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

赵佗,秦朝平定岭南名将,龙川首任县令,南海郡尉,南越国王,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本期“云”游河源系列——“云”赏河源人文之旅⑥ |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和你一起品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故事。

赵佗是龙川、河源、广州乃至岭南历史上一个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他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使古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

“云”赏河源人文之旅⑥|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赵佗细心呵护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的嫩芽,并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01寻找赵佗

2018年4月上旬,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蜿蜒地朝着东源双江牛颈筋岭进发。他们顺着曲折回转的山路上岭,约摸30分钟后,到达了传说已久的“赵佗故城”遗址。

然而,勘测发现,这座总面积3700平方米左右的古堡,并非神秘且强大的秦汉王朝的军事工事,只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刘玮设立的城堡,主要用以防范强盗,至迟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废弃。虽然证实了这座城堡并非赵佗所建,但赵佗在河源(古龙川之地)留下有什么遗址,却再度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猜测与关注。

岁月飞驰,时间来到2008年,河源建市20周年之际,河源提出了“两地文化”(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论断,那位2200多年前踏足古龙川并影响2200余年的赵佗,便走入河源人视野,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赵佗成了河源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在河源的街道上,一些房地产商甚至在大门之侧摆上赵佗的巨大头像雕塑。这些雕像,以赵佗的中老年为塑像年龄,是有着长长胡子、目光坚毅的中年戎装男子。其实赵佗来到河源的时候,正是他青年时期。

“云”赏河源人文之旅⑥|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

02开挂的人生

公元前218年,那个英武的青年赵佗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气神,跟着他的主帅任嚣,乘坐楼船,顺着水路来到岭南,经过连场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秦定岭南之战,最终将岭南纳入了大秦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与广西一部分)与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

任嚣和赵佗,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分别建立了番禺城(今广州)和龙川城。龙川城的建城,比广州建城还早了14天。龙川城,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城邑(《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2期,邓小夏 李韵)。

赵佗选择今佗城作为他治龙川县之首府,是看中它比南越其他地方基础要好。佗城三面环山,东临大江,且处于古龙川中心地带,可利用水道到达龙川所辖的绝大部分地区。

赵佗在岭南筑城好几座,但佗城是他最早筑的城。直到1949年之前,佗城一直是龙川县城,也是东江重要都邑。

年轻的赵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越族地区,了解越人风俗民情。在掌握了大量调查得来的情况后,他制定了一个政策,有效地将以坚兵利器平定并留守岭南镇守县治和边关要塞、屯垦戍边的秦军,同“好相攻击”的当地越人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化解于无形。这个政策,就是“和辑百越”。

治安得到了保障,赵佗也就放心地去经营龙川了。因为他的精心治理,古龙川成为闽粤赣接壤广大地区的政治中心。

这位被毛泽东称为首位南下干部的赵佗,都做了些什么?

正史记载不多,但从其他古书记载中可见,具有了一定文明基础的古龙川,县令赵佗在任上得以推行许多促进龙川文明发展的措施,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一个先进地区,并带动整个东江流域的开发。

唐朝龙川人韦昌明在《越王井记》用“草木渐包,垦辟定规制”来描述,说赵佗作为县令,亲自带领民众筚路蓝缕,开垦田地,发展生产。

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百越”“汉越杂处”方针,从尊重越人风俗习惯开始,提倡汉越平等,极力安抚越族,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

赵佗后来称南越王,治理南越67年,使南越国“甚有文理”,“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汉书·高帝纪》)。观照他的一生,龙川不仅是他开发岭南的试验田,也是他播种中原文化的试验田。

“在龙川的6年多时间里,赵佗从一个年轻将领转变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历史学者黄淼章说。

公元前207年,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立即让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守军赶紧卡断秦朝新修的通往岭南各地的通道,好让五岭以外的各路诸侯进不来,以聚兵自守,使中原战火不能蔓延进来。

赵佗继任南海尉后,在继续推行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同时,还推广了在龙川实行的“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使其逐步完善。

公元前206年,秦亡,天下大乱。

地处南海郡上峰的桂林、象郡也趁乱建国立王,给南海郡的稳定带来很大威胁。司马迁指出:“瓯骆相攻,南越动摇。”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并为一体,在政治上归于一统。于是南越国建立,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见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刘邦建立汉朝,中国统一后,赵佗归汉。他对岭南文化奠基并成形及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粤记》曰:“广东之文始尉佗。”

03穿越时空的纪念

赵佗为龙川县令,在今佗城设县治后,佗城即成为粤东重镇,曾为历代县、州、郡、路治所,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都设于龙川城(今佗城)。在龙川解放前,佗城仍然是龙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佗城还有越王井、越王庙,及与赵佗有关的遗址遗迹如故城旧基、赵佗故宅、赵佗台、赵佗驽营处、赵佗跑马射箭的马箭岗、秦时北人后裔任姓住宅旧址等。

“云”赏河源人文之旅⑥|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

△至今仍保存其中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试设施,学宫与考棚并存至今的景象在全国仅存四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龙川城改名为佗城。佗城是广东首批公布的11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云”赏河源人文之旅⑥|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与河源的不解之缘

2008年2月23日,龙川县举办了“纪念建县2222年——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大型研讨会,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到会,赵佗在龙川置县的意义和贡献、赵佗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赵佗选佗城为县治之地的依据成为热议话题。

2010年4月下旬,龙川佗城,召开了为期3天的“赵佗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广东省的20多位人文、历史、考古界的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热议赵佗对客家文化的贡献和如何进一步保护与开发赵佗遗址等议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认为,赵佗与客家文化和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 来源:河源日报、龙川发布、河源晚报航拍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