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城市艺术周协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支持的年度展览“非遗新造物——创艺风物志”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展。

展览划分为“非遗新风物”“青年新力量”“品牌新创力”三个主题展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策展理念。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

2019年度广东十佳“非遗新造物”评选活动同日在南方+客户端正式上线。

非遗新风物:首届广东省“非遗新造物”年度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入围作品展

 (1)大良鱼灯(创新)

作者温秋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油画专业,从事纸雕和以纸雕为中心的平面视觉和装置艺术创作。岭南发光手工结构装置的开发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品《大良鱼灯》参展2018年“淘宝造物节”,《山海鲸馆》参展2019年“淘宝造物节”,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新造探索呈现,《蓬莱仙岛》于2019在法国蓬皮杜中心展出。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大良鱼灯是一种别具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并称“广府三大会景”。设计师先以建模的方法,对鱼灯的骨架进行设计,然后将鱼灯交由老师傅进行加工,在其手札基础上再次调整,将线条曲线和鱼尾比例加以大小细微调整多次,同时改良鱼灯的图案色调,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鱼灯外表的纸与绸布则由作者进行现代色彩解构再创作,设计、喷绘、镂空与再次排列制作。

作者对大良鱼灯的改良,也为大良鱼灯手艺人开拓了商业思路,经过时尚创意加工的鱼灯,不再依赖黑夜作为背景,可以与更当代的语境与物理空间进行互动。作品在活动、舞台美术、商业橱窗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市场反响。

(2)时有微凉不是风(创新)

《时有微凉不是风》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丁敏团队设计,广绣传承人梁雪珍绣制。丁敏连续8年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研究“广绣当代创作”等课题。作品结合现代语境的抽象点、线、面,以及刺绣主体具象的工艺细节,拓宽了广绣在空间装饰领域的应用形式。该作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设计团队还开发了同主题的“广绣工具包”。工具包为用户提供完成一件独立广绣摆件所需的工具、材料、以及纸质和网络教程。研习者购买工具包后,可自学广绣基础针法,并最终完成一座精美的广绣屏风。屏风可拆卸成独立的四件,也可以随意组合,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

(3)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体验)

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展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三维可交互操作的APP,第二部分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三维制作动画。东莞龙舟三维可交互操作的APP是东莞首款基于三维数字建模、可交互操作的非遗传承与展示APP。在APP的基础上,团队运用数字动画的表现形式,完整展示东莞龙舟制作技艺全过程。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是国内较早运用数字化手段研究、推广、服务非遗项目的非遗数字化团队,率先提出“非遗+数字化+设计+制作”的非遗项目传承与展示思路。除龙舟制作技艺外,团队还为东莞千角灯、木鱼歌、茶山游园会、麒麟舞等非遗项目开发数字化展示产品。

(4)潮犬(体验)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雷州石狗被誉为“南方兵马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雷州石狗是古代多民族民俗文化大融合的产物,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呈祥灵物”到“守护神”的演变。《潮犬》对“雷州石狗”这一形象进行提取,将非遗与当下流行的“手办”文化相结合,是对“雷州石狗”品牌化的塑造,也是石狗进行符号化传播的应用。作者将石狗的表情进行生动化演绎,跟流行的“撸猫”“撸狗”白领文化相契合,以此增强年轻人的共鸣。

(5)珠绣文创(产业)

珠绣文创项目是广州番禺地区手工艺帮扶计划的一部分。计划一方面发动、组织大学城周边传统绣娘及闲散劳动力从事手工艺劳动,实现手工艺的生产自救,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探索手工艺创业的可行性。珠绣作品制作繁复,单是试制和调整珠绣的样板前后耗时近4个月,整个作品研发时间将近一年。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珠绣最早使用于粤剧戏服。丁敏团队提取了粤剧中花旦、武旦、小生、花脸四个行当中的头饰元素,通过艺术的提炼与再造,将广绣的钉珠技艺呈现在时尚的包袋与饰品设计上。作品用洗水牛仔面料取代传统的丝缎、用铜料替换常规的珠料,以颠覆、对立的设计元素传达出“朋克”的味道。

(6)瑶蓝之恋(创新)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乳源是广东省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瑶人“好五色衣裳”。《瑶蓝之恋》陶瓷盘从瑶族刺绣、服装中,提炼出梧桐树纹、花果纹、万字纹、龙图腾纹、八角星纹、碎花纹、莲花塘纹、连体对鸟纹等一系列图纹,并将民族色彩与国际色卡进行对应,使之得以在全球化语境中被认知和识别。

(7)三灶编织手工书(体验)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珠海地区编织工艺的缩影。三灶竹草编织有竹编、草编两种。2015年,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品是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竹草编织”传承基地开设非遗课堂的培训活动成果。作者以手工书的形式表现展示“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封面采用竹编与布艺制作,内页呈台历式翻阅,以便对书页内容的灵活控制,为非遗推广提供了学习和动手体验相结合的新方式。

(8)凝(创新)

90后非遗二代传承人、青年设计师杨承燊,父亲杨志峰是“广州珐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承燊自幼跟随父亲学艺,目前致力于珐琅工艺的传承推广和教学。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珐琅吊坠《凝》以纯银制作胎底,在银胎上面施以渐变色透明珐琅釉,经过800度高温多次反复烧制打磨抛光而成。吊坠外观参考传统长命锁造型。珐琅釉料材质为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拥有百年依然色泽如初的特质。作者从“可佩戴性”出发,将珐琅与珠宝首饰相结合,为年轻人走近非遗提供更加便捷亲民的途径。

(9)傩韵(体验)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湛江傩舞”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者以陶土为媒介,把湛江海洋生物元素结合在傩面具的形象之中,从形式、素材、材质、载体各方面对傩舞面具进行大胆重置,将湛江傩舞变成可带走的艺术品。作品荣获2019年深圳文博会银奖。

(10)宁静致远(创新)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阳江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以质轻、坚固、耐用、硬度高、漆膜丰富等特点著称,可以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宁静致远》林显健是80后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将漆艺与广东饮茶习俗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开发漆艺茶台,为漆艺市场化开拓提供一种可行的产品模式。

(11)纸艺·灯影(创新)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忠信花灯”是河源忠信地区元宵赏灯习俗的必备装饰,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纸艺·灯影》是一款以“忠信花灯”外形构造和花灯文化为元素设计的发篦梳,此外还有一款同主题设计的发簪。作者对“忠信花灯”进行解构重组,以现代简约审美对传统纹样进行诠释。

(12)莞草包(创新)

莞草编织业曾是道滘镇、乃至东莞市的一大经济支柱。东莞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莞草编织业。除大量应用于草席生产外,“莞草编织技艺”还用于各种生产、生活物品。

近年来,道滘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联合专业设计研发机构,组织传承人创新编织技艺,制作茶具垫、地毯、花盘、笔筒、灯具、椅子、屏风、玩具、手袋、家居装饰品等生活器具。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系列产品通过莞草与牛皮、塑料、竹子、漆木等其他材质的融合,寻求莞草编制品在创新设计、材质混搭、应用领域的突破,帮助莞草进入酒店、餐饮、民宿等多种旅游场景。

系列产品曾参加2017年阿斯塔纳世界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塔外:创享——创意让生活更美好设计周”等,并以“莞然”注册商标进行系统开发利用。

(13)满堂红水晶玲珑系列产品(产业)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产生于清末,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刘权辉是家族第五代传承人。他结合当代陶瓷技术,复原高温大红陶瓷色釉制作,开发出“水晶玲珑”技艺。“水晶玲珑”技艺是继釉下彩绘、釉下雕花等又一突破性的创新工艺:先采用镂雕技法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再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施釉后高温烧成。

“瑶族长鼓制作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长鼓早在宋代便有流传。瑶族长鼓有两种用途,一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中作为礼器使用,二是作为乐器用于歌舞,以示祈祷和庆贺。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者唐买社吊,是连南“鼓王”、“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桥辛二公的徒弟。他开发出新一代民间乐器“排瑶手鼓”。手鼓具备独特的调音器,可击拍出不同的高低音效果,以及当地特有的原生态鼓韵律,让传统鼓声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作品被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

排瑶手鼓多次被政府、学校、商家批量采购,用于文化传播、教学应用、商业活动等多个领域。连南正致力将瑶族长鼓和“排瑶手鼓”打造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旅游纪念品。唐买社吊还在村中定期开设学习班,传授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为贫困户、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15)镇濠泥鸡(产业)

镇濠泥鸡过去是江门联竹乡镇濠、茂竹两村制作的一种玩具,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到农历年关,来自鹤山、台山、恩平、新会等地的商贩们便驾车来采购泥鸡,作年货销售。随着儿童商品的多样化,“镇濠泥鸡”渐渐地从市场上消失,老一辈的艺人也放弃了手工制作,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长达20多年。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2016年,开平市80后青年企业家冯永勇为“复活”镇濠泥鸡,成立冯氏工艺品制作中心。他制作镇濠泥鸡之歌《吹泥鸡》MV,推出以“镇濠泥鸡”为主题“世遗+非遗+文创”旅游纪念品,并在广东省各大博物馆开设“镇濠泥鸡”专柜,将“镇濠泥鸡”成功转型为开平市十大旅游手信。

为吸引新生代的视线,冯永勇举办开平市留守儿童泥鸡彩绘课程、以及中小学生泥鸡彩绘比赛,让泥鸡走进校园。为推动乡村振兴,冯永勇还出资把联竹村的废弃祠堂改造为“镇濠泥鸡”文创基地,首创泥鸡DIY课堂。

(16)麦杆画文创产品(产业)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麦杆画文创产品由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副馆长李熙团队主创。李熙曾多年任职广东美术馆策展人。麦杆画文创产品包括灯饰、手账本、笔筒三个部分。灯饰把抽象的图案与具象的鱼、蝴蝶等麦秆画作品结合,具有多种灯光效果,可作为床头灯等提供照明,亦可作为家中摆饰。产品通过非遗与家居产业的结合,在提升家居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同时,为非遗产品拓宽销售市场。

(17)麦秆工艺蓝牙音响(创新)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者郑烨娃出身于工艺世家。她工艺手法既传承了传统麦杆画精致细腻的细切工艺,又继承了父亲郑和创新的麦秆工艺的高浮雕造型技法,使作品具有木雕般的层次感与镂空视觉。作品将麦秆画与蓝牙音响这种符合主流消费人群审美需求的载体进行结合,让人耳目一新。郑烨娃还对麦秆画原材料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提升,以解决大麦原料稀缺的问题。

(18)揭岭菁华——国级非遗白玉璧、国级非遗养生杯、国级非遗福袋灯(产业)

“揭岭菁华”系列产品包括国级非遗白玉璧、国级非遗养生杯、国级非遗福袋灯三个部分。产品集中体现“揭阳剪纸”与“阳美翡翠玉雕”两种非遗项目。其中,“揭阳剪纸”既是非遗项目之一,也是其他非遗项目展示的载体。

福袋灯与养生杯各有九套,分别以揭阳市九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潮剧、木雕、玉雕(阳美翡翠玉雕)、乔林烟花火龙、嵌瓷、狮舞(青狮)、木偶戏(铁技木偶戏)、竖灯杆升彩凤)为元素创作。

(二)青年新力量:岭南青年非遗创意实验展

(1)原生物——珠艺动态装置(广美推荐)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品灵感来自自然界中结构繁复对称的原生生物,运用传统的手工串珠工艺制作而成,将工艺品转化为艺术装置,从而拉近当代观众与传统工艺之间的距离。

(2)老爷保贺(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为文化馆的设计方案,《老爷保贺》是非遗在城市空间设计创新运用的一个样本。《老爷保贺》取材于潮汕民俗“拜老爷”:通过对“拜老爷”进行IP化的打造,将地方传统文化转变为流行文化符号,让民俗记忆在城市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中得到再次激活。

(3)闹热(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品以潮汕传统民俗舞蹈英歌舞为原型,对英歌舞中水浒人物角色进行IP化,同时加入了“超级英雄”式的动漫与街头文化元素,使之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和识别,也为衍生设计脸谱化、模块化、可塑化、互动性强的潮玩产品提供蓝本。

(4)与鹤纸舞(传承)

鹤舞是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鹤”的粤语发音与“学”相似,因此鹤舞在民间也有保佑学业进步的意头。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传统鹤舞角色共有三个,分别是白鹤、鱼精和蚌娘。其中,白鹤道具以竹扎鹤身,外糊白纸,脖颈以布制成,可伸缩自如。蚌娘由女生扮演,与白鹤互相嬉戏,称为“鹤蚌相嬉”。金鱼仙、赤鲤仙等随后共舞。

白鹤支架高2米、宽1.3米,重量高达20公斤,故一般选用成年男性作为舞者。过去鹤舞巡游结束后,道具一般要烧掉用于祭祀。由于成本高昂、器材笨重、设计简陋等原因,鹤舞渐渐远离年轻人的生活,有失传之虞。

为传承与传播鹤舞,《与鹤纸舞》在不影响原本舞蹈活动的情况下,对道具材质进行了改良。作品采用可水洗的牛皮纸和激光切割的方法制作,轻便的材质与简单的操作,使亲子共同体验鹤舞道具制作成为可能,从而推动鹤舞的非遗传承。

(5)麒麟狮步(广美推荐)

作品表现醒狮在丰收的稻田中起舞,麒麟舞步卷起一片片禾稻谷粒的场景。作品以传统岭南的醒狮题材,以玻璃珐琅为载体重构,以探索多元化、沉浸式、数字态的审美文化,如何与过去传统珐琅技艺、古典审美趣味相关联。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麒麟狮步》采用低温的玻璃质珐琅制成。从绘制到描线,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均在数字平台完成:珐琅勾勒的数千线条均由AI提取,线条的粗细比例也是通过AI运算产生,AI将产品的制作周期从3个月缩短为10日。

由设计师设计图案,由AI实现生产,生产厂家和品牌通过IP授权将非遗设计师纳入产业链条……《麒麟狮步》为“非遗智造”的未来勾勒可能性。

(6)流逝——基于胡同文化的公共软饰图案的设计创新(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胡同是老北京民俗非遗的载体,作品以图案化的方式对胡同文化进行动漫化的再现,使它们能在更多软饰产品上进行再现。

(7)心狮的旅程——希尔顿欢朋酒店亲子服务系统设计(广美推荐)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心狮的旅程”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务设计工作室与希尔顿欢朋酒店合作的设计项目。如何在不改变原有酒店商务风格的前提下,灵活地注入亲子服务,是项目的设计难点。服务系统以“心狮的旅程”故事为线索,酒店错层空间的亲子游乐场“狮家乐园”是设计的中心。系统通过“儿童绘本+任务书+特色课程”的形式,以大堂接待、任务卡、专用电梯、餐厅、客房等多个触点,实现亲子服务的沉浸式氛围。

(8)造物本院——岭南手造活态馆服务系统设计(广美推荐)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造物本院”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务设计工作室设计的一个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体验活态文化空间方案。设计针对游客、研学团体、手艺发烧友三大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场景体验,将活态馆划分为西街(历史展示区)、东坊(手作体验区)和三舍(活力亲子区)三个主题区域,以沉浸式体验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9)往来——藤编工艺体验店服务系统设计(广美推荐)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往来”是“造物本院”下属的一家藤编工艺体验店。设计师运用服务设计思维和方法,对藤编工艺体验产品进行再设计,以降低学习门槛,激发用户学习兴趣,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有品质、有意义且符合现代生活使用的藤编产品。

(10)依山伴水(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依山伴水”是一套茶家具系列,将品茗、焚香、赏花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动态的整体组合。

(11)《醒·狮》系列(融合)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醒·狮LION.CN》围绕舞狮、石狮这两种最传统的中国狮文化符号,创作出的五个形态各异的现代化IP形象,并由此设计出一系列文化衍生纪念品。

由UE4引擎渲染的动画短片《我家门前两只狮》就以石狮“阿臭”和“一仔”为主角,上演两只石狮守门的日常,短片包含《春节》《废墟》《电脑桌》《北方庭院》等4个部分。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醒·狮殿》是一款创意DIY拼接玩具,材料上利用亚克力的导光特点,拼接上借鉴了榫卯结构,将舞狮元素卡通化、时尚化、多元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潮玩HX Lion》是一款以醒狮文化为原型设计的潮流玩具。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有所狮狮》将绘本书页与手工拼装玩具相结合,打造成一款以中国舞狮文化和佛山狮头扎作传统工艺为主题的儿童互动科普读物,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制造狮》是一款运用动漫化的方式传播狮头制作工艺的创意动画短片。它将狮头工艺的流程“扎、扑、写、装”做成一座工业化的“狮子制造塔”,并把每一层的房间装饰成四个工艺代表元素的模样。

(12)螭龙新生赋(解构)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品对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得到宛若螭龙舞动姿态的参数模型。作品运用大漆、玉雕等传统技艺进行涂面和造型设计,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创到参数化设计当中。

(13)生而荆棘(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制作工艺以花丝工艺为主。作者没有使用传统的花丝纹样,而是结合掐丝珐琅的手法进行创新。她先将金、银等金属材料抽成细丝,再在底稿的基础上编织成各类造型的装饰品。

(14)环·动(解构)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在作者的设计理念中,灯饰可通过智能手环收集、分析情绪信息,以色彩、图案与光效来表达个人的情绪,让使用者能通过情绪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画景观。这是一件概念性作品,为未来非遗的开发拓展新的想象空间。

(15)洞房花烛夜(解构)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设计以“洞房花烛夜”作为主题,提取中国婚仪中“对拜”的礼节,以花烛为载体,结合光效,创作出一组有中国味道的婚庆照明礼品。

(16)瑶想系列——乳源瑶绣文创产品(广美推荐)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广东乳源瑶族刺绣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想”品牌系列作品中,设计师与瑶绣传承人合作,通过协调不同材质、色彩、载体之间的关系,赋予传统瑶绣时尚的姿态。

(17)The gift(解构)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品将见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外贸史的广绣、外销画,与“有爱”的粤语俗语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镶嵌在首饰盒里,让非遗成为传播广州文化的一种艺术语言载体。

(18)莞灯千角(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东莞千角灯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角灯沿用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灯身由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千角灯存世数量稀少,灯体庞大不便携带,展示机会少。作者通过3D打印技术,以传统千角灯为原型进行数字化再设计。

(19)3D鳌鱼灯(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鳌鱼灯”是广州番禺沙涌鳌鱼舞的标配。《3D鳌鱼灯》把鳌鱼与现代灯具相结合,利用3D打印的特性,将雄雌鳌鱼设计成手工难以制作的外观形态,简洁又不失细节,同时赋予灯具“独占鳌头”的吉祥寓意。

(20)3D打印五羊传说(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作者通过现代的设计语言,改造五羊石雕旧有的形象,将其以实形和虚形抽象概括,凸显造型设计的科技感与未来感,重新定义这个属于广州的经典IP。

(21)舞鲤鱼数字化设计(再造)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舞鲤鱼”又称“鲤鱼追春”,是流传在惠州惠东平海和潮州一带的传统民俗舞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者通过将鲤鱼的3D实体化,并运用到平时生活里的灯具中。

(22)吉时感(解构)

作品以点、线、面三种最基础的设计手法,通过材料、层次、颜色、编程变化等探索光的纹样艺术在三维空间的张力。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吉时感·怦》上下分为三层,运用水纹、席纹、铜钱纹、连珠纹等纹样,营造鼓点的敲击感。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吉时感·蕴》在纹样中运用水纹、席纹、莲花纹等,点线堆积在整体打光的效果上营造出面的感觉。

(23)鱼灯(融合)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动画短片《鱼灯》讲述了鲤鱼灯非遗传人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感人故事:留守儿童童童向手艺人拜师学艺,为要送一个亲手制作的鲤鱼灯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然而,在鲤鱼灯即将完工之时,由于童童的失误,将老手艺人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灯烧毁。童童从此不再向老人学艺。正当老人失望之时,童童却提着自己制作的鲤鱼灯找到了老艺人,弥补自己心中的内疚。文化与亲情的传承在作品中得到完美展现,也深刻揭示了非遗当代存在的精神价值。

(三)品牌新创力:非遗文创品牌邀请展

(1)晋南纳底拉花(麻绳纳绣)布鞋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昔酉”团队针对晋南传统手工艺纳底拉花(麻绳纳绣)进行研发。这种晋南地区的纳底拉花千层底布鞋做工复杂,耗时长、难度大。一双千层底布鞋,至少要利用平针手工缝制2100多针。纳底材料使用手工捻制的麻绳,由于麻绳粗,针眼细,最核心的环节需要靠双手的力度和经验去控制,才能使布鞋柔软舒适、吸汗、不走样。

(2)BAO包子杯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BAO包子杯正放时是一只小茶杯,倒扣时宛如一枚圆润丰腴的包子。四瓣造型来自岭南窗花玻璃。工艺使用景德镇的瓷泥高白泥,用手艺人自己调制的哑光釉料,以及1380度的高温火焰烧制而成,呈现青白的釉色和包子的质感。包子底部可以与广彩等非遗结合,进行DIY的个性化创作。

(3)绿潭青影、沁心、一抹沁蓝、远山、朴器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之间工作室”成员厚颖和子茵,是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一对陶艺伉俪。本系列陶瓷多以“绞胎泥片”成器。“绞胎”即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胎泥组织纹理。泥料成器需经过6-12月不等的泥料陈腐工艺,再进行泥料调配制作纹理,根据不同器用成型,之后经过上百次的纹理打磨,素烧上釉高温二次烧制而成。

(4)和合圆满礼盒套装

见人见物见生活 这些“非遗新造物”美呆!

“和合圆满”礼盒套装融合广绣、石湾陶塑等多种非遗技艺,由中式收纳盒、中秋月饼、广绣围巾、贵人兔、岭南醒狮等组合而成。产品采用中国传统食盒竹编工艺。广绣围巾出自非遗传承人谭展鹏、黄敏健之手。软陶作品“贵人兔”亦由非遗传承人手工创作。岭南醒狮则采用石湾陶塑技艺制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