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1

1916年至1928年之間,通常稱為“軍閥時期”,其政治可以從兩種觀點來分析。從各省的觀點來看,需要對軍閥的窮兵贖武進行研究;從中央的觀點來看,要求對政府的維憲與軍事鬥爭進行考察。這兩種觀點,將有助於評價軍閥統治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地位。

各省的軍閥及其統治

簡單地說,“軍閥”是指揮一隻私人的軍隊,控制或企圖控制一定範圍的地區,並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行事的人。在中文意義上,“軍閥”是個不光彩的貶義詞,意指沒有什麼社會意識和民族精神的一介武夫,是手中握有槍桿子以謀取個人利益的極端自私自利者。由於許多主要的軍閥,擁有一省軍事統治的地位,“督軍”一詞被用作軍閥的同義語。

民國軍閥1

軍閥是形形色色品流混雜的人物,其個人品格和所實行的政策,一般的概括也難以避免許多例外。在袁世凱死後的兩三年間,一時的風雲人物都是原來清軍的高級將領,一般都能恪守儒家的社會準則。例如段祺瑞(1865-1936),如前章所述,曾是一位遍及各地的軍人派系首領,在袁世凱中擔任過陸軍總長;袁氏死時,出任國務總理。

民國軍閥1

馮國璋(1859-1919)的經歷,在有些方面類似段氏。馮氏也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併成為袁世凱建立一支新軍的助手之一。在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使用政治伎倆迫使宣統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運籌操作中,馮氏率兵給袁世凱幫了大忙。從1913年起,馮氏出任江蘇都督;1916年袁氏死後,黎元洪正位總統,馮氏當選為副總統,但仍在南京督軍的位子上。儘管馮氏缺像段祺瑞那樣網羅部署和激勵以忠誠的才能,但其具有廣泛聯絡,從1917年起,越來越顯出,是段祺瑞政治上的對手。

民國軍閥1

一個更明顯的傳統擁護者是張勳(1854-1923年),忠心耿耿的為清室效力,並從皇帝那裡得到殊榮。此人在民國後,仍令所部蓄髮留辮,以示其作為效忠清廷的標誌,並認為其個人與清室廢帝的命運休慼與共。外國人稱此人為“辮帥”。1917年,辮帥曾使清帝一度短暫復辟。

民國軍閥1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第二代軍閥開始暫露頭腳,他們中很多人是出身寒微。例如馮玉祥(1882-1948年)在19世紀90年代投軍時,是一個沒有受過傷教育的農家子弟,由於勤奮好學,幸運的和一位北洋軍官的侄女結婚。馮氏富於練兵的才能,得以在森嚴的軍旅等級之中步步高昇。馮氏把中國的傳統知識和近代西方的知識,混合起來進行自學;部分因為其自審 具有基督徒的清教徒精神,部分因為信奉基督教可能得到外國的援助,遂於1914年受洗為基督教徒。他的軍隊有個特點,部隊用耶穌讚美詩來代替進行曲的軍歌。

民國軍閥1

張宗昌(1881-1932)出身微賤,野心使其成為一支軍隊的司令官以前,曾犯輕罪,當過土匪。其人所實施的政策,是和改良主義相對立的,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山東軍務督辦時,把該省所能得到的財富都搜刮到手。張氏的軍隊以擅長“開瓜”而聞名。所謂“開瓜”,就是敢於魯莽衝撞這位“狗肉將軍”的人,其頭顱將被劈開。

民國軍閥1

西式教育對陳炯明(1878-1933年)有較大影響,陳氏在1898年前後的科舉中考中秀才,但卻越來越轉向西學,編輯維新報紙,並任廣東省諮議局很活躍的議員。辛亥革命期間,陳氏組織一支軍隊,攻佔了惠州,開始其軍旅生涯。陳氏後來統治廣州時,曾試圖著手進行民主政治改革與教育改革。但與孫中山的事業相比,陳氏專注於廣東的獨立和其在廣東的統治。1922年,陳氏與革命家分道揚鑣,最後為孫中山的國民黨人趕出廣東。

民國軍閥1

李宗仁(1891-1969年)1891年生於廣西臨桂,實用主義似乎為其特點,是廣西的領袖之一。李氏出身於富有的家庭,進廣西陸軍速成學堂,於1916年參加廣西的軍隊。在20年代初,廣西有很多的軍事割據,各自擁有軍隊,控制數縣。各割據稱雄的大小軍閥之間,連續不斷的發生混戰。李氏和兩個信得過的朋友加入了這場競爭。到1926年底,李宗仁等三人控制了廣西全省,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實行開明而有實效的政策治理廣西,頗受國人稱譽。

民國軍閥1

“學者軍閥”吳佩孚(1874-1939),是一個變成軍閥的儒家學者,飽受傳統的教育,於1896年考中秀才。一直到死,吳氏始終是一位明確的儒家制度和社會準則的倡導者。吳佩孚於1903年畢業於袁世凱的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兩年後,被派到北洋軍第三鎮。該鎮自1906年起即由曹錕任統制。曹氏是袁世凱最初網羅來訓練北洋軍的一批軍官之一。在袁世凱任總統期間,曹錕---吳佩孚與其追隨者,利用第三師(第三鎮)來推行袁氏的政治目標。1916年,曹氏任大省直隸(河北)的督軍,這是很有權勢的職位。吳佩孚所以能分享督軍的權勢,不僅是因其為曹氏的忠誠副手,而且還因為其為一頗有才能又頗有主見的將領。吳氏雖從未否認過曹錕的領導,但其實際居於直系軍事的領袖地位,是得到普遍認可的。

民國軍閥1

張作霖(1875-1928),出身寒微的軍閥之一,生於滿洲一個農民家庭,最初應募當兵,後來組織一支地方防衛隊,並編成為滿洲正規部隊的一部分。張氏率領與其有親密私人關係的下級及同夥,循軍隊升遷的階梯逐漸上升。辛亥革命時,遂成為奉軍中第二位的職務。1915年奉天將軍去職時,張氏以其與地方的關係並率其部署,迫使新到任的將軍難以立足;1916年4月,終於被承認其為奉天的將軍。

在數百個軍閥中,現在還只有少數被研究;餘下的一些,對其價值觀、政治傾向或個性,可望將獲得研究。總之,這些作為軍閥的人,都統率有一支私人軍隊,並且控制或企圖控制一定的地盤。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