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即使是科技昌明的現代社會,糧食對於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仍然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即使是發達的工業國,糧食也是種出來的▼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然而隨著2019年以來世界各地遭受的一系列災害,以及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全球糧食交易卻出現了令人不安的緊縮。這一方面源自特殊情況下政府層面的大量採購,另一方面也源自部分糧食出口國設法收緊出口政策。

總的來說,儘管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2020年全球的糧食總產量不會有大幅度的減產,但局部地區以及某些農產品種類的供給的確受到了影響。這對於在病毒面前千瘡百孔的全球化來說,無疑又是一次重擊。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三月份發佈的報告,今年預計全球小麥總產量與2019年相差無幾,大米總產量受自然災害影響略低於去年,主糧總量仍將保持一個平穩的態勢。

其實在現代育種和化肥技術的加持下,只要氣候不是特別離奇,人類的糧食總產量保持穩健已經是一種穩定的預期。然而在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總產量並非糧食供應唯一的決定因素,甚至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產量穩定,但流通條件不穩定

(圖片來自:jshzck / 圖蟲創意)▼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全球糧食市場上,幾個主要的產糧國把持了絕大部分的糧食貿易份額。比如大米出口國中前4名印度、泰國、越南和巴基斯坦出口量佔全球大米出口總量的近70%;小麥出口國家和地區中前5名俄羅斯、美國、歐盟、加拿大和烏克蘭佔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的約73%。

如果以上幾個主要產糧國集體實行糧食出口限制或者禁止出口,很快就會引發全球糧食動盪。

俄羅斯人民對國家的物資儲備也不是太放心

搶購一空,但不愛吃的終歸不愛吃...

(俄羅斯,聖彼得堡19.03.2020)▼

好在現在除了越南之外的大多數主要產糧國都沒有頒佈相關禁令,但從俄羅斯、印度等產糧國的情況來看,疫情導致的波折已經出現,如果它們未來對國際國內形勢預估不樂觀,就可能會效法越南,多儲存一些糧食來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

這對於糧食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來說無疑會帶來很大壓力,為了防止可能出現買不到糧食的情況,進口國就需要在出口國頒佈糧食禁令之前大量買進。

所以自三月中旬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升,但市場依然火熱。比如北非的旱災讓該地區國家穀物需求量增加,阿爾及利亞國家穀物局OAIC在3月12日以每噸226美元的相對高價訂購了約68萬噸制粉小麥,3月24日又以更高的每噸243美元訂購了約24萬噸可選原產製粉小麥來填補戰略庫存。

現在不買,就怕之後更貴還買不到...▼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另一個北非國家摩洛哥宣佈暫停對小麥徵收關稅,並將自4月1日起停止對硬粒小麥,扁豆,鷹嘴豆,豆類和蠶豆的關稅,以擴大糧食進口,緩解旱災的影響。

那這對於中國人又有什麼影響呢?

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項主要宗旨就是糧食自主。以2018年的數字看,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的自給率都在98%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470公斤。像泰國香米等進口穀物主要是作為調劑糧,佔總量不過1~2%,所以即使國外全面封鎖,中國也能在內部調貨,至少保證人民吃飽飯。

主糧要儘量實現自給自足

(不過要多吃肉的話,大豆還是少不了進口,而且量很大)

(圖片來自:國家統計局)▼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但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各種貨物之間都有四兩撥千斤的干擾作用。諸如大豆等生產用作物因貿易壁壘而價格上升,最終還是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糧農生產波動。再疊加豬瘟、貪夜蛾等外部因素,食品價格上漲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當然,中國這種體量國家的風險應對能力,也不是誰都有的。

比如新加坡糧食自給率不到10%,其糧食進口來源於180個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係微妙的鄰國馬來西亞。這樣一個深度嵌入全球化,以實現自身現代化的城邦小國顯然是最怕全球貿易壁壘的。此前馬來西亞宣佈關閉邊境以阻止新冠病毒傳播,就給新加坡居民帶來了恐慌,商店和市場都排起長龍大肆搶購物資。

土地狹小的新加坡靠貿易積累起巨大財富

但一旦貿易斷絕,各種物資可不是光靠錢就能買到的▼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物資匱乏的恐慌情緒正在全世界蔓延,個體在群體之中很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恐慌如果持續下去,即使糧食供應真的足夠充足,正常的貿易秩序也難免被打破。

其實各國豎起糧食貿易壁壘並非無據可依,2019和2020兩個年份本就是農業生產的多事之秋。

2019年以來,受全球極端氣候影響,世界各地災害頻仍。

去年受印度洋高溫影響,非洲東部地區降水量畸高,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上千人死亡。受強降雨影響,非洲東北部地區沙漠蝗蟲夏季繁殖的數量增加,蝗災在2019年下半年於非洲東北角的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和也門部分地區形成策源地,最終於2019年年末形成大爆發,範圍波及東非、中東和南亞地區,對該地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而2020年的蝗災還未被消滅,如果持續下去對夏季農作物的耕種也會產生影響。

今年年初新一輪的蝗災,東非已經受災了

蝗災會不會向東蔓延到印度半島,尚未可知▼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澳洲大火對澳大利亞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打擊,火災和伴隨火災出現的焚灰破壞了大片飼料、儲備糧農場和優質牧場,2020年澳洲糧食產量預計下滑7%。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於今年全球糧食產量的樂觀基於農業大國俄羅斯、巴西、中國、美國等國的豐產。但這些農業大國都也不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糧食種植和收穫都有不同程度的縮水,按往年經驗估算產量還是不夠安全。

一船小麥從澳大利亞起航▼

糧食危機來了嗎?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影響?

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阿巴西安認為,現在國際糧食供應進入到了一個相對脆弱的階段,有兩件事情一旦發生,就足以引發大範圍糧食危機:一是政府或大財團開始恐慌性搶購,二是國際大宗糧食買家認定在們在5-6月份收不到訂購的小麥和稻米。

基於這些現實,也就不難理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土耳其等國大肆購買小麥的行為了。疫情和環境變化將會把全球糧食市場帶往何方,仍然是一個謎。

然而雖然關於糧食安全的話題從未離我們遠去,但總的來說糧食短缺事件發生的概率並不大,全球糧食貿易供應鏈還是可以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只是這條緊密的鏈條斷裂的風險在逐步升高,越來越高的貿易壁壘很有可能會成為今年上半年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糧食危機正在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