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演义中的孙韶:年幼负气,极有胆勇

说三国道三国,三国之所以成为古往今来的热门话题,是因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涌现出无数的名君圣主、贤臣良将,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一部《三国演义》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刘、关、张、曹操、孙权、周瑜等主流英雄着墨巨多,形象生动,而有的“小人物”虽然只勾勒寥寥数笔仍写得生动活泼。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中,罗贯中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他刚一亮相便将其“年幼负气,极有胆勇”的性格特点展现无遗——他的名字叫孙韶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刘备东征失利后,退回白帝城病死,诸葛亮辅助幼主与东吴重修盟好。

魏文帝曹丕对孙权首鼠两端的态度极为不满,发战船三千余艘,水陆军马三十余万伐吴。

孙权闻报,遣大将徐盛前往长江沿线御敌。

徐盛的战略是采取守计,他命官军“多置器械,多设旌旗,以为守护江岸之计”。

对于主帅的战术布置,年幼的孙韶表示不同意,他说:“今日大王以重任委托将军,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将军何不早发军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敌?直待曹丕兵至,恐无及之。”

孙韶主张主动出击,于是便不顾徐盛将令,自己带领本部三千兵马,趁着夜色渡过长江偷袭魏军。

孙韶率部奋勇杀敌,魏兵不能抵挡,淹死者大半,吴将丁奉又率军前来接应。这一战,吴军大胜,夺得马匹、车仗、船只不计其数,连曹丕本人也差点被活捉。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尽管孙韶渡江破曹兵这一情节,描写得栩栩如生,却是虚构的。

历史上的孙韶虽然作战英勇,但没有演义中描写的这么莽撞。相反,他十七岁临危受命,表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在妫览、戴员之乱发生后,江东震动,孙韶精心布防,稳住东吴的根本之地。

历史上的孙韶

一、冷静应对叛乱,积极布防,十七岁成名

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人,为吴国宗室。其父孙河是孙坚族子,曾过继于其姑,因此改姓俞,后又改姓孙。

《三国志·吴书》载:“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孙河从小跟随孙坚四处征讨,领左右亲兵,为孙坚心腹。孙策平定吴、会后,孙河被拜为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建安五年,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所伤,不治身亡,孙权继任。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东吴疆域

孙权执政初期形势非常不利。当时孙氏的实际地盘只有会稽、吴、丹杨、豫章、庐陵五郡,其他偏远深险之地都未归附。而且即使在孙权的控制区内也不稳定: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也就是说,孙权治下还有一些人纯粹是“墙头草”,随时会拍拍屁股走人。此外,地方豪强与山越勾结,随时准备作乱。

这一切不安定因素,都给孙氏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需要时间去慢慢打理。因此当孙策暴亡时,孙权连哭都没哭够,就被张昭给拉上马巡军去了。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妫览、戴员之乱很不时宜地爆发了。

孙权刚上台时曾经诛杀了吴郡太守盛宪。盛宪为吴郡名士,被杀后,他推举的孝廉妫览、戴员逃到山中躲避。孙权弟孙翊时为丹杨太守,招致两人到账下听用。

妫、戴两人趁孙权西征勾结边鸿,刺杀了孙翊。孙河闻讯后赶到丹杨问责,妫、戴一不做二不休,又杀了孙河。更要命的啊,两人还打算以丹杨郡降于扬州刺史刘馥。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妫、戴之乱对东吴的局势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此时的孙权西征未归,东吴内部本身又不稳定,此事处理不当,极可能影响一系列的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孙韶本随父亲镇守长江沿线重镇丹徒(今镇江),闻乱后,顾不上丧父之痛,有条不紊地布置防守,随时应对南侵之敌。

韶年十七,收河馀众,缮治京城,起楼橹,脩器备以御敌。——(《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同时,孙权闻报后也从前线撤军,还军途中抚定丹杨。夜过丹徒城下时,孙权有意探试城中防备,令部下假装攻城。此时,孙韶早已安排妥当:

兵皆乘城传檄备警,讙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喻乃止。——(《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事后,孙权对年仅十七岁的侄子大为赞赏,没想到宗室中竟有此等人物,随即拜承烈校尉,令其掌管孙河旧部,并将曲阿、丹徒两县作为食邑赐予孙韶。

二、独当一面,镇守北部边境,魏军见之远徙

成年后的孙韶愈发得到孙权器重,担任广陵太守、偏将军。

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升任孙韶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

刘备兵败夷陵后,吴蜀重修旧好,曹丕因此迁怒于吴,两军长期在淮河一线展开拉锯战。

黄武四年(225年)十月,孙韶派遣将领高寿等人率领五百敢死士兵,从小路夜袭曹军,惊出曹丕一身冷汗军队。高寿等人甚至夺得曹丕的车盖而回。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位于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的建德侯牌坊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孙韶为镇北将军,防守魏国接壤的北部边境。从此,孙韶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孙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能得死力。并且孙韶深得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髓。

孙权西征后,迁都于武昌,十余年未曾与孙韶见面。孙权还都建业后,召见孙韶,问其防区要害、远近人马多寡、魏将帅姓名等,孙韶对答如流,未有半点差错。

孙权大喜说道:“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而。”于是加孙韶领幽州牧、假节。

在孙韶严密的布防下,魏军讨不得半点便宜。

常以警疆场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青、徐、汝、沛颇来归附。——(《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魏国实在拿孙韶没有办法,惹不起还躲不起?于是只得坚壁清野,将徐、泗、江、淮一带军民的统统内迁,数百里之内都没了人烟。

吴赤乌四年(241年),孙韶病逝。

如何评价孙韶?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仍不失为东吴名将

结语

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孙韶的生平已不能了解到更多,只能想象着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姿。

观其少年与成年后的表现,可知其用兵老成持重,知己知彼而守备严密,虽无开疆拓土之功,但仍可称之为名将,为何?

孙策去世前嘱咐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之间,举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很明显的趋势是,孙权执政以后,国策将转变为以自保为主。

孙权充分认识到孙韶善于守御的特点,任其为镇北将军,防守北部边境。

另外,孙权迁都武昌后,政治中心西移,江东根本之地需要信得过并且有能力的大将镇守。孙韶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重任。其保境安民之功,可与之后的名将陆抗相媲美,因此将孙韶称之为一代名将又有何不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