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今天是追憶抗疫新冠疫情期間,逝去的烈士和同胞的沉痛日子,我在這特殊的時刻想起了武漢疫情吹口哨的第一人,英雄李文亮。

李文亮醫生,在2019年12月30日率先在微信群紕漏不明肺炎有關情況,被截圖轉發後,1月3日受警方的警示、訓斥,稱其在網上發佈不實言論。

新冠疫情爆發以後,整個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時候才得以讓李文亮英雄得以撥亂反正。

後來因為接診了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後,李文亮也被傳染上了新冠肺炎,其父母和多名同事也被感染。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2月6日深夜11.00左右,李文亮逝世,這位可愛的英雄永遠離開了我們。

在事情沒有調查的很清楚之前,隨意評價和批判他人,真的會打自己的臉。


“沒見過市面的人,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我的一位朋友,她平時很喜歡在朋友圈上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最近卻關閉了朋友圈。

她說前段時間,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發自己的照片分享心情,沒想到大家的關注點全都在她的脖子上,有人說你怎麼老戴這條白金項鍊炫耀,有人說項鍊閃瞎了眼,求別戴了。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甚至我們有位共同的朋友,私下也悄悄問我,你看她經常在朋友圈曬那條價值不菲的項鍊,難不成是被哪位土豪包養,不敢摘下吧。

有誰知道,那條項鍊是她媽媽去世時留給她的。每當想起媽媽的時候,或經歷了特別的事,她都會拍照留念。

魯迅先生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你眼中的世界,有時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而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將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這是一張愛因斯坦人臉圖: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這張臉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的呢?

你一定會說是凸出來的。沒錯,它看上去就是凸出來的。

而下圖是這個面具的側面視圖。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這樣看,它竟然是凹進去的臉。

其實這是 BBC 一檔節目中提到的例子,為什麼看第一張圖會讓你產生錯覺呢?

認知學家解釋:由於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凹進去的臉,因此頭腦中形不成凹進去的臉的圖像。

所以說,僅憑一個側面去評判人的全貌,很容易,但也很不公平。

你看,很多事,你能看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你無法感同身受,是因為不曾經歷過,你所謂的真相也只不過是你以為。

針沒扎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痛。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難以搬動。

你眼中節省每一筆開銷的吝嗇鬼,也許是因為他把所有的存款都寄回了家;

你口中背 LV 包開寶馬的拜金女,實際上常常犧牲週末時間,賣力工作;

你所以為的一臉冷漠說話刻薄的領導,在危急時刻卻正義感爆棚特別有人情味。

有時你想發朋友圈傾訴生活的難,卻被指責矯情、玻璃心上線、抗壓能力差......

“是啊,誰的生活不苦呢,破事一堆,不值一提。”


俗話說,眼界決定境界。

越是沒見過世面的人,越以自我為中心,眼界越是狹窄。

其實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越多,他的格局也就越小。當你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見過的世面越來越多,你會意識到,很多用奢侈品的人沒有在炫耀;開豪車住豪宅的人也沒有在炫富,秀恩愛曬娃和炫升職也只是分享喜悅而已。

那就是平日裡他們最正常的生活,我們無須多加議論,看不慣可以屏蔽。

心姐平時也愛發朋友圈,幸運的是無論發什麼,朋友們都能給予理解,偶爾調侃也無傷大雅,我很珍惜這些善意和包容,也常常給他們的朋友圈點贊。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所有偏見的造成,都只有一個原因:這些事沒發生在自己身上。

可能在你眼裡微不足道的東西,卻在別人的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你沒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也就沒資格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人生。

很認同這段話:

“你走近過布達拉宮,見到最近的藍天和最白的哈達,就會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

你從塞維利亞大教堂遊歷過一圈,就不會以為失去一個前男友,就失去了整個世界;

你在華盛頓住上幾個月,就不會再有狹隘的反美情緒或者狂熱的西方崇拜。”

當然所有的這些,不是為了讓自己在下次聊天的時候秀優越感,而是為了在任何時候,都能從容不迫、不卑不亢,包容世間萬物的多樣性,不過於大驚小怪。

“看你微信頭像,就知道你很 low ”

“看你背名牌包,就知道你愛炫”

“看你加班至深夜,就知道你愛錢”

“看你離婚了,就知道你不顧家”

......再也不想聽到這些非黑即白的幼稚言論了。

不隨意評價他人,不造謠不傳謠,才是一個人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不隨意評價他人的“過”,是你深入骨子裡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