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前言:

在“苏门四学士”、“江西诗派”和“宋代四大书法家”里唯一都有占有一席之地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庭坚。

也许是因为其师父苏东坡名气太大,或者因为专注的领域专长不同,所以,黄庭坚便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姿态傲然立足在大宋的文化艺术的巅峰。

01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8月9日,在江西九江下有一个众星拱月的地方名曰修县,一个专出艺术家的地方。此方地杰,所以人灵。因为单单宋朝的这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竟然出过进士160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也许是老天就是等着有这么一天,黄家有一男娃呱呱落地。出生的时候天空一定像一张宣纸,偶尔沾点来自南方的雨墨点点。全家都开心坏了,都为孩子的取名花了不少功夫。在古代,给男孩子取名那可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幸运的是,黄庭坚出生在一个专出进士的门楣之家。祖先几代接连出过进士,这在江西九江老家也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因为传承至今的家教,还因为严以律己的厚积薄发,学以致用。

庭坚少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他舅舅就是成立第一家私人图书馆拥有9000卷经书的李常

,曾经建议朝廷奏请设立泉州、密州等地市舶司,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也是苏东波的至交,曾随手拿起一些书考考庭坚,他这个外甥居然对答如流。舅舅李常感到非常惊讶,觉得这个是一个未来的栋梁之才,于是常常有意无意中教会点拨他一些不知道的知识。庭坚不懂的地方都会向其舅舅和父亲请教,作为一个书香世家,在买书和老师这块少走了很多弯路。这在古代文人来说可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7岁的时候,黄庭坚学习之余,喜欢在野外游走,对大自然万物心中有了交流艺术和施展文采的欲望。有天回到家中,刚好父亲黄庶和几个文友都在,听闻庭坚才识聪慧,于是就让庭坚现场吟诗一首。庭坚想起平时在户外游走常常遇见坐在黄牛上的牧童,便很快写出这首传播一时的《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在场的宾客无不惊叹,纷纷赞叹此生了得。此诗从一个7岁的儿童口中吟出,实属不易。那骑牛横吹短笛的牧童,悠哉地穿过一村又一村。什么功名、什么利禄,什么江湖险恶,什么投机取巧,在这一个如诗如画的田园农家乐里,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但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庭坚未来的一生追求,崭露头角的黄毛小孩,已经可以看出对仕途并不热衷的端倪。他更喜欢内心苦苦搭建的理想世界,比翼艺术的巅峰。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在外人看来,功名利禄自然是大部分世人的追求。如果能够看破,或许以后就算颠沛流离就不会有太多的不甘心。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2

一年过后,有人要去汴京应举,长亭酒一杯,诗意催人愁。朋友说:路途遥遥,前途未卜,何不为我诗一首?8岁的庭坚欣然应允,略加思索,磨墨的书童还没备好纸笔,庭坚口中吟出: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好大的口气。大意就是祝你鹏程万里蒙祖上的护佑,来日一定会“官想事成”。他日要是有人问起你旧时的庭坚兄,你就说他从天上谪贬人间已经8年了。相信黄庭坚的朋友听完这首诗后会浑身充满了正能量,因为好的文章可以催发你成长,并且让你变得更加勇敢。

原来,庭坚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母亲也是一个当地的望族,又有舅舅的藏书阁,可以说是在书香门第里的浸泡过的神童。于是母亲忍痛割爱,把儿子寄宿在他弟弟那边苦读经书。据说有一回他舅舅指着院落的一颗桑树随口出了一个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庭坚握着毛笔,突发奇想: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就是在这样的氛围和调教下,庭坚的才识和艺术造诣突飞猛进。

19岁,黄庭坚参加乡试,中了当时的第一名。别小看这第一名。在那个以读书为仕途功名的时代,家家户户就算砸锅卖铁都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考试。有人说黄庭坚赢在了起跑线,我倒是觉得不止一个黄庭坚有比较好的家庭熏陶和家庭基础,内外因最终还是需要内因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黄庭坚的苛刻自律让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3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2岁的黄庭坚从江西奔赴汴京,在第二次应试中鹤立鸡群,考中了进士。朝廷为了锻炼人才,让他下去任汝州叶县县尉,相当于河南叶县公安局长。在应试的文章中,被主考官文彦博认为是最优秀的,于是很快就提拔为国子监教授。这个头衔看起来有点吓人,国子监可以当时宋朝教育体系里最高的学府,教授就是类似教育局的局长差不多的头衔。有了伯乐文彦博的赏识,黄庭坚起初的仕途也算是顺风顺水。苏轼看到后辈黄庭坚的文章,赞不绝口,叹到:看到人间千千万的的诗文,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佳作,于是大力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并收他为弟子。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被任为校书郎,再次被任命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这个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官,其实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差事。实话实话吧,有些皇帝宫闱或一些不能公开的朝廷政事需要圆滑委婉,可庭坚是一个实在的人,等第二年后,《神宗实录》编录好后,升级为起居舍人,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行为和国家大事。然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宋元祐二年(1087年),历史上,庭坚是一个至情至孝的人。

母亲病的第一年,他日夜守在床边,察言观色,母亲随时传唤,自己衣服随时穿好随时待命给她洗便桶。其母逝世,为其守孝三年。在他母亲的墓室边随意搭个小房子,哀伤到极点。想起以前母亲对他的严苛和后来自己在外任官漂泊,一直都没有想过母亲会这么快离他而去。从此,他对生活的态度开始有了新的改变。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4

宋哲宗绍圣初年,黄庭坚任宣州知府。章敦、蔡卞等人造谣说其在编撰《神宗实录》期间有诬陷神宗的不严之语。这让我想起当年乌台诗案的“黄庭坚版”。自然庭坚身正不怕影子斜,据理力争,有小人诬陷说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他义正辞严说确实当年在当官的时候,确实看到 这件事情,当时觉得确实如同儿戏。于是,很多庭审的人都佩服他,却也找个借口把他贬到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就是这样偏远的地方,中伤的人觉得还不够,依然让他继续南迁,移到一个莽荒的叫做戎州的小地方。

然而,如同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庭坚被贬戎州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人品一流,文采也不同凡响,特别是四川、江西一代的学子们都慕名而来请他指点,他都一一帮他们指点迷津。当自己都自身难保的时候,还能够替跟他不相干的人考虑文笔和仕途,这是多大的胸襟和气魄。后来的“江西诗派”便以黄庭坚为宗师,成为天下学子们的学习典范。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5

虽然身被贬谪,黄庭坚对茶的爱好到了痴的境界。他的很多诗词里都提到了福建的茶叶,如这首著名的茶词《满庭芳茶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当然,他家乡也是产茶和种茶的地方,思乡之情,也跃上笔端。所以,作为一个文化大师,除了胸怀苍生,更应该心灵自由,只有这样,艺术的灵感就会厚积薄发,成就一代新的宗师。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已经参悟古人的精髓变幻出自己的风骨。从习练模仿王羲之、周越、怀素苏轼的笔法中,黄庭坚的书法从容典雅,以自己的意念使笔,使中国的书法有有一个境界的飞跃。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6

宋徽宗元符元年(1100年),新朝任命他为舒州知州,然而,他却不去赴任,坚决要求去小地方任职。朝廷上也觉得面子过去,毕竟新朝要使用人才,更何况黄庭坚已经名扬天下,不可能给他一个小官,于是让他去知太平州。然后才上任9天,就被他的政敌诋毁罢免,说他写的文章《荆南承天院记》有对一些天灾幸灾乐祸,于是,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庭坚,被贬到广西宜州安置。这里当时可真的偏僻荒凉,都快接近东南亚的地方,然而,本来朝廷要让他转到永州,没想到,崇宁四年(1105年),庭坚病逝在宜州,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7

然后朝廷就各种追封,上天要一个人要经过多少的困难,也要让他经历多少的讽刺。生前无人珍惜,死后惺惺作态。好在,他的遗体终于可以回到故乡,落叶归根。

看了很多古代文人的传记,通常都是出身贫困,仕途受阻,命运多舛,死了连尸骨都找不着,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任何的片言片字的记载。能像黄庭坚一样出身书香世家,并且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嗅觉,身兼诗词、书法、绘画和诗词评论方面的研究,并在青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的,确实不多。虽然也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仕途不顺,却依然勤政为民,不贪不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黄庭坚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黄庭坚:以诗注韵,以书画作魂,淡泊名利一杯酒,高风亮节千年灯

08

在宋朝,每一个文人都身负悲剧的人文使命,但是黄庭坚宁愿扛起这面文化艺术的旗帜,并且终生不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