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最常用的函數和三種語句結構

學習python也有2周了,看完了《python教程:從入門到實踐》的前8章,想做一個簡要的歸納,大家一起學習提高吧。我的主旨是,大白話解釋,不要基礎也能看懂,撕破程序猿的神秘面紗,哈哈。

Python最常用的函數和三種語句結構

讓機器為我所用!

1、起步

1)Python區分大小寫,比如,True是關鍵字,但是true不是;

2)註釋,以#開始,可以出現在語句末尾,也可以單獨一行;

3)對水平縮進要求嚴格,因為Python解釋器根據水平縮進情況來解讀代碼,但不關心垂直間距。格式約定:建議所有縮進都是用4個空格,也就是說都統一用製表符tab來縮進;按下tab鍵就是一個製表符,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超大的空格;空行不會影響代碼的運行,頂多會影響代碼的可讀性。

2、最常用的方法/函數

假設定義有如下:

-----列表 names = ['xia', 'wang', 'deng', 'li']

-----變量 name = 'xia',age = 23,

-----列表 cars = ['bmw', 'audi', 'toyota', 'subaru']

  1. title()方法,例如:name.title(),首字母大寫
  2. upper()方法,例如:name.upper(),全部轉化為大寫,例如,print(name.upper())
  3. lower()方法,例如:name.lower(),全部轉化為小寫,例如,print(name.lower())
  4. rstrip(), lstrip()和strip()方法,刪除字符串右邊、左邊和兩邊的空格。例如:print(a.lstrip())
  5. str()函數,例如:str(age),將變量age(數字)轉化為字符串
  6. append()方法,列表末尾添加元素,例如,names.append('linajia')
  7. insert()方法,列表的索引號之前插入元素,例如:names.insert(0, 'lianija')
  8. del語句,例如:del names[2],根據位置刪除元素。
  9. pop()方法,例如:shanchu =names.pop(),刪除列表末尾值並記錄。pop中參數為空白,就刪除末尾值,若有參數,則刪除索引號指代的元素。如,shanchu= names.pop(1)
  10. remove()方法,例如:names.remove('xia'),根據內容刪除列表元素
  11. sort()方法,例如:cars.sort(),永久性列表元素排序,默認是按字母升序。注意,由於sort()是方法,如果print(cars.sort()),結果會得到none,因為python中print函數括號中的參數需要返回值,否則將會return None。
  12. 另外,若在括號內加了參數,例如:cars.sort(reverse=True),按照字母降序排列
  13. sorted()函數,能夠按特定順序顯示列表元素,但不影響它們在原始的順序。(臨時性排序和顯示),例如,print(sorted(names));for name in sorted(favorite_languages.keys()):。
  14. reverse()方法,例如:cars.reverse(),注意,reverse()不是按與字母順序相反的順序排序,而是整體反轉列表中的元素排列。
  15. len()函數,例如:len(names),可返回列表的長度,比如列表包含4個元素,則其長度為4。注意,Python計算列表個數時從1開始。
  16. range()函數,創建一個數字集,從你指定的第一個值開始,並在到達指定的第二個值後停止,輸出不包含第二個值,即範圍為前閉後開式,中間用逗號隔開 ,形如 [1, 6)。要打印數字1~5,需要:range(1,6) 。另外,range()函數還可以包含第三個參數來指定步長,例如,range(1,7,2),得到1,3,5。如果省略第一個數,則默認從0開始,例如:range(5),得到:0,1,2,3,4。
  17. list()函數,將數字轉換為一個列表。例如,a = list (range(1,6))。
  18. items()方法,用於引用字典中的項,例如:for key, value in ren.items():
  19. keys()方法,返回字典中的鍵,例如:for name in favorite_languages.keys():,當然,如果僅是for name in favorite_languages:,也會默認遍歷鍵。方法keys()並非只能用於遍歷;實際上,它返回一個列表,其中包含字典中的所有鍵。
  20. values()方法,返回字典包含的值。例如,for language in favorite_languages.values():
  21. 集set(),為剔除重複項,可使用集合(set),集合類似於列表,但每個元素都只出現一次。通過對包含重複元素的列表調用set(),可找出列表中所有唯一的元素,並創建一個集合。
  22. input()函數,讓用戶輸入一些文本,並將輸入結果存儲在一個變量中,以便後續使用;括號內接受一個參數:要向用戶顯示的提示或說明。程序等待用戶輸入,並在用戶按回車鍵後繼續運行,例如:a = input('tell me your name: ')。可以在提示末尾(這裡是冒號後面)包含一個空格,將提示與用戶輸入分開,讓用戶清楚地知道其輸入始於何處。注意,使用函數input()時, Python將用戶輸入解讀為字符串。
  23. int()函數,用於轉換數據類型,將字符串轉換為數值。例如,age = int(age),賦值給變量,名稱可以相同也可以改變。
  24. 求模運算符(%),將兩個數相除並返回餘數,是處理數值信息時一個很有用的工具。

3、常用的三種語句結構

① for循環

---遍歷列表的所有元素,對每個元素執行相同的操作

---列表非常適合用於存儲數字集合,而Python提供了很多工具,可幫助你高效地處理數字列表。

例如:

names = ['xia', 'wang', 'deng', 'li', 'cui'] 

for name in names:
print (name.title())

注意,臨時變量可以任意命名,但是,推薦使用單數複數式名稱。

對縮進很嚴格,縮進部分重複執行,不縮進部分(跳出循環圈後),只執行一次。

②if語句

--進行條件測試,檢查一系列條件,並據此決定採取什麼措施。條件測試,又叫布爾表達式。

--條件測試中,一個等號是陳述句、是賦值,不返回邏輯結果;兩個等號是問句,對等號兩邊的值進行判斷,判斷其是否相等,返回true或false。可以使用這個格式:print(name == 'xia')。

簡單if語句

1)if-else 語句,在這種結構中,總是會執行兩個操作中的一個。

2)if-elif-else 語句,它依次檢查每個條件測試,一旦遇到通過了的條件測試, 將執行緊跟在它後面的代碼,並跳過餘下的測試。

3)if-elif-elif-...-elif-else 語句

總結:

1)Python並不要求if-elif結構後面必須有else代碼塊。在一些情況下,使用elif語句來處理特定的情形更清晰;如果知道最終要測試的條件,應考慮使用一個elif代碼塊來代替else代碼塊,更可控更有安全感。

2)注意,如果你只想執行一個代碼塊,就使用if-elif-else結構;如果要運行多個代碼塊,就使用一系列獨立的if語句。

注意,if後面的 == ,很容易出錯為 =,if 語句的判斷條件只可以有:>(大於)、=(大於等於)、<=(小於等於)。沒有 = 。

3)格式:

注意到幾個問題,python中不先定義變量(隱形定義),且if後面不是then,而用冒號代替;if結束時不需要結束語句end if一類的東西。

在條件測試的格式設置方面, PEP 8提供的唯一建議是,在諸如==、 >=和<=等比較運算符兩邊各添加一個空格,例如, if age < 4: 要比if age<4: 好,這樣不會影響Python對代碼的解讀,而只是讓代碼閱讀起來更容易。

Python最常用的函數和三種語句結構

for循環和if語句的嵌套使用

③ while循環

while循環不斷地運行,直到指定的條件不滿足為止。注意給變量設置初值,這樣Python首次執行while代碼行時有可供檢查的東西。

另外:

1)標誌:在要求很多條件都滿足才繼續運行的程序中,可定義一個變量,用於判斷整個程序是否處於活動狀態,這個變量被稱為標誌。你可讓程序在標誌為True時繼續運行,為False時停止運行。在複雜的程序中,如很多事件都會導致程序停止運行的遊戲中,標誌很有用:在其中的任何一個事件導致活動標誌變成False時,主遊戲循環將退出。

2)break語句:不再運行循環中餘下的代碼,並跳出while循環。注意:在任何Python循環中都可使用break語句,比如可用於for循環。

另外:以while True打頭的循環將不斷運行,直到遇到break語句。

3)continue語句:返回到循環開頭,並根據條件測試結果決定是否繼續執行循環。(不是跳出循環!)

4)如果不小心程序陷入無限循環,可按Ctrl+C推出當前程序,也可關閉顯示程序輸出的終端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