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亂世三國,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爭霸天下。有曹操,亂世之奸雄;有孫權,勾踐之奇英;有劉備,蓋高祖之英雄器。他們猶如懸掛在黑夜中的一輪明月,璀璨耀眼。但是,他們終歸只是一個人,無論再怎麼雄才大略,也必然少不了忠臣謀士的輔佐。於是,在他們身後,又湧現出了一個個經天緯地的奇人猛將。其中最有名的大智者,應非諸葛亮莫屬了。

他胸懷大略,腹有良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甚至會發明創造先進的運輸器具木牛、流馬。可就是這麼一個如神般的光輝人物,最後卻折損在了司馬懿的面前,臨死還不忘囑咐手下,如何部署撤退。真不愧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帶著還未完成的大業,帶著對後主劉禪的不放心,以及帶著對魏延與楊儀不和的憂慮,猝然長逝。

每當想起諸葛亮,他的身影總是那麼的偉岸,一個人,默默地撐起了蜀漢的天空。可是在感慨之餘,我們不禁有個疑問,我們心目中的神一般存在的諸葛亮,為什麼沒能一路開掛走向人生巔峰?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一、論謀略:初出茅廬,計定天下。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位置在今天的山東臨沂。諸葛亮早年,一直跟隨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後來因故,諸葛玄去世。諸葛亮由此隱居南陽,躬耕隴畝,號稱臥龍。並在此際,諸葛亮結識了博陵崔州平和潁川徐庶。

第一計,劉備三顧茅廬,臥龍計定戰略。

當初劉備因官渡之戰兵敗,轉投荊州劉表,屯在新野。適逢荊州名士徐庶投奔,徐庶見劉備胸懷仁義,禮賢下士,心中又思賢若渴,於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在當時,已經是才華橫溢,志存高遠,並且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故不會輕易擇主。所以當諸葛亮得知劉備要過來拜訪時,故意兩次避而不見,想要試探一下劉備的心胸。最後劉備第三次拜訪,才出來相迎。當時劉備也不做作,當即問曰: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平靜地看著先主劉備,似乎早料到他會如此。聽完劉備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詢問,諸葛亮微微一笑,緩緩而答: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今曹操百萬之眾,不可爭鋒,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可為援不可圖。但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用武之國,其主不能守,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已成帝業……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壹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一番談吐之下,諸葛亮不愧是滿腹經綸。他字字珠璣,有理有據,將當時天下之形式,分析的頭頭是道。那正在迷茫的劉備,聽完諸葛亮這一番慷慨陳詞後,心中一下子豁然開朗,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日後成就霸業的希望。於是,劉備欣喜若狂,如獲至寶,隨即便將諸葛亮奉為座上之賓。

第二計,舌戰孫權,赤壁得勝。

在諸葛亮投靠劉備後沒多久,曹操便親率大軍,進攻劉備。劉備因寡不敵眾,沒有辦法,最終兵敗當陽、長阪。後行至夏口時,諸葛亮臨危不亂,分析局勢,突然察覺到先主劉備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刻,於是連忙向劉備請命,不顧自身安危,隻身一人前往孫權營地,請求救援。

到了孫權營地,諸葛亮思路清晰,口齒伶俐,與座上孫權共同討論天下局勢,權衡彼此利弊,希望達成聯盟。可是孫權,在談判過程中,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咄咄逼人,輕視劉備。並且質問諸葛亮:劉備為何不親自過來?

諸葛亮不卑不亢,曰:王室之胄,安能為下?最後,雙方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諸葛亮憑藉自己對天下局勢清晰的認識,最終說服孫權,同意結盟。從此孫權劉備,開始共同抵抗曹操,並與曹操進行了赤壁之戰。

在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趁機收復了江南諸郡,諸葛亮也因此,官升至軍師中郎將,掌管荊州所屬三郡,零陵、桂陽、長沙。調其賦稅,以充軍事。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算得上是有了立足的根本。從之前寄人籬下,到現在的一番基業,也僅僅是過了兩年而已。而這一切的功勞,全靠諸葛亮臨危不亂,促成孫劉聯盟,扭轉了乾坤。

再往後,事情就順利了。劉備受益州劉璋的邀請,獨自入蜀共同對抗張魯,並任命諸葛亮和關羽,外守荊州。劉備入蜀之後,仁義愛民,禮賢下士,加上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又全無顧慮,於是經過幾年苦心經營,最終打敗了張魯和劉璋,取得到益州。至此,劉備算是徹底穩住腳跟,有了同孫權、曹操叫板天下的實力。

回想當初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侃侃而談天下大勢,為劉備謀劃宏圖霸業,現如今一一實現。細數往來歲月,不過十年,由此可見,諸葛亮心中之謀略,眼光之長遠,可謂是千古一人。更令人驚歎的是,當初為劉備規劃天下的諸葛亮,才28歲上下。所以,諸葛亮的謀略,我們是可以肯定的。

但有些時候,欲成大事,光靠謀略還不行,其他因素也必不可少。比如:將略。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二、論將略: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

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這句話並不是信口胡說,它其實有出處。引自《晉書》·陳壽傳。

而《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也這樣評價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以上兩部史書,均提到諸葛亮將略非長,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沒有將才呢?我想說,不全對,但也不全錯,請看下面案例。

第一例,率眾南征,七擒孟獲。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病篤,白帝託孤諸葛亮後,南中諸郡,便各自叛亂。而諸葛亮,因念及劉備剛逝,故未當即動兵征討。而當三年一過,諸葛亮便再也按耐不住,即刻帥眾南征,討伐叛亂。而且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及秋皆平。由此可見,南征很是順利。

還有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孟獲不服,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亮猶遣獲。這其實也是大家所熟知,七擒孟獲的故事。

所以由上述記載可見,諸葛亮的南征是非常順利,並沒有花費多少功夫。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第二例,亮出祁山,三郡應亮,關中響震。

在諸葛亮南征的兩年後,也就是建興五年,諸葛亮又開始率軍北駐漢中。在臨行前,諸葛亮給後主劉禪寫了一份奏摺,那份奏摺,便是著名的《出師表》,我們中學學過。

到了建興六年春天,諸葛亮開始放出風聲,聲稱自己將要由斜谷道取郿,並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守萁谷,使之吸引住曹魏大將軍曹真的部隊。而諸葛亮這邊,則在暗地裡親率大軍,偷偷去攻打岐山。並且大軍在行進過程中,隊列整齊,賞罰有度,號令分明。使當時南安、天水、定安三郡的人民,大為敬佩,於是大家紛紛叛魏而投諸葛亮。導致諸葛亮的名號,在關中響震一時。

第三例,街亭之敗,非亮用兵之過。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卻也曾失敗過。諸葛亮最著名的敗績,便是馬謖丟失街亭。對於這件事,我們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諸葛亮指揮不當,才導致街亭失守。可真實的歷史,真的全部是諸葛亮的錯嗎?

其實不然,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意思就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調度,沒有按照計劃部署,這才導致戰役失敗。由此可見,街亭的失守,不能完全怪罪於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在戰前,是有正確的指揮和部署,只是到執行的時候,屬下沒有認真落實而已。所以我認為,街亭的失利,主要歸結於諸葛亮的用人,而非用兵。

所以,綜上所述三個例子說明,諸葛亮是會用兵的,而且在用兵方面,表現的還不差。只是,諸葛亮終歸不是神人,他還是有著諸多的不足。

其一,街亭失利,可以證明諸葛亮用人方面的弊端。

其二,諸葛亮在後期的征戰中,經常是因為糧食不足而不得不撤軍。可見諸葛亮的行動,是有些急功近利的。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而諸葛亮呢,總是在糧草不充足的情況下,就匆匆發動戰爭。自從劉備逝去三年之後,蜀國人民基本上沒有過休養生息,一直是征戰不斷。俗話說得好,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若沒有糧食,那還怎麼打呢?況且我們去看官渡之戰,曹操後來之所以能勝,不也是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才扭轉戰局了嗎?

所以,諸葛亮不注重人民休養生息,不注重打仗前先儲備充足的糧食,以及在用人方面,不能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些都是諸葛亮不足的地方。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三、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佛家禪宗有句偈語叫做: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淺顯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不要過於高大,過於高大就會脫離真實;而內心不要裹挾太多顏色,大多顏色會影響我們看到真實的青山。

所以,當我們崇拜諸葛亮的時候,不應該將他捧得太高和看的太神,因為他哪怕再厲害,也終歸是一個人。

當我們評價諸葛亮的時候,也不應該給他貼太多的標籤,神機妙算也好,將略非長也罷,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哪怕世界千變,他也還是他。

所以,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匡扶不了蜀漢,因為他不是神人,他只是三國時期眾多英雄豪傑裡的其中一個而已。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不要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世界沒有那麼複雜,複雜的,只是我們的內心。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做到,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夙興夜寐,為什麼最後沒能匡扶蜀漢?

本人是從事教育領域的工作者,後期會不斷創關於歷史三國題材的文章,如果有覺得文章寫的不錯朋友,請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歡迎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