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如何应对青春期逆反行为?


心理案例:如何应对青春期逆反行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1、2-3岁左右,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2、7-9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3、12-18岁左右,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迅速发育直到完全成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中学生,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做出许多出格的行为,家长和老师经常称之为叛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也通常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一、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具体行为表现

青春期孩子各种行为表现很多,比如:

1、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对于家人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有时候忍不住了,他们还会和别人顶嘴;喜欢和家人、老师唱反调,要做的事情他们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反而做得很全面;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2、特别容易冲动。他们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有时候他们也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会厌学逃学,去网吧打游戏;虚荣心很强,喜欢与众不同,为的就是能在别人面前突出自己;不愿意面对现实,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面前的一切,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且就算做了也做不好。

3、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有些孩子也许还会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他们会学习别人抽烟、喝酒,还会学会骗人、打架、斗殴,他们不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举动,甚至觉得很酷;

4、常常会早恋。发育中的孩子会慢慢地对异性同学产生爱慕之情,也许是因为好奇,也许是因为叛逆,他们会关注异性同学的情况,他们会和异性同学拉近距离,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模仿成年人那样向异性同学表白,然后开始交往,互发短信微信。

那么作为家长,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该如何应对呢?启涵心理(FDSP)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一、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成长发育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开放积极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二、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网络游戏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

3、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

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三、应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诉求

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形成,对他人尊重和理解很敏感,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常常以长辈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家长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四、应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提醒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型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及孩子人格的塑造(启涵FDSP亲子关系测评)。理解型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提出的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遵守的原因。

1、冷静处理孩子的逆反。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当他对大人的管教不服气时,可能会有过激的言语和行动,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把事情暂时放一放让孩子出去玩一会儿,或者呆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来和他说道理。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家长绝对不要对孩子管得过宽过死,这样孩子会觉得家长对自己不信任、不尊重,自主权被剥夺了,老是在受家长的控制,为了摆脱束缚争取自由,孩子就有可能与家长对着干,或者与家长日渐疏远。

3、批评孩子要把握好分寸。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要分清场合,注意方法,不要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同时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不要在孩子心情烦躁的时候对他说三道四。

4、假期的时候,让TA出去体验一下(勤工俭学或夏令营)。让她明白父母为了家庭有多么不容易,换位思考后,TA会从另外角度更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叛逆的背后是孩子特定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个体不同的内心需求,启涵心理(FDSP)建议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多去观察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求。

对逆反期孩子要多些表扬少些责怪,要经常想想他的长处,关注他的点滴进步,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多了,犯错误时也会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家教方式,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童教育漫话:child_cn】,更多科学儿童教育知识与您分享。独创FDSP立体评估体系,专业FDSP学能坐标测评系统,帮助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精准掌握孩子的学能动态,确保孩子学习天赋、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健康发展。合作发展,欢迎咨询了解。启涵心理(FDSP)工作室团队期待与您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