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今天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读完了刘同强先生的《呦呦鹿鸣文集》,他的干净而有温度的语言瞬间就把我带入了他的精神世界。

语言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原本互不相识,却会因为文字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刘先生是读了我的文章加了我的好友,一定是因为我的文字在某一时刻打动了他,我今天读这些文字也能被打动,一定是因为他的文字和思想打动了我。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思想。下面我展开来说一下。


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先说语言。

语言的风格分为两种,一种是轻松的,风趣幽默、质朴清新,这些文字读起来都会给人轻松的感觉。另一种是严肃的,知识严谨的学术论文、或者四平八稳的干货文章,这些文字相对而言,受众群体可能会少一点。

那么这两种语言风格哪种更好呢?这个答案可不唯一,这要看读者需求。

大部分人喜欢看轻松愉悦的作品,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喜欢看这类作品,也尽量写这类作品。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就是写一些散文随笔类的,自己写着不痛苦,别人看着也很轻松,但是现在我却改变了想法。

我发现,读起来令人感到痛苦的文字(排除废话连篇的那种痛苦),才能促使一个人思想上更快地进步。

所以,我现在看令人感到轻松的文字,就是为了学习这种语言风格,让更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这样我所传递的知识、表达出来的观点,才能到达更多人的心里。

我还会特意去看令我感到痛苦的文字,比如哲学、管理学、佛学、心理学、写作学甚至博士硕士论文等很专业的文字,这样我在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就会有很大提高。

阅读与写作,其实就是输入与输出,这分为四个境界。

第一境界:浅入深出。

看的文章原本浅薄,没有什么思想深度,自己表达的时候还故弄玄虚,装作自己懂很多的样子,故意用艰涩的语言,不说人话,让别人认为自己懂很多。这种文章最害人。

第二境界:浅入浅出。

输入的来源就是这样浅,可能就是一些没有内涵的笑话、或者大家一听就明白的道理,至少能听懂。现在鸡汤文盛行,不管有多少人骂鸡汤文,但至少它能让人看懂,也能给一部分人带来动力,对精神实在虚弱的人而言,还是有营养的。

第三境界:深入深出。

这个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个考验和挑战,但这是高手之间的较量。浓度之高、密度之大,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然而人读的作品越多,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作品。

第四境界:深入浅出。

这是我在孜孜以求的一个境界。毕竟能静下心来看文字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也毕竟我所面临的群体大多数是中小学生、以及像我一样喜欢轻松文字的普通人。


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看那种论文一样的文字,所以我也讨厌写那样的文字,我想大多数人也和我一样吧。但是现在写了一段时间文章之后,发现了自己思想的苍白和内容的空虚,再不好好输入,就会使自己的文章和那些网络上泛滥的、没有什么深度的文字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我现在阅读的书越来越使人痛苦,而我,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也越来越丰厚了。

前面我提到,一篇文章之所以打动人,一是语言,二是思想。

思想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指感情、一个是指观点。

一个作者越是真性情、感情的浓度越高,越是可以打动人。

这种感情不一定都是美好的,甚至可以是邪恶的,但只要真实,就一定会被人理解,因为它符合人性,不是所有的人性都那么美好。

问题是,对于写作者而言,应该有一种使命感,那就是传递美好。这也是我的作品能吸引来众多粉丝的原因,因为我解读经典,都是本着从人性美好的一面去解读。

再接下来就是观点了,怎么样让自己的观点能够达到更高、更广的境界呢?就是去阅读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作品。


大老振老师为《呦呦鹿鸣文集》撰序|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刘同强先生在文章里强调要做读书笔记,这点我非常赞同。读令自己痛苦的作品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读的方式也不轻松。除了读书以及做笔记可以提高思维的高度和广度,我认为,还要刻意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

我看刘先生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生活随笔类、二是读书感悟类。

这些文章有情感有观点,文字清新流畅,很吸引人,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了一个平静的上午。

我现在住在深圳,北方已是寒冬,而深圳的冬天却温暖如春。我住的小区里有不少大榕树和棕榈树,很有南方的风情。我的窗外种着一排竹子,窗台上的花还在幽幽的开放着,每天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小鸟叫醒。

虽然生活的环境非常惬意,但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工作的变动,根本无心享受这份大自然赋予我的奢侈。今天读刘先生的文章,忽然有一种和旧友相逢的感觉,曾经我也写下几十万这样的文字,能静下心来去阅读,能静下心来去思考,是多么的不易。

所以,我从岁月里偷来一段时光,和我的读者——如今,我是他的读者,进行这么一段思想的交流,这是多么美好的缘分啊。

关于文字中的情感,我和刘先生有着太多的相似,确认过眼神,我们是一样的人。

关于文字中的观点,我的建议是,还可以再深入一步去思考。举个例子:比如麻雀和海鸥争食的故事,海鸥能飞过大海,与海云相伴,与日月争辉,麻雀却做不到,还有鲲回答蝉与麻雀讥笑的故事,刘先生得出的结论是:

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明白,要想让孩子走得更远,那就得从现在开始,陪着他们一个小脚印、一个小脚印地去走。这个道理都懂,关键看你是否能做到,做不到,仍是白纸一张,这取决于今天陪伴过程中你做了些什么。

陪伴孩子在无数个小错误中每天进步一点点,你的孩子才会如海鸥展翅苍穹之上,如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

这个结论是关于父母对孩子有质量的陪伴,观点没有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深入一步去解读这两个故事。

我做老师多年,见过很多孩子,我发现孩子之间的区别,除了天赋之外,家庭的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麻雀关注的是脚下,而海鸥关注的是蓝天。蝉和麻雀关注的是脚下,鲲鹏关注的是蓝天。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为孩子未来的规划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和一个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帮助他成为最好的他自己,这样的教育格局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就是麻雀和海鸥的区别,就是麻雀与鲲鹏的区别!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终身学习,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更广阔的蓝天。父母拥有大格局,并且对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鲲鹏。

当然,我的解读也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答案,文本阅读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为刘先生这样一个爱动脑、爱读书、又爱动笔写作的朋友点赞,同时,更为他对孩子的全身心的陪伴表示敬意。用刘先生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这句话是他写读完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的感受,我特别喜欢:

这一篇章引发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或许这辈子,做什么并不重要,是否留给后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真正的安详的度过。

过去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后记:大老振老师,知名语文老师,曾出版《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现任远方文学深圳校区校长。因为之前拜读过大老振老师一篇文章,才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美女老师,上月初冒昧拜托大老振老师给我的文集《呦呦鹿鸣文集》操刀写一篇序,没想到老师应了下来,前段时间她忙于工作,今天终于用了一上午时间写了这篇序,南国芳草茵茵,北国一地枯黄,在此由衷向大老振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老师的勉励,在未来语文的道路上将继续砥砺前行,不辜负文学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不辜负大语文这个“黄金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