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文 | 可樂雞Sir


在你的童年記憶裡,一定有這樣的片段


放學了,小組長喊你先別走,今天輪到你的小組打掃衛生;

春天,老師要求每位同學帶一盆泥土,比比誰種的菜又高又壯;

手工課上,你擺弄著剪刀和圖釘,想要做出一個能飛起來的風箏……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對於學校而言,這些都是必要的勞動教育,同時這些片段或許也是你學生時代最美好的回憶。


但是,當高校也將開設必修的“勞動課”時,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普通高等學校要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並且每年設立勞動周或勞動月,以安排集體勞動為主。


這相當於要求高校以課程的形式完成學生的勞動教育,並將結果計入學分,影響績點和畢業考核。


然而這真的是一種有效的形式嗎?大學生真的需要一門“勞動課”嗎?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勞動課”極有可能成為又一門“水課”。


何為水課?課程本身沒有較多實質性內容,不講“乾貨”;課程通過要求低,混時間即可拿高分。


首先,教學內容難以明確,講解抽象,難以深入人心。對於多數大學來說,要想請到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來為全校學生上這門課顯然不現實,能擔當此任的大概只有輔導員,而輔導員也只能通過查找各種資料來講解所謂“工匠精神”、“創新創業”等等教學要求。從類似課程的經驗來看,這種講解難免流於表面,且難以把握範圍和深淺。四年32學時的安排更不可能讓輔導員親身教授勞動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其次,教學結果難以評判,導致“水課”的惡性循環。如果作為一個思想類的課程,勞動的精神境界只能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體現,要想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打分,無論是採用思想彙報還是問答考試,都是不公正、不科學的。而如果作為一個實踐類的課程,要判斷實踐結果如何,也難免帶有老師本人的主觀性,難以合理地量化。這些都將最終導致學生追捧給分高、任務輕的勞動課老師。老師越是“放水”,選課越是火爆;認真備課、嚴格打分的老師反而無人問津,最終課程質量越來越低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最後,“勞動課”與現有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內容重複,教學的冗餘會造成學科學習之外不必要的負擔。舉幾個例子,在我們必修的一系列思政課裡便有對“工匠精神”等時代精神的講解;在必修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裡,便對我們的擇業、就業、生涯規劃提供了指導;在必修的“創業基礎”課裡,便講授了創業所需的思想和物質準備、項目的產生以及由團隊到企業的流程。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除了有成為一門“水課”的風險之外,“勞動課”還可能造成學生對於勞動的誤解


在小學、初高中的勞動課教學中,大部分學校安排學生打掃衛生、下鄉種地、拔草、幹體力活等等,高校開設“勞動課”之後,這些形式可能被帶入到勞動課實踐中。而大學的教育賦予了大學生更多職業方向的考量,“勞動”不只是體力勞動,開發一段程序也是勞動,寫一篇文章也是勞動,攻克一個學術難題也是勞動。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一刀切地把體力勞動作為勞動課實踐的內容,片面解釋了“勞動”的含義,且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並無太大幫助,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勞動教育並非只有“勞動課”一條路可走,除了優化和精簡課程體系,加強教師培訓和提高課程質量,將“勞動課”的內容融入到各個通識、專業課之外,還有更多靈活的方式。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社團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大學生樂於通過社團組成小團隊,來合作策劃活動或者開發產品、作品,這也使得社團成為大學這個象牙塔裡最接近真實社會的一個部分。通常社團種類越多、越活躍的高校,產生的創業項目和創業人才也越多。所以由老師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帶領學生合作攻關項目,同時讓更多同學有機會參與社團活動,社團的組織更緊密,活動更優質,就能靈活地在實踐中實現勞動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志願服務也是一個優質的載體。我國的高校目前並未普及志願活動,而志願活動的教育效果要明顯好於學校刻意安排的勞動實踐。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醫院、圖書館等,完成一定的志願服務時長,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勞動技能,還能看到真實勞動場景下的鮮活個體,不失為一種立體的勞動教育。

抱歉,我們不需要“勞動課”


如果“勞動”成為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個詞便褪去了本來鮮活的顏色;如果勞動課變成僅僅是一門“課”,那我們寧可不要這種形式。


當我反對“勞動課”時,我反對的並不是勞動本身,而是存在於教育體系的、積弊已久的形式主義。而這,恰恰與“勞動”的意義背道而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