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城市藝術周協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支持的年度展覽“非遺新造物——創藝風物誌”在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展。

展覽劃分為“非遺新風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創力”三個主題展區,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核心策展理念。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5日。

2019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評選活動同日在南方+客戶端正式上線。

非遺新風物:首屆廣東省“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入圍作品展

 (1)大良魚燈(創新)

作者溫秋雯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油畫專業,從事紙雕和以紙雕為中心的平面視覺和裝置藝術創作。嶺南發光手工結構裝置的開發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品《大良魚燈》參展2018年“淘寶造物節”,《山海鯨館》參展2019年“淘寶造物節”,同時作為中國傳統新造探索呈現,《蓬萊仙島》於2019在法國蓬皮杜中心展出。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大良魚燈是一種別具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與佛山秋色、沙灣飄色並稱“廣府三大會景”。設計師先以建模的方法,對魚燈的骨架進行設計,然後將魚燈交由老師傅進行加工,在其手札基礎上再次調整,將線條曲線和魚尾比例加以大小細微調整多次,同時改良魚燈的圖案色調,使之更符合現代審美。魚燈外表的紙與綢布則由作者進行現代色彩解構再創作,設計、噴繪、鏤空與再次排列製作。

作者對大良魚燈的改良,也為大良魚燈手藝人開拓了商業思路,經過時尚創意加工的魚燈,不再依賴黑夜作為背景,可以與更當代的語境與物理空間進行互動。作品在活動、舞臺美術、商業櫥窗等領域都有很好的市場反響。

(2)時有微涼不是風(創新)

《時有微涼不是風》由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副教授丁敏團隊設計,廣繡傳承人梁雪珍繡制。丁敏連續8年與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研究“廣繡當代創作”等課題。作品結合現代語境的抽象點、線、面,以及刺繡主體具象的工藝細節,拓寬了廣繡在空間裝飾領域的應用形式。該作品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設計團隊還開發了同主題的“廣繡工具包”。工具包為用戶提供完成一件獨立廣繡擺件所需的工具、材料、以及紙質和網絡教程。研習者購買工具包後,可自學廣繡基礎針法,並最終完成一座精美的廣繡屏風。屏風可拆卸成獨立的四件,也可以隨意組合,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的學員。

(3)東莞龍舟製作技藝數字化展示(體驗)

東莞龍舟製作技藝數字化展示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東莞龍舟製作技藝三維可交互操作的APP,第二部分為東莞龍舟製作技藝三維製作動畫。東莞龍舟三維可交互操作的APP是東莞首款基於三維數字建模、可交互操作的非遺傳承與展示APP。在APP的基礎上,團隊運用數字動畫的表現形式,完整展示東莞龍舟製作技藝全過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何帥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團隊,是國內較早運用數字化手段研究、推廣、服務非遺項目的非遺數字化團隊,率先提出“非遺+數字化+設計+製作”的非遺項目傳承與展示思路。除龍舟製作技藝外,團隊還為東莞千角燈、木魚歌、茶山遊園會、麒麟舞等非遺項目開發數字化展示產品。

(4)潮犬(體驗)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雷州石狗被譽為“南方兵馬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雷州石狗是古代多民族民俗文化大融合的產物,經歷了從“圖騰崇拜”“呈祥靈物”到“守護神”的演變。《潮犬》對“雷州石狗”這一形象進行提取,將非遺與當下流行的“手辦”文化相結合,是對“雷州石狗”品牌化的塑造,也是石狗進行符號化傳播的應用。作者將石狗的表情進行生動化演繹,跟流行的“擼貓”“擼狗”白領文化相契合,以此增強年輕人的共鳴。

(5)珠繡文創(產業)

珠繡文創項目是廣州番禺地區手工藝幫扶計劃的一部分。計劃一方面發動、組織大學城周邊傳統繡娘及閒散勞動力從事手工藝勞動,實現手工藝的生產自救,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探索手工藝創業的可行性。珠繡作品製作繁複,單是試製和調整珠繡的樣板前後耗時近4個月,整個作品研發時間將近一年。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珠繡最早使用於粵劇戲服。丁敏團隊提取了粵劇中花旦、武旦、小生、花臉四個行當中的頭飾元素,通過藝術的提煉與再造,將廣繡的釘珠技藝呈現在時尚的包袋與飾品設計上。作品用洗水牛仔面料取代傳統的絲緞、用銅料替換常規的珠料,以顛覆、對立的設計元素傳達出“朋克”的味道。

(6)瑤藍之戀(創新)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乳源是廣東省瑤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瑤人“好五色衣裳”。《瑤藍之戀》陶瓷盤從瑤族刺繡、服裝中,提煉出梧桐樹紋、花果紋、萬字紋、龍圖騰紋、八角星紋、碎花紋、蓮花塘紋、連體對鳥紋等一系列圖紋,並將民族色彩與國際色卡進行對應,使之得以在全球化語境中被認知和識別。

(7)三灶編織手工書(體驗)

有著400多年曆史的“三灶竹草編織技藝”,是珠海地區編織工藝的縮影。三灶竹草編織有竹編、草編兩種。2015年,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品是珠海藝術職業學院“三灶竹草編織”傳承基地開設非遺課堂的培訓活動成果。作者以手工書的形式表現展示“三灶竹草編織技藝”:封面採用竹編與布藝製作,內頁呈檯曆式翻閱,以便對書頁內容的靈活控制,為非遺推廣提供了學習和動手體驗相結合的新方式。

(8)凝(創新)

90後非遺二代傳承人、青年設計師楊承燊,父親楊志峰是“廣州琺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承燊自幼跟隨父親學藝,目前致力於琺琅工藝的傳承推廣和教學。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琺琅吊墜《凝》以純銀製作胎底,在銀胎上面施以漸變色透明琺琅釉,經過800度高溫多次反覆燒製打磨拋光而成。吊墜外觀參考傳統長命鎖造型。琺琅釉料材質為天然礦物質研磨而成,擁有百年依然色澤如初的特質。作者從“可佩戴性”出發,將琺琅與珠寶首飾相結合,為年輕人走近非遺提供更加便捷親民的途徑。

(9)儺韻(體驗)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湛江儺舞”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被稱為“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作者以陶土為媒介,把湛江海洋生物元素結合在儺面具的形象之中,從形式、素材、材質、載體各方面對儺舞面具進行大膽重置,將湛江儺舞變成可帶走的藝術品。作品榮獲2019年深圳文博會銀獎。

(10)寧靜致遠(創新)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陽江漆器是“陽江三寶”之一,以質輕、堅固、耐用、硬度高、漆膜豐富等特點著稱,可以長時間不變形、不褪色。《寧靜致遠》林顯健是80後陽江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將漆藝與廣東飲茶習俗的生活場景相結合,開發漆藝茶臺,為漆藝市場化開拓提供一種可行的產品模式。

(11)紙藝·燈影(創新)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忠信花燈”是河源忠信地區元宵賞燈習俗的必備裝飾,是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織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紙藝·燈影》是一款以“忠信花燈”外形構造和花燈文化為元素設計的發篦梳,此外還有一款同主題設計的髮簪。作者對“忠信花燈”進行解構重組,以現代簡約審美對傳統紋樣進行詮釋。

(12)莞草包(創新)

莞草編織業曾是道滘鎮、乃至東莞市的一大經濟支柱。東莞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莞草編織業。除大量應用於草蓆生產外,“莞草編織技藝”還用於各種生產、生活物品。

近年來,道滘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聯合專業設計研發機構,組織傳承人創新編織技藝,製作茶具墊、地毯、花盤、筆筒、燈具、椅子、屏風、玩具、手袋、家居裝飾品等生活器具。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系列產品通過莞草與牛皮、塑料、竹子、漆木等其他材質的融合,尋求莞草編制品在創新設計、材質混搭、應用領域的突破,幫助莞草進入酒店、餐飲、民宿等多種旅遊場景。

系列產品曾參加2017年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意大利米蘭“塔外:創享——創意讓生活更美好設計周”等,並以“莞然”註冊商標進行系統開發利用。

(13)滿堂紅水晶玲瓏系列產品(產業)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紅釉彩瓷(滿堂紅)燒製技藝”產生於清末,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傳承人劉權輝是家族第五代傳承人。他結合當代陶瓷技術,復原高溫大紅陶瓷色釉製作,開發出“水晶玲瓏”技藝。“水晶玲瓏”技藝是繼釉下彩繪、釉下雕花等又一突破性的創新工藝:先採用鏤雕技法在瓷器坯體上鏤出若干一定形狀的玲瓏眼,再用特製的玲瓏釉把眼填平,施釉後高溫燒成。

“瑤族長鼓製作技藝”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長鼓早在宋代便有流傳。瑤族長鼓有兩種用途,一是在瑤族傳統習俗“祭盤王”中作為禮器使用,二是作為樂器用於歌舞,以示祈禱和慶賀。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者唐買社吊,是連南“鼓王”、“瑤族長鼓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徒弟。他開發出新一代民間樂器“排瑤手鼓”。手鼓具備獨特的調音器,可擊拍出不同的高低音效果,以及當地特有的原生態鼓韻律,讓傳統鼓聲融入到現代音樂中。作品被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收藏。

排瑤手鼓多次被政府、學校、商家批量採購,用於文化傳播、教學應用、商業活動等多個領域。連南正致力將瑤族長鼓和“排瑤手鼓”打造為當地最有影響力的旅遊紀念品。唐買社吊還在村中定期開設學習班,傳授瑤族長鼓製作技藝,為貧困戶、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15)鎮濠泥雞(產業)

鎮濠泥雞過去是江門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製作的一種玩具,已有200多年曆史。每到農曆年關,來自鶴山、台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採購泥雞,作年貨銷售。隨著兒童商品的多樣化,“鎮濠泥雞”漸漸地從市場上消失,老一輩的藝人也放棄了手工製作,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長達20多年。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2016年,開平市80後青年企業家馮永勇為“復活”鎮濠泥雞,成立馮氏工藝品製作中心。他製作鎮濠泥雞之歌《吹泥雞》MV,推出以“鎮濠泥雞”為主題“世遺+非遺+文創”旅遊紀念品,並在廣東省各大博物館開設“鎮濠泥雞”專櫃,將“鎮濠泥雞”成功轉型為開平市十大旅遊手信。

為吸引新生代的視線,馮永勇舉辦開平市留守兒童泥雞彩繪課程、以及中小學生泥雞彩繪比賽,讓泥雞走進校園。為推動鄉村振興,馮永勇還出資把聯竹村的廢棄祠堂改造為“鎮濠泥雞”文創基地,首創泥雞DIY課堂。

(16)麥杆畫文創產品(產業)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麥杆畫文創產品由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副館長李熙團隊主創。李熙曾多年任職廣東美術館策展人。麥杆畫文創產品包括燈飾、手賬本、筆筒三個部分。燈飾把抽象的圖案與具象的魚、蝴蝶等麥稈畫作品結合,具有多種燈光效果,可作為床頭燈等提供照明,亦可作為家中擺飾。產品通過非遺與家居產業的結合,在提升家居產品文化附加值的同時,為非遺產品拓寬銷售市場。

(17)麥稈工藝藍牙音響(創新)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者鄭燁娃出身於工藝世家。她工藝手法既傳承了傳統麥杆畫精緻細膩的細切工藝,又繼承了父親鄭和創新的麥稈工藝的高浮雕造型技法,使作品具有木雕般的層次感與鏤空視覺。作品將麥稈畫與藍牙音響這種符合主流消費人群審美需求的載體進行結合,讓人耳目一新。鄭燁娃還對麥稈畫原材料的種植技術進行了提升,以解決大麥原料稀缺的問題。

(18)揭嶺菁華——國級非遺白玉璧、國級非遺養生杯、國級非遺福袋燈(產業)

“揭嶺菁華”系列產品包括國級非遺白玉璧、國級非遺養生杯、國級非遺福袋燈三個部分。產品集中體現“揭陽剪紙”與“陽美翡翠玉雕”兩種非遺項目。其中,“揭陽剪紙”既是非遺項目之一,也是其他非遺項目展示的載體。

福袋燈與養生杯各有九套,分別以揭陽市九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英歌(普寧英歌)、潮劇、木雕、玉雕(陽美翡翠玉雕)、喬林煙花火龍、嵌瓷、獅舞(青獅)、木偶戲(鐵技木偶戲)、豎燈杆升綵鳳)為元素創作。

(二)青年新力量:嶺南青年非遺創意實驗展

(1)原生物——珠藝動態裝置(廣美推薦)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品靈感來自自然界中結構繁複對稱的原生生物,運用傳統的手工串珠工藝製作而成,將工藝品轉化為藝術裝置,從而拉近當代觀眾與傳統工藝之間的距離。

(2)老爺保賀(傳承)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為文化館的設計方案,《老爺保賀》是非遺在城市空間設計創新運用的一個樣本。《老爺保賀》取材於潮汕民俗“拜老爺”:通過對“拜老爺”進行IP化的打造,將地方傳統文化轉變為流行文化符號,讓民俗記憶在城市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中得到再次激活。

(3)鬧熱(傳承)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品以潮汕傳統民俗舞蹈英歌舞為原型,對英歌舞中水滸人物角色進行IP化,同時加入了“超級英雄”式的動漫與街頭文化元素,使之更容易為年輕人接受和識別,也為衍生設計臉譜化、模塊化、可塑化、互動性強的潮玩產品提供藍本。

(4)與鶴紙舞(傳承)

鶴舞是中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鶴”的粵語發音與“學”相似,因此鶴舞在民間也有保佑學業進步的意頭。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傳統鶴舞角色共有三個,分別是白鶴、魚精和蚌娘。其中,白鶴道具以竹扎鶴身,外糊白紙,脖頸以布製成,可伸縮自如。蚌娘由女生扮演,與白鶴互相嬉戲,稱為“鶴蚌相嬉”。金魚仙、赤鯉仙等隨後共舞。

白鶴支架高2米、寬1.3米,重量高達20公斤,故一般選用成年男性作為舞者。過去鶴舞巡遊結束後,道具一般要燒掉用於祭祀。由於成本高昂、器材笨重、設計簡陋等原因,鶴舞漸漸遠離年輕人的生活,有失傳之虞。

為傳承與傳播鶴舞,《與鶴紙舞》在不影響原本舞蹈活動的情況下,對道具材質進行了改良。作品採用可水洗的牛皮紙和激光切割的方法制作,輕便的材質與簡單的操作,使親子共同體驗鶴舞道具製作成為可能,從而推動鶴舞的非遺傳承。

(5)麒麟獅步(廣美推薦)

作品表現醒獅在豐收的稻田中起舞,麒麟舞步捲起一片片禾稻穀粒的場景。作品以傳統嶺南的醒獅題材,以玻璃琺琅為載體重構,以探索多元化、沉浸式、數字態的審美文化,如何與過去傳統琺琅技藝、古典審美趣味相關聯。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麒麟獅步》採用低溫的玻璃質琺琅製成。從繪製到描線,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均在數字平臺完成:琺琅勾勒的數千線條均由AI提取,線條的粗細比例也是通過AI運算產生,AI將產品的製作週期從3個月縮短為10日。

由設計師設計圖案,由AI實現生產,生產廠家和品牌通過IP授權將非遺設計師納入產業鏈條……《麒麟獅步》為“非遺智造”的未來勾勒可能性。

(6)流逝——基於衚衕文化的公共軟飾圖案的設計創新(傳承)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衚衕是老北京民俗非遺的載體,作品以圖案化的方式對衚衕文化進行動漫化的再現,使它們能在更多軟飾產品上進行再現。

(7)心獅的旅程——希爾頓歡朋酒店親子服務系統設計(廣美推薦)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心獅的旅程”是由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服務設計工作室與希爾頓歡朋酒店合作的設計項目。如何在不改變原有酒店商務風格的前提下,靈活地注入親子服務,是項目的設計難點。服務系統以“心獅的旅程”故事為線索,酒店錯層空間的親子游樂場“獅家樂園”是設計的中心。系統通過“兒童繪本+任務書+特色課程”的形式,以大堂接待、任務卡、專用電梯、餐廳、客房等多個觸點,實現親子服務的沉浸式氛圍。

(8)造物本院——嶺南手造活態館服務系統設計(廣美推薦)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造物本院”是由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服務設計工作室設計的一個傳統手工藝傳承和體驗活態文化空間方案。設計針對遊客、研學團體、手藝發燒友三大用戶群體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場景體驗,將活態館劃分為西街(歷史展示區)、東坊(手作體驗區)和三舍(活力親子區)三個主題區域,以沉浸式體驗拉近民眾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

(9)往來——藤編工藝體驗店服務系統設計(廣美推薦)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往來”是“造物本院”下屬的一家藤編工藝體驗店。設計師運用服務設計思維和方法,對藤編工藝體驗產品進行再設計,以降低學習門檻,激發用戶學習興趣,讓遊客在短時間內製作出有品質、有意義且符合現代生活使用的藤編產品。

(10)依山伴水(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依山伴水”是一套茶傢俱系列,將品茗、焚香、賞花等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動態的整體組合。

(11)《醒·獅》系列(融合)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醒·獅LION.CN》圍繞舞獅、石獅這兩種最傳統的中國獅文化符號,創作出的五個形態各異的現代化IP形象,並由此設計出一系列文化衍生紀念品。

由UE4引擎渲染的動畫短片《我家門前兩隻獅》就以石獅“阿臭”和“一仔”為主角,上演兩隻石獅守門的日常,短片包含《春節》《廢墟》《電腦桌》《北方庭院》等4個部分。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醒·獅殿》是一款創意DIY拼接玩具,材料上利用亞克力的導光特點,拼接上借鑑了榫卯結構,將舞獅元素卡通化、時尚化、多元化。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潮玩HX Lion》是一款以醒獅文化為原型設計的潮流玩具。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有所獅獅》將繪本書頁與手工拼裝玩具相結合,打造成一款以中國舞獅文化和佛山獅頭扎作傳統工藝為主題的兒童互動科普讀物,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製造獅》是一款運用動漫化的方式傳播獅頭製作工藝的創意動畫短片。它將獅頭工藝的流程“扎、撲、寫、裝”做成一座工業化的“獅子製造塔”,並把每一層的房間裝飾成四個工藝代表元素的模樣。

(12)螭龍新生賦(解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品對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傳統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得到宛若螭龍舞動姿態的參數模型。作品運用大漆、玉雕等傳統技藝進行塗面和造型設計,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創到參數化設計當中。

(13)生而荊棘(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製作工藝以花絲工藝為主。作者沒有使用傳統的花絲紋樣,而是結合掐絲琺琅的手法進行創新。她先將金、銀等金屬材料抽成細絲,再在底稿的基礎上編織成各類造型的裝飾品。

(14)環·動(解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在作者的設計理念中,燈飾可通過智能手環收集、分析情緒信息,以色彩、圖案與光效來表達個人的情緒,讓使用者能通過情緒創造屬於自己的中國畫景觀。這是一件概念性作品,為未來非遺的開發拓展新的想象空間。

(15)洞房花燭夜(解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設計以“洞房花燭夜”作為主題,提取中國婚儀中“對拜”的禮節,以花燭為載體,結合光效,創作出一組有中國味道的婚慶照明禮品。

(16)瑤想系列——乳源瑤繡文創產品(廣美推薦)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廣東乳源瑤族刺繡於2009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瑤想”品牌系列作品中,設計師與瑤繡傳承人合作,通過協調不同材質、色彩、載體之間的關係,賦予傳統瑤繡時尚的姿態。

(17)The gift(解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品將見證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輝煌外貿史的廣繡、外銷畫,與“有愛”的粵語俗語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鑲嵌在首飾盒裡,讓非遺成為傳播廣州文化的一種藝術語言載體。

(18)莞燈千角(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東莞千角燈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千角燈沿用宋代八角宮燈的形式,燈身由多個不同的立體三角形組成。千角燈存世數量稀少,燈體龐大不便攜帶,展示機會少。作者通過3D打印技術,以傳統千角燈為原型進行數字化再設計。

(19)3D鰲魚燈(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鰲魚燈”是廣州番禺沙湧鰲魚舞的標配。《3D鰲魚燈》把鰲魚與現代燈具相結合,利用3D打印的特性,將雄雌鰲魚設計成手工難以製作的外觀形態,簡潔又不失細節,同時賦予燈具“獨佔鰲頭”的吉祥寓意。

(20)3D打印五羊傳說(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作者通過現代的設計語言,改造五羊石雕舊有的形象,將其以實形和虛形抽象概括,凸顯造型設計的科技感與未來感,重新定義這個屬於廣州的經典IP。

(21)舞鯉魚數字化設計(再造)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舞鯉魚”又稱“鯉魚追春”,是流傳在惠州惠東平海和潮州一帶的傳統民俗舞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作者通過將鯉魚的3D實體化,並運用到平時生活裡的燈具中。

(22)吉時感(解構)

作品以點、線、面三種最基礎的設計手法,通過材料、層次、顏色、編程變化等探索光的紋樣藝術在三維空間的張力。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吉時感·怦》上下分為三層,運用水紋、席紋、銅錢紋、連珠紋等紋樣,營造鼓點的敲擊感。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吉時感·蘊》在紋樣中運用水紋、席紋、蓮花紋等,點線堆積在整體打光的效果上營造出面的感覺。

(23)魚燈(融合)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動畫短片《魚燈》講述了鯉魚燈非遺傳人和留守兒童之間的感人故事:留守兒童童童向手藝人拜師學藝,為要送一個親手製作的鯉魚燈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然而,在鯉魚燈即將完工之時,由於童童的失誤,將老手藝人傾注了大量心血的燈燒燬。童童從此不再向老人學藝。正當老人失望之時,童童卻提著自己製作的鯉魚燈找到了老藝人,彌補自己心中的內疚。文化與親情的傳承在作品中得到完美展現,也深刻揭示了非遺當代存在的精神價值。

(三)品牌新創力:非遺文創品牌邀請展

(1)晉南納底拉花(麻繩納繡)布鞋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昔酉”團隊針對晉南傳統手工藝納底拉花(麻繩納繡)進行研發。這種晉南地區的納底拉花千層底布鞋做工複雜,耗時長、難度大。一雙千層底布鞋,至少要利用平針手工縫製2100多針。納底材料使用手工捻制的麻繩,由於麻繩粗,針眼細,最核心的環節需要靠雙手的力度和經驗去控制,才能使布鞋柔軟舒適、吸汗、不走樣。

(2)BAO包子杯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BAO包子杯正放時是一隻小茶杯,倒扣時宛如一枚圓潤豐腴的包子。四瓣造型來自嶺南窗花玻璃。工藝使用景德鎮的瓷泥高白泥,用手藝人自己調製的啞光釉料,以及1380度的高溫火焰燒製而成,呈現青白的釉色和包子的質感。包子底部可以與廣彩等非遺結合,進行DIY的個性化創作。

(3)綠潭青影、沁心、一抹沁藍、遠山、樸器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之間工作室”成員厚穎和子茵,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的一對陶藝伉儷。本系列陶瓷多以“絞胎泥片”成器。“絞胎”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胎泥組織紋理。泥料成器需經過6-12月不等的泥料陳腐工藝,再進行泥料調配製作紋理,根據不同器用成型,之後經過上百次的紋理打磨,素燒上釉高溫二次燒製而成。

(4)和合圓滿禮盒套裝

見人見物見生活 這些“非遺新造物”美呆!

“和合圓滿”禮盒套裝融合廣繡、石灣陶塑等多種非遺技藝,由中式收納盒、中秋月餅、廣繡圍巾、貴人兔、嶺南醒獅等組合而成。產品採用中國傳統食盒竹編工藝。廣繡圍巾出自非遺傳承人譚展鵬、黃敏健之手。軟陶作品“貴人兔”亦由非遺傳承人手工創作。嶺南醒獅則採用石灣陶塑技藝製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