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愛存錢”真相


“有錢不花”、“沒錢可花”和“有錢也不敢花”都是中國高儲蓄率下存在的現實情況。而對國人來說,“有錢不花”顯然不是主流。------筆者

 

  不少人都認為:中國人愛存錢不愛消費,極端些的看法還把這種“吝嗇”當做了阻礙經濟高速增長的“絆腳石”。

  根據亞洲數據中心和匯豐銀行的數據,中國人的儲蓄率的確高居全球之冠。2010年和2011年,中國的儲蓄額幾乎達到了GDP的50%,遠超過英美。即便在文化傳統類似的東亞國家中也是最高的,高於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儲蓄率領先全球,但國人的錢包卻不是“一枝獨秀”。中國虛高的儲蓄率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儲蓄,來自國際清算局的數據就顯示,在2000到2008年間,中國國民總儲蓄增長中有80%源於政府及公司部門,並非來自家庭。

一方面,大量財富被政府分割,導致居民收入增長乏力。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傑教授的分析,近十年間,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過快,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20%左右,兩倍於GDP增長;而個人收入增長一直在6%左右徘徊。收入漲得慢,儲蓄自然也不會高。

  另一方面,即便在不同的家庭中,儲蓄多寡也開始分道揚鑣。根據《中國家庭金融報告》:中國家庭收入不均現象非常嚴重。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佔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過半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其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

  所以,中國高儲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消費動機,而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收入,相反,來自《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有超過38%的家庭有負債(負債包括農業及工商業借款;汽車借款;金融投資借款;信用卡借款;以及其他借款等)。

  《經合組織觀察家》上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中國人花錢的謹慎態度:中國的高儲蓄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預防性儲蓄”。而之所以出現“積穀防饑”的現象,原因在於中國的家庭對於養老金計劃信心不足;而且2億農民工因沒有戶口,故不願像當地居民一樣花錢。來自尼爾森中國的《2010均衡發展性報告》中的數據也證實了經合組織的分析: 中國社保基金遠低於發達國家,僅相當於全民財富的2%,遠低於美國的20%,甚至低於1972年的美國,而較之高福利的歐洲更低。

  此外,中國居民在各個生活階段花費的高成本(教育、住房、結婚)也被尼爾森列為預防性儲蓄的理由。而《新聞週刊》則分析,中國的信用卡等借貸市場不完善,也加劇了居民對各生活階段花費的擔憂,促進了儲蓄。   (摘編自《騰訊今日話題》)


國人“愛存錢”真相


國人“愛存錢”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