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今天是追忆抗疫新冠疫情期间,逝去的烈士和同胞的沉痛日子,我在这特殊的时刻想起了武汉疫情吹口哨的第一人,英雄李文亮。

李文亮医生,在2019年12月30日率先在微信群纰漏不明肺炎有关情况,被截图转发后,1月3日受警方的警示、训斥,称其在网上发布不实言论。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整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候才得以让李文亮英雄得以拨乱反正。

后来因为接诊了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后,李文亮也被传染上了新冠肺炎,其父母和多名同事也被感染。

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2月6日深夜11.00左右,李文亮逝世,这位可爱的英雄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事情没有调查的很清楚之前,随意评价和批判他人,真的会打自己的脸。


“没见过市面的人,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我的一位朋友,她平时很喜欢在朋友圈上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最近却关闭了朋友圈。

她说前段时间,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自己的照片分享心情,没想到大家的关注点全都在她的脖子上,有人说你怎么老戴这条白金项链炫耀,有人说项链闪瞎了眼,求别戴了。

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甚至我们有位共同的朋友,私下也悄悄问我,你看她经常在朋友圈晒那条价值不菲的项链,难不成是被哪位土豪包养,不敢摘下吧。

有谁知道,那条项链是她妈妈去世时留给她的。每当想起妈妈的时候,或经历了特别的事,她都会拍照留念。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你眼中的世界,有时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而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这是一张爱因斯坦人脸图:

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这张脸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的呢?

你一定会说是凸出来的。没错,它看上去就是凸出来的。

而下图是这个面具的侧面视图。

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这样看,它竟然是凹进去的脸。

其实这是 BBC 一档节目中提到的例子,为什么看第一张图会让你产生错觉呢?

认知学家解释:由于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凹进去的脸,因此头脑中形不成凹进去的脸的图像。

所以说,仅凭一个侧面去评判人的全貌,很容易,但也很不公平。

你看,很多事,你能看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你无法感同身受,是因为不曾经历过,你所谓的真相也只不过是你以为。

针没扎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难以搬动。

你眼中节省每一笔开销的吝啬鬼,也许是因为他把所有的存款都寄回了家;

你口中背 LV 包开宝马的拜金女,实际上常常牺牲周末时间,卖力工作;

你所以为的一脸冷漠说话刻薄的领导,在危急时刻却正义感爆棚特别有人情味。

有时你想发朋友圈倾诉生活的难,却被指责矫情、玻璃心上线、抗压能力差......

“是啊,谁的生活不苦呢,破事一堆,不值一提。”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

越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越以自我为中心,眼界越是狭窄。

其实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越多,他的格局也就越小。当你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多,你会意识到,很多用奢侈品的人没有在炫耀;开豪车住豪宅的人也没有在炫富,秀恩爱晒娃和炫升职也只是分享喜悦而已。

那就是平日里他们最正常的生活,我们无须多加议论,看不惯可以屏蔽。

心姐平时也爱发朋友圈,幸运的是无论发什么,朋友们都能给予理解,偶尔调侃也无伤大雅,我很珍惜这些善意和包容,也常常给他们的朋友圈点赞。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所有偏见的造成,都只有一个原因:这些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能在你眼里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在别人的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你没经历过别人的生活,也就没资格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人生。

很认同这段话:

“你走近过布达拉宫,见到最近的蓝天和最白的哈达,就会对生死有不同的见解;

你从塞维利亚大教堂游历过一圈,就不会以为失去一个前男友,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你在华盛顿住上几个月,就不会再有狭隘的反美情绪或者狂热的西方崇拜。”

当然所有的这些,不是为了让自己在下次聊天的时候秀优越感,而是为了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包容世间万物的多样性,不过于大惊小怪。

“看你微信头像,就知道你很 low ”

“看你背名牌包,就知道你爱炫”

“看你加班至深夜,就知道你爱钱”

“看你离婚了,就知道你不顾家”

......再也不想听到这些非黑即白的幼稚言论了。

不随意评价他人,不造谣不传谣,才是一个人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不随意评价他人的“过”,是你深入骨子里的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