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五斗米道是他創立的

道教一直是中華承認的宗教,道教在中國古代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力,而道教一直尊崇著四大天師,四大天師是道教史上最重要的四位真人,你知道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嗎?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四大天師"分別是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一、張道陵

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五斗米道是他創立的


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此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五斗米道創立者張陵及其後代世襲嗣教者的通稱。漢末張陵創教,自稱太上老君降命為天師,故世稱張天師,其教亦稱天師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區),其中陽平治為各治之首,類似中央教區,制“*陽平治都功印”,連同“三五斬邪雌雄劍”和經籙,為象徵天師掌教權威之法器,規定“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陝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為第一代天師。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316,一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2]

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一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刪校增次,並作後序。越200餘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蹟,止於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於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蹟。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

二、許遜

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五斗米道是他創立的


許遜(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東晉道士,淨明道派尊奉的祖師。相傳著有《靈劍子》等道教經典。據道書記載, 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 始棲託西山金氏之宅修道。聞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吳猛得術士丁義神方,乃拜 大洞君吳猛為師,傳三清法要。

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只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鑑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閤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歷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許旌陽的傳說事蹟

三、薩守堅

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五斗米道是他創立的


薩守堅,生年不詳,神只、北宋徽宗時期道士。蜀地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號"全陽子",又稱"崇恩真君"。薩守堅少時本為醫師,因醫術不太高明,開藥而反使病人不治,於是棄醫從道。相傳薩守堅於陝西路遇神霄派創始人王文卿、林靈素及龍虎山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張繼先,三道人各授一法與薩守堅,一為咒棗術,一為扇疾術,一為雷法,薩守堅依法行之皆驗。薩守堅後用咒棗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五明降鬼扇)為民報冤。法裔傳至後代,衍為"西河派"、"天山派"、"薩祖派"。薩守堅以法術著稱,撰著有《雷說》、《內天罡訣法》、《續風雨雷電說》等,存《道法會元》經籍之內。明代鄧志謨撰寫有小說《薩真人咒棗記》。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封薩守堅為"崇恩真君"。相傳王靈官是薩守堅之弟子、護法神。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薩守堅與張道陵、葛玄、許遜共為四大天師。

薩守堅又謂自得訣之後,殷勤苦志,所以發白反黑,齒落更生,"年幾三餘,視聽不衰,筋骨愈固,其諸效驗,一如師言。"又得師授,"故以諸階大法,罄竭相傳",並告誡曰:"子當利物濟人,積功累行,庶得諸天擁護,魔王保迎,易於成就。"由此可見,薩守堅已盡獲神霄大法諸階秘訣。他說:"守堅庸瑣下士,遭遇明師,得其設施以正,故驅雷役電,禱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蕩癘,鍊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驗,如谷應聲。今茲付受,敢不盡其所傳。夫人之一身,二氣五行之精而已。聖賢設為法以衛民,證諸於己。大抵法本諸道,道源諸心,心能以吾之精神,融合一氣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適量五行之造化,則道法妙矣。愚當會此理於太極未奠之先,而證此理於三才既判之後,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此道何常一日不流通於天地間也,而法或未之聞焉,聖人者作法始肇矣。如今之禹步,皆可考也,而法或未之祥焉。既有漢天師闡揚此法,復有宗師扶持此法,而法始大備焉。"這裡所說的"宗師",即是指王文卿而言。

《薩祖鐵罐焰口科儀》則是一部以薩祖(守堅)冠名的科書經籍,教內外許多研究道教的專家學者都很熟悉,許多道觀都能組織道士根據《焰口》的內容熟練地做法事。看起來這僅是道教"度亡"信仰方式的一部科書,但實際上這其中體現的內涵深刻而豐富。無論《焰口》是否薩守堅親自撰成,但這種方式和經籍中之內容,體現了薩守堅所強調的"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將",內煉神丹與外用成法,皆賴"一點靈光"的思想。《焰口》開篇即日:"一窈包藏造化功,三般大藥(精氣神)內圓融;巽風吹起爐中火,煉出神丹滿鼎紅。"

四、葛玄

道教的四大天師分別是誰?五斗米道是他創立的


葛玄(164-244):東漢道教天師。字孝先,被尊稱為葛天師。為道教靈寶派祖師。漢族,丹陽郡句容(今屬江蘇)人,葛洪之從祖父(祖父之兄)。《抱朴子·金丹篇》稱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於合皂山(今江西樟樹市境內)修道。後遨遊山川,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諸山。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於是刪集《靈寶經誥》,精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隱,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據說,吳嘉禾二年(233),葛玄徑往閣皂東峰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靈寶經籙》傳自葛玄,故後世靈寶道士奉他為閣皂宗祖師。《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好道術,葛玄嘗與之遊,得權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觀。《輿地志》也有赤烏二年(239)建立方山觀的記載。北宋崇寧三年(1104)封"衝應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衝應孚佑真君"。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在道教流派中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