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意思是冬至白晝時間最短,往後白晝時間開始變長。

冬至,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冬至起源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冬至祀祖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古代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烏鎮當地冬至祀祖也較為隆重,節前家家磨粉搓“冬節圓子”,備酒做菜,設祭祀祖。在烏鎮東柵節俗館裡也有著關於烏鎮冬至祀祖的展覽介紹,冬至祀祖也是烏鎮十三大民宿之一。而據《嘉興府志》(烏鎮隸屬嘉興市管轄)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這句話正說明了冬至祀祖在當地的重要性。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飲食習俗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那麼烏鎮當地又有怎樣的飲食習俗?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烏鎮當地多以本地湖羊為食,到了冬天更有羊肉滋補的說法,做法有紅燒羊肉、羊肉面等。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但是該風俗卻在烏鎮不多見了。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桂圓燒蛋

過了冬至就是年|烏鎮冬至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