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相:某些人為何對國人“凶”,而對洋人“柔”?

生活在地球村裡的各國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出國就像原來的出村和上街,可以說走就走。與國外有業務往來的單位,其人員出國更是家常便飯,有的還常駐國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洋人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來華旅遊、上學、購物、做生意、搞交流的洋人越來越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入境外國遊客人次超3000萬人次。

人員交往多了,接觸頻次高了,摩擦自然難免。許多人已經發現,一些人對於品行不端的洋人總體上持容忍態度,甚至一些地方在某些方面還給洋人“超國民待遇”。在這次疫情當中,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就引發了幾次風波。

國內疫情總體上大局已定,回顧疫情期間發生的眾多事件,有涉及國人的,有涉及洋人的,如果將同類事件作一對比,卻發生存在一種驚人現象,某些人對待國人與對待洋人的態度迥然不同,對國人“兇”,對洋人“柔”。看一看事實就明白這一點。

探索真相:某些人為何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在青島某疾控中心在對境外回國人員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採樣時,三名洋人強行插隊,而且還蠻不講理,公然叫嚷“中國人出去”(或是中國人滾出去)。針對如此行為,當時的工作人員還勸說同胞們“給個面子”。如果是國人插隊,工作人員或許就直接開訓了。假設這個情節為真,你看,是不是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但是,此事未必為真,也就是說工作人員未必說了“給個面子”,因為工作人員表示視頻經過剪輯,事實並非如此(在風口浪尖上誰也不敢撒謊)。可是,有的人卻不相信同胞的解釋,並說工作人員面對洋人直不起膝蓋。在此事當中,無論洋人是如何插隊的,肯定是破壞了秩序,是最該接受批評教育的,可是到了網上,許多人卻把矛頭對準了同胞,直接開懟同胞。你看,一些人是不是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如果通過故意剪輯視頻的辦法把矛頭對準同胞,則更就能說明問題。

上海的“洋女婿”事件,將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位來自英國的“洋女婿”,輾轉多國到滬後,按照規定應該集中隔離,這是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如果回國同胞拒絕集中隔離,則是要被採取強制措施的。可是,這位“洋女婿”就是拒絕集中隔離,工作人員居然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居家隔離。

尤其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洋女婿”的妻子剛 坐 完月子,為了不影響只有2個月的嬰兒健康,丈母孃和妻子都希望“洋女婿”去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這是理所當然的、合情合理的,可是卻遭到“洋女婿”拒絕。工作人員於是勸說其妻子帶著母親和女兒住到親屬家,把房子留給“洋女婿”單獨居住。“洋女婿”享受這等待遇,在世界上也應該是獨一無二。

這種做法一是超越了倫理底線,讓婦兒為棒小夥讓出住處,二是明顯違反了防疫法,本該“繩之以法”的“洋女婿”並沒有得到任何處罰,而且工作人員還竟然違法(違反防疫期間集中隔離規定)讓“洋女婿”住在家裡。如此這般,防疫法在“洋女婿”面前就成了一張廢紙,而且是工作人員也讓法律成為一張廢紙。你看,這是不是對剛生孩子的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近日廣州發生了一起外籍新冠患者拒絕檢測並毆打咬傷護士的“傷醫”事件,可是所在醫院並沒有發出任何譴責之聲,而是選擇默默安慰受傷者的這種容忍辦法。這與國人傷醫在操作上完全不同。你看,醫院在對待此類事件時,是不是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不僅如此,即使此位“傷醫”洋人始終未作任何道歉,網友們也幾乎選擇了集體沉默,如果是國人傷醫,聲討之聲一定是一浪高過一浪(當然這是正確的),你看這是不是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探索真相:某些人為何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反觀一下在此次疫情中對待回國人員的態度,也是如此。回國人員言詞稍有不妥,就會群起而攻之。比如,有一位從國外回來的女學生,在隔離期間找工作人員要一瓶礦泉水,立即遭到工作人員的怒懟,而且還受到警方警告。儘管此位女生說話方式確實不對,但不過是要瓶礦泉水。也許她確有必要呢,聽聽她的理由也是可以的,即使沒有,解釋一下也是應該的,而她得到的卻是一頓訓斥,而且一些人還掀起了對女生的討伐浪潮。對於自己的同胞,這是不是過於“兇”了一點?對於這種現象,不知道洋人有沒有在暗地裡嘲笑我們。

同樣是從國外入境進行隔離的洋人,享受到的“禮遇”卻是非同尋常,比對待回國女生的態度比較起來,不是態度差多少倍的問題,而是具有質的差別。南京市每天派人給隔離中的洋人送4片面包,理由只是“確保每天吃新鮮的”;一天給“洋小夥”送20多次快遞,因為他“酷愛淘寶”;“老外”要喝桶裝純淨水,一次性購買了4大桶,工作人員一桶又一桶地從小區門口扛到樓上;一位“老外”買了大件物品,沒有電梯,硬是派人抬上4樓、送進家裡。在重大疫情期間,有多少事情要做,對洋人卻是照顧得如此體貼入微,觀眾都覺得服務人員有點像洋人的“奴僕”。

沒有對比就顯示不出差別。為何一些人對待國人與對待洋人態度的差別如此之大?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這或許與文化傳統相關,或許是與當時的具體情況相關,或是還有別的什麼情況,情況應該是複雜的。儘管如此,事後進行回顧與反思,從中吸取教訓,永遠都是有益的。

探索真相:某些人為何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家裡來了客人,肯定是按照客人的習慣安排飲食。南方人愛吃甜,自然不可能點辣菜,湖南人愛吃辣,自然不可能讓他盡吃甜。家人如果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少小離家老大回,自然也是“客”,家裡最擔心的是他吃不慣、住不慣,於是想辦法改善條件。現在條件好了,有的乾脆安排住在酒店,畢竟多年才回一次家,破費也應當。一些人對待洋人與對待國人的態度有別,與此也許有些聯繫,畢竟洋人也是“客”。

一些人有這樣的秉性,在家裡火冒三丈,出了門就火氣立消,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這叫做把壞情緒留在家裡,把燦爛送給了別人。在對待洋人問題上,似乎也與這種情況有聯繫。國人嘛,是自家人,不用那麼客氣,想發脾氣就發脾氣;洋人嘛,總歸是客人,再看不順眼也得忍著,還儘量做到禮貌周全。

還有“不知者不怪”這種情況。國人對於外鄉人有時候也是網開一面的,理由是外鄉人不懂得本地規矩,不知者不怪。同樣的事情,如果是本地人,那就不客氣了,明知故犯,決不寬容。一些人也許將這種態度用到了洋人身上。一旦遇到洋人品行不端、行為不妥,往往有人勸解,一個外國人,不曉得這裡的規矩,算了算了。

國人要瓶水,立即怒懟過去;洋人要了四桶水,立即派人送上樓;國人傷醫全民聲討(這是對的),洋人傷醫息事寧人;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國人一律集中隔離,“洋女婿”卻可以居家隔離,甚至坐月子的妻子和嬰兒也得讓步……

探索真相:某些人為何對國人“兇”,而對洋人“柔”?

差別如此之大,有的明顯越過法律界線和倫理道德界線,難道都是“村規鄉俗”在起作用?應該不是。再大的“村規鄉俗”,也大不過法律和道德底線。這其中有沒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以至於連骨氣都沒有了,見了洋人自覺矮三分的這種人呢?應該說不能排除這種可能。要不然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同樣是違反防疫法的行為,“女洋婿”不僅沒有被採取強制措施,反而在法律上還為其網開一面,甚至連最應該受到保護的剛生孩子的婦女和剛出生的嬰兒都要“禮讓”?

我們已經站起來70多年,為何還是出現了讓洋人受到超越法律、超越道德、超越公平的“超國民待遇”?從觀念上、行為上徹底消除這種“洋人優先”現象已經是時候了。在這次疫情中,輿論頻頻質疑洋人“超國民待遇”就是民眾在此事之上已經自覺的體現。再者,即使同胞說了錯話、辦了錯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也是應該原諒的,讓其受到教育即可,不必揪住不放、不依不饒,畢竟是同胞,胳膊不可往外拐,即使進教育,也得關起門來教育,不能讓外人看笑話。你說對嗎?

(本文為原創;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