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做事踏实么?如何让孩子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去规划未来

你的孩子做事踏实么?如何让孩子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去规划未来

很多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由于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做,很容易导致事件不能完成,这样既不利于孩子树立做事的自信心,也不利于锻炼、提升做事的能力。一般做事不踏实,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制定的目标过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样虽然使目标看起来高大上,但并不可行。

2、目标制定的倒是合适,但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条件,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3、目标、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都合适,但自己不能认真的去创建这些条件来促使目标实现,导致目标无法完成。


平衡理论里有一个作用规律认为:一个作用,能使一个事物发生特定的变化。特定的变化程度不同,会要求作用的程度也不同。事物发生的变化类别不同,会要求其作用的类别也不同。

依据作用规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件的完成,会要求有相应的支持条件来实现,事件的完成与支持条件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上面孩子们容易犯的三个错误,可这样理解:

1、一个事件的完成所需的条件,孩子无法去创建,那个这个事件也就会无法完成。所以目标定的太高了会导致无法实现。

2、如果一个事件没有事前去思考、设计相应的支持条件,而是直接就去做事,很容易导致支持条件不能创建,事件不能完成。

3、事件的支持条件已设定,并且这样的支持条件足以使事件完成,而且有能力创建这样的条件。但是,如果自身的原因导致不去创建条件,因孩子的懒散、条件创建中不认真把控不严、没耐心中断行为等原因,导致条件不能创建,同样会使事件不能完成。

针对上述情况,对孩子的培养做以下建议:

1、让孩子在实践中去真正感受事件与支持条件的这种因果关系。事件的完成需要特定的条件,而特定的条件才能让事件完成。如:一块数吨重的石头,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其完整的搬离,这需要吨位足够的吊车才行。再如:我们要在有限时间内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这时就需要相应的交通工具,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让我们按时到达目的地。

事件的完成与支持条件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让孩子深刻感受这种关系,并在制定目标及支持条件时运用,让制定的目标也支持条件之间存在这种关系,这样就会使目标更为合理、更有可能实现。

理论上知道,与实际中感受是非常不同的。无论我们如何知道苹果的味道,也不如直接吃一口更好。道理只有在实践不断的去感受,才能真正领会。

2、让孩子养成探索事件及支持条件规律的习惯。去认识事件的规律,才能真正懂得事件完成需要什么样支持条件。认识支持条件的规律,才能真正懂得需要怎样去做,才能让支持条件起到我们需要的作用。

对事件的规律认识不清,就会导致不能合理的去选择支持条件。

如:小A的车坏了,启动不了。小A认为是电瓶没电了,于是找来接线和电瓶来对接,可车还是启动不了。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盲目的去创建条件,很容易导致事件不能完成。小A打电话问4S店的师傅,师傅了解情况后告诉他,是不是钥匙没电了,一键启动接收不到信号。小A在就近的店里换了一下钥匙电池,果然一下就启动了汽车。

对支持条件的规律认识不清,就会导致支持条件不能提供所需的作用。

如:小A与小C之间产生了纠纷,小A希望知道真相的小B能为他说一句公道话,好让老师及家长知道真相。于是去找小B,但小B不愿意说,因为小B担心小C事后报复。虽然小B能提供这样的作用,但是方法不对,小B并不会这样去做。

小A知道小D与小B的关系很好,于是找小D说服他。在小D的说服下,小B同意的小A的请求。

很多孩子对事件和条件的规律认识并不深刻,甚至一知半解,就开始去做。这样很难使事件与条件之间建立这种可靠的因果关系。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做事,引导孩子去深入认识事件和条件的规律,去建立事件与条件之间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正如盖楼,一层一层实实在在的去盖。制定目标也一样,踏踏实实的去设计支持条件,踏踏实实的去认识支持条件所需的要求。一级一级的核实是否存在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让目标和支持条件间的关系更为可靠,让孩子的做事更加踏实。

3、再好规划,也要去做。不做,一切都没用。有些孩子要不根本就没耐心去做,要不半途而废,使目标不能实现。做为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在孩子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可看情况适当协助;没有了耐心,可适当的鼓励;有了畏惧的心理等,可分析具体情况,设法降低、消除这种阻碍做事的障碍,等等。长期下去,可增强孩子做事的信心,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让孩子去深刻感受事件与支持条件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并依据这种关系去设计实现目标的支持条件。引导孩子去积极的去创建条件,实现目标。这其中既需要孩子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协助。能这样去做,可有效的去锻炼孩子能踏踏实实去做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