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從古至今,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是因為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嗎?還是另有隱情?

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王奶奶為什麼把他的三個兒子告上法庭。

俗話說“養兒防老”,可在這個偏遠的小縣城卻依舊存在不少年長古稀老人因贍養問題而與子女對簿公堂。王奶奶今年80歲了,本來是應該在家頤養天年的她,因為在一次走路鍛鍊中滑倒摔斷了腿,王奶奶育有三個兒子,因住院期間三個兒子不聞不問,也不願承擔相應的醫療費用,一氣之下將三個兒子告上法庭。

王奶奶表示現在自己體弱多病,已喪失勞動能力,沒有任何經濟收入,也沒有任何醫療救助保險,三個兒子也都不願願擔負贍養責任,王奶奶越說越激動,甚至哭的泣不成聲。在多次溝通無果的情況下,氣憤的王奶奶一紙狀書將三個兒子告上法院,要求三個兒子每人每月分攤800元的贍養費和醫藥費。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審理該案件的法官認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和責任,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法院最後判決,三個兒子每人每月支付王奶奶800元的贍養費和額外的醫藥費。

這件事雖然得到妥善解決,但同時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網友最關心的問題就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農村大多數家庭也都住上了洋房,開上了私家車,銀行存款數額也逐步增大,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可這些人為什麼就是捨不得在老人身上投入太多,為什麼不肯贍養父母呢?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我認為,子女不肯贍養父母,有以下三種原因:

第 一、老人的積蓄不多

大家都知道,如果老人有財產的話,子女都會爭著搶著去孝敬老人,這樣的話就能夠在老人百年之後分得一筆家產,但實際上農村的老人一般沒有太多的錢,這樣一來子女也就不肯贍養老人,認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第二、老人對兒女偏心

大家都知道農村的老人一般都會有好幾個子女,但這些子女卻並不會想著贍養老人。因為子女都會認為,老人對誰比較偏心,在子女分家的時候也就出現了分配不均的情況,這樣一來家庭關係上也就變得異常尷尬。分得少的自然不情願贍養老人,分得多的認為大家要一起贍養,這樣一來大家推來推去都不願贍養老人。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三、子女的壓力大

還有一部分子女,他們的生活壓力比較大,這些人的孩子正當結婚的時候,所以對金錢上比較看重。因此子女就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沒錢,對於老人自然不能盡到贍養之情,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總的來說,不管子女是何種原因不願贍養老人,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孝道缺失,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孝道缺失?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我認為,導致孝道缺失,有以下五種原因:

第一、 孝道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

“五四”運動以來,傳統道德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糟粕而遭到了猛烈的批判,作為封建禮教之首的孝道更是首當其衝。新中國成立以後,圍繞傳統孝道的批判和繼承問題在社會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討,但隨之而來的十年浩劫對傳統文化的否定達到了極致,讓沉澱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倫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和踐踏,在那個時期講孝道,就會被視為封建思想而遭到批判,我們提起子女運動,人們提及子女應對父母孝敬時,均怕被扣上孝子賢孫的帽子而諱言“孝”字。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的思想混亂,孝道觀念淡薄,甚至曲解,孝道的基礎遭到了動搖。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二、市場經濟的衝擊以及勞動力外流的影響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高速發展,金錢至上等思想悄然滋生並逐漸肆無忌憚,經濟得益原則逐漸成為主導人們行為的標準,甚至對父母的孝敬也要以能否獲得利益來衡量。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打工者在外出打工過程中思想觀念途逐漸發生變化,對傳統文化認同感低,不在把侍奉父母視為人生第一大事,而是把撫養下一代作為第一要務。

第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溝”的形成和“敬”的淡化

由於農村的年輕人過早的外出獨立生活,不必依靠自己的父母,新的環境下接觸到的文化以農村狹小視野範圍接觸到的文化有很大差異,逐漸就以生活在農村的父母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方面有了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同時當子女的知識結構、資源財富、權力地位都超過父母時,缺乏經濟收入的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低,逐漸淡化了子女對父母的“敬”。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四、感恩教育的缺位

感恩是自古以來,幾乎存在於任何社會的一種倫理思想和行為規範,然而長期以來農村中感恩教育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感恩教育的缺位,導致了青少年沒有感恩意識和孝道觀念。由於學校教育的缺位,為了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學校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優劣,而忽視對學生人格,人性的教育與薰陶,同時中小學教材中,關於對長輩的知恩,圖恩報恩,但內容則少之又少,對感恩教育的例子,也往往是找一些高大上的人物來給孩子做榜樣,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為他人著想,關心他人,也就不具備感恩之心。由於家庭教育的錯位,許多農民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認為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忽視民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同時父母在人格魅力和行為上沒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由於農村許多家庭的父母都在外務工,留下家裡的兒童,感受不到父母自己的教育,父母來去也很匆忙,留下贍養費或生活費在他們看來已經是盡了孝心,這在孩子眼裡“孝”是以金錢來衡量的。在社會輿論導向方面,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對成功人士的解讀,都是以才能、才幹為主要標尺,而對孝道觀念,道德情操無形中被弱化。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五、軟環境的缺位

子女是否盡孝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家務事,相當多的農民根本不知道有關孝道的法,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子女不知道自己的不孝行為是違法,個別家庭中的不孝行為得不到譴責,宣揚尊老敬老力度也不夠,一些基層幹部往往以“清官難斷家務事” 為由對老年人的申訴推諉扯皮,導致不孝噁心行肆意膨脹。

我認為,面對日益嚴重的孝道缺失,重塑農村孝道觀念應該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對傳統孝道觀念的繼承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的思想和傳統幾千年來始終統領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要按照中華傳統文化關於孝道的要求進行弘揚和繼承,堅持常抓不懈、日積月累,讓講孝道、行孝道、傳孝道蔚然成風。要從點滴做起,堅持從身邊事做起、從日常事做起、從小事做起、積小善、成大德,在全社會培育並真正形成崇尚道德、誠信友善、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二、正確引導對父母的孝敬的衡量標準

要扭轉金錢至上的觀念,要樹立金錢雖然比不可少,但也不是萬能的,比如親情、生命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特別是對父母的孝敬不能以能否獲得利益來衡量。要樹立“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孝順父母,沒事多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聊聊天,談談自己的工作生活,慰藉父母的思念之心。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三、加強感恩教育

中華民族素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德情感要求,以知恩、感恩和報恩等元素組成的感恩文化,促進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傳承。要在全社會加強感恩教育,培養人們感恩意識,讓每一個人都懂得感恩,感恩那些曾經在物質上、精神上幫助過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和陌生人。學校也應該把學會感恩作為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加以培育,不僅要利用班會、校會等進行感恩教育,還要適當開設感恩教育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口頭講述、宣講感恩故事,還要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活動,讓學生參與和互動,知行結合,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促進道德內化。家庭教育的錯位,農民家長也要重視家庭教育,不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同時也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同時父母在人格魅力和行為上也要注重,特別是要改變在孩子眼裡 “孝”是以金錢來衡量的觀念。在社會輿論導向方面,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加強對孝道觀念的宣傳。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第四、加強“軟環境”的打造

加強法律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對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和責任,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等相關法律的宣傳講解,讓有關孝道的法律深入人心,讓父母知道自己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子女如何履行盡孝的義務。個別家庭中的不孝行為得不到譴責,加強尊老敬老愛老的宣傳力度,對於一些基層幹部以“清官難斷家務事” 為由對老年人的申訴推諉扯皮的行為加以譴責。

總之,無論是從倫理道德還是從法律層面上來說,贍養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每個人也都會有年老體衰的時候,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子女長大成人,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難道不是嗎?

年邁父母與子女對薄公堂事件頻發的背後:孝道缺失與孝道重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