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一、写在前面

尽管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却无处不在,每年踏春和游春的人们更是越来越多,描写春天的文章和诗词更是多如牛毛,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流传广泛的没有见过。古代的文人雅士游春探春赏春叹春的名作传世的却不少,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说明从古到今,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是相通的,共鸣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的不竭宝库。今天为大家介绍一道宋代黄庭坚的

《春归何处》,与大家共同欣赏、学习。

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二、原词

青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三、译文

春天去了哪里呀?悄悄静静的,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的地方,喊它回来跟我们住在一块啊。

其实啊,春天是没有踪迹的,谁也不知道它住在哪儿。要想知道春天的消息,估计得问一问黄鹂了。可那黄鹂声音宛转无人能听得懂啊,你看它好像不耐烦似的乘风势飞过了盛开的黄薇走了。

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四、赏析

这是一道惜春、怀春、叹春词,表达了作者惜春、怀念春、又叹春不知所归的伤感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归去,下片叹春之踪迹无可追寻。笔调曲折宛转,层层加深惜春、寻春、怀念春、叹春之情。

开篇一句提问:“春归何处?”,好像突兀而来,却一下抓住了我们的情绪,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是呀,春天到哪儿去了呢,我们也想知道呀。接着悠悠道来:“寂寞无行路”,它静静悄悄的走了,没有留下一点儿痕迹。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好像春天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悄没声的就溜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并没有死心,还包有一丝希望,也许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呢。如此顺利成章地引出了下一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层一层深化。如果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记得喊它一声,让它回来跟我们一块居住吧哦。好像找寻走失了的孩子一样心情急切又无可奈何。

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下片一开篇,又是一句提问:“春无踪迹谁知?”,进一步强化了寻春惜春的心理情感,其实并不期望有人回答,只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我”知道没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可是我想找它呀。哦,人不知道也许鸟知道吧,鸟总是喜欢百花盛开的春天的,也许它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呢。不经意间看到了黄鹂,很自然地就接上了下句:“除非问取黄鹂”,是啊人不知道春天去了哪里,看来只有问问黄鹂鸟啊了。诗人仿佛又找到了希望啊。结果换来的是失望,“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那只小鸟倒是挺配合的,可是它叫声虽然宛转动听,却无人能听懂啊,并且好像嫌人听不懂不耐烦似的,乘着风势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走了。到此一片寂静,只有诗人发呆了,我们也完全沉浸到了作者描写的意境之中。春天终无足迹,问鸟也只换来更大的烦恼和失望,把诗人惜春寻春叹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用“黄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这首词与一般的惜春词不同,它不以描写景物为主,而是通过用浪漫主义、拟人化的手法,专以通过寻春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和不舍,引人入胜,情趣横生。

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春归何处》赏析

回头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黄庭。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六、创作时代背景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此诗的创作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对本诗的理解。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这个时候党争已起,黄庭坚遭到贬谪,编管宜州,即今广西河池市。1104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才抵达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这首春词作于贬到宜州的第二年,即1105年,同年九月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时年六十岁。

七、结束语

古人的诗词大都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反映了那时的文人学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遣词用句功力。现在有些人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藻,缺乏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地方。谨以此与大家共勉,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