對。大淖出了這樣一對年輕人,使他們覺得驕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熱乎乎的,好像在過年。

這種“喜洋洋”、“熱乎乎”的感覺,讀者感同身受,因為我們心中都有仁愛之心。

汪曾祺說:“我的小說有一些優美的東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溫暖。”

大淖群眾散發出的這種互助友愛之情,正是這種可以使我們感到安慰、得到溫暖的東西。這種互助友愛,正是中國百姓心中的“仁”。

小錫匠和彩雲,為了自由愛情,為了不可藐視的尊嚴,鬥爭得遍體鱗傷。群眾們彷彿是自己鬥爭過了一樣,因為小錫匠和巧雲是他們中的一員,代表了他們的思想和追求。

群眾對錫巧之戀的真正認同,把自己內心的仁愛之心激發了出來。

04.小說裡的群眾,就是現實中的老百姓

汪曾祺說:"我的小說有一些是寫市民層的,我從小生活在一條街道上,接觸的便是這些小人物。但是我並不鄙薄他們,我從他們身上發現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

汪曾祺的小說,之所以說很寫實,是因為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寫自己所經歷過的、或者聽到過的人和事。

《大淖記事》|從群眾眼中的錫巧之戀,看中國百姓的孝、義、仁


《大淖記事》裡的大淖,就是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就在汪曾琪的老家高郵。裡面的故事也發生在大淖,汪曾祺只是做了藝術處理。

因為人物是真實的,所以,《大淖記事》中的群眾,就是現實中的老百姓。

小說中的群眾所表現出的“孝”、“義”、“仁”,正是中國百姓身上所具備的傳統美德。書中所傳達的百姓之美,遠不止這些,細細品之,方能有所察覺。

讀經典的書,寫醇美的文。歡迎來到秋澄小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