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補鍋匠,一個讓人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對於60後、70後、80後的人是非常熟悉的,而對於90後、00後的人而言,估計最多隻是聽說過,絕大部份人都沒有見過,因為這是一個特定年代才有的職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這些老藝術不是不想做,而是失業了。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在2000年以外,西部很多地區的經濟都不發達,物資相對比較貧乏,那時候很多人家有物件損壞後,想到的不是去買新的,而是修修補補繼續用,比如說衣服,有補丁是很正常的,如果家裡有幾兄弟,往往老大穿過不能穿了,就給老二穿,老二也長個子了,就留給老三穿,或者送給別人穿 。與衣服一樣,家裡的鍋碗瓢盆壞了,也是要想辦法修補修補繼續用,人們習慣並接受了那種修修補補的生活,修補是一種節儉,也是一種美德。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正是因為人們的節儉和社會的需要,被鍋匠便應運而生,以前的鍋主要有砂鍋、鐵鍋、銻鍋三種,砂鍋是當地人用煤渣和粘土燒製的,成本低廉,所以用壞就扔掉,沒有修補的必要,也不好修補;銻鍋比較軟,一般用來燒水或者燉湯,壞了可以賣錢,如果漏孔不太大便會修補,而鐵鍋相對於砂鍋、銻鍋更貴,但全是由生鐵打造,生鐵不耐用,加上柴火熊熊,鐵鍋很容易穿孔、漏水,於是補鍋匠主要的工作就是補鐵鍋。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補鍋匠的扁擔兩頭翹”這是民間的俗話,形容補鍋匠以前多是肩挑兩個大木箱,一個箱裝工具,一個箱裝材料,然後走街串巷,沿街叫喊 “補花碗,釘洋碟,補鍋羅!”。遇到有人需要補鍋,便停下來,取出工具與材料,現場開工,補完又繼續前行;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補鍋匠開工的時候,先從木箱中擺出錘子、小鐵勺、鉗子、銼刀、刮刀、毛刷之類的工具,找出一些必不可少的生鐵或鍋鐵塊兒等用於補鍋的材料。然後刨個坑,簡單壘出一個小煤灶,挽起一小把柴草引火燒煤,點上火、架上那小風箱,隨著小風箱一拉一送的鼓風,爐火很快就燒起來了,隨將將生鐵塊丟進爐子中等待融化。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不需要多久,那爐膛之內,就成了亮紅亮紅的顏色。爐子頂部飄起悠悠的藍色火焰,隨著風箱的節奏,也忽高忽低地不停向上躥動。在爐火的熊熊燃燒下,“小鍋”裡投放的生鐵便開始慢慢熔化,變成了可以補鍋用的“鐵水”。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隨後,補鍋匠會用一隻小勺從坩堝裡舀出鐵水,飛快地倒在一塊柔軟圓圓的氈子上,迅速地晃幾下,鐵水就變成了一粒橘黃色小圓球。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然後,只見他把那粒橘黃色的小圓球對準鐵鍋漏水、需要補的地方,從下往上、從外往裡輕輕一擠,再另用一個工具從上迅速對壓下去,滋的一聲,飄出一小股淡煙,不一會兒,鐵水就凝固在漏洞處,形成豌豆大小的疤痕,再用銼刀銼平即告完成。

重慶街頭偶遇消失很多年的補鍋匠,勾起多少70、80後的童年記憶?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鍋壞了就直接換新的,幾乎沒有人再需要補鍋,所以補鍋匠這個職業慢慢也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這是去年4月份,渝帆在重慶安居古鎮上遇到的場景,勾起許多童年的記憶,所以拍下了這組照片,不過據渝帆查看,這補鍋匠應該是屬於表演性質,一口鐵鍋上密密麻麻的補上了秀多的補丁,要是正常情況下,根本沒法用了,估計也是古鎮上為了勾起人們的懷舊情愫吧。

朋友們,你們有多久沒有見過補鍋匠了?或者說你有見過補鍋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