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各国航空兵还和战前一样主要执行空中侦察、通信和炮射校正等任务。随着地面战争的发展,空中力量在争夺制空权、支援地面作战、战略轰炸、防空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重要作用,空战的各种基本样式几乎全面亮相,对战争进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一战中两大集团的战略意图、双方空中力量对比,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空战的发展特点及优势,对于空战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两大集团的战略意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集团示意图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即由德、奥匈、意等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和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两大集团日趋激化的矛盾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集团的总的战略意图是打败协约国,称霸世界。其中,德国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攫取英、法等国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等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夺得世界霸权。由于德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只能寄希望于速决战。具体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兵力用4至6个星期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奥匈联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奥匈帝国的目标是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奴役巴尔干。其作战计划主要着眼于与德国的配合,即当德军在西线作战时,奥匈在东线实施防御;当德军主力东进时,奥匈与之联合突击俄国。意大利的目的是夺取北非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建立地中海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场景

协约国集团的总的战略意图是抵制同盟国,保住霸主地位,并夺取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其中,英国的目的是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为避免战火烧到本土,英国向法国战场派出了远征军。法国一心要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恢复昔日的欧洲霸主地位。俄国以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庞大的"斯拉夫帝国"为目标。俄国计划从西北向德国的东普鲁士、从西南向奥匈同时发起进攻,但是作战准备仓促。

二、两大集团的空中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大集团共有飞机约1000架。其中,协约国约有飞机600架,飞艇20多艘;同盟国约有飞机440架,飞艇10多艘。协约国空中力量在数量上占优势,同盟国空中力量在质量上占优势。大战之初,各国航空兵主要执行侦察、通信和炮射校正等任务。

  • 1.同盟国空中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鸽"式单翼机

一战爆发时,德国空中力量的规模和实力均列欧洲首位。德国航空队由陆军航空勤务队和海军航空勤务队组成。陆军航空队编有41个小队,拥有飞机232架,以"鸽"式单翼机为主。该机发动机功率100马力,最大时速115公里,升限3000米,续航时间4小时,主要用于侦察。陆军航空队还配备"齐柏林"飞艇7艘,主要用于对地轰炸。海军航空队拥有36架水上飞机和2艘"齐柏林"飞艇。德国共有飞行员约1000人,机场56个。

奥匈帝国只有65架飞机,但飞机制造工厂颇具研制实力。其中,由约瑟夫·埃曲立奇设计的"鸽"式飞机,性能优良。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法尔芒"式飞机

1915年1月,意大利将航空营扩建为航空团。到意大利参战时,陆军航空团编有15个中队,其中6个中队装备"布勒格特"式飞机,4个中队装备"纽波特"式飞机,4个中队装备"法尔芒"式飞机,1个中队装备"卡普罗尼"CA-18型飞机。共有飞机89架,飞艇3艘,飞行员72名。海军航空团还有17架水上飞机和2艘飞艇。

  • 2.协约国空中力量

英国空中力量包括皇家陆军飞行联队和皇家海军飞行联队。陆军飞行联队拥有飞机132架,大部分是拉进式双翼机B.E.2B型,发动机功率70马力,最大时速112公里,升限3000米,续航时间3小时,主要用于侦察和搜索。海军飞行联队配备水上飞机62架和陆上飞机60架,并在东海岸建立了一些航空站,主要职责是抵抗德国空袭。但是,在英国总计254架飞机中,只有不到94架能够执行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空中力量

法国航空队实力居欧洲第二位,共有飞机160架,飞艇15艘。其陆军航空队下辖27个中队,主要装备"法尔芒"式、"布莱里奥"式、"迪佩杜辛"式和"渥依辛"式等飞机138架。海军航空队有14架水上飞机和少量陆上飞机。

一战爆发时,俄国有244架飞机、12艘飞艇和46个"雳"式气球。俄国研制的"伊里亚·穆罗迈茨"式重型轰炸机,载弹量达到400公斤。

美国航空兵规模极小。到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时,7个航空兵中队总计只有109架主要用于训练的飞机,不能满足实战要求。但是,美国在工业生产、航空技术和航校训练方面具有雄厚的潜力。

三、战争史上的第一个空战高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画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与战前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战争史上的第一个空战高峰。交战各国拥有的飞机,从战前的约1000架侦察机发展到一战中10万多架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侦察机;战前航空兵仅仅执行侦察、通信和炮射校正任务,而一战中争夺制空权、支援地面作战、战略轰炸、防空等空战样式全面亮相;战前航空兵均隶属于陆、海军,一战后期出现了建设独立空军的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画面

(一)各种空战样式全面亮相一战舞台。大战之初的交战一般带有明显的遭遇战性质,航空兵主要执行快速获取和传递情报信息的侦察任务。在大战中期的阵地战过程中,为突破地面堑壕和火力相结合的纵深防御,出现了争夺制空权、空中轰炸和空中强击等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新样式;适应空战样式不断创新的需要,先后研制出战斗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新的专门作战机种;在空战中创造出编队空战等新的战术。大战后期,航空兵集中使用成为基本原则,并表现出与步兵、炮兵、骑兵、装甲兵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趋势。同时,为摧毁敌国的作战潜力和意志,德、英等国之间还开展了对彼此后方深远目标的战略轰炸,防空作战也随之发展。此外,还出现了少量的空降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斗机飞行员

(二)空战规模迅速扩大。争夺制空权的斗争从单机发展到双机、四机、六机编队作战,一战后期空战还出现了数百架战斗机编队的空前规模。在空战史上首次涌现出大批"王牌飞行员",其中德国的里希特霍芬以击落敌机80架名列"王牌"之首。轰炸机载弹量从最初的20公斤发展到2000至5000公斤以上.德国对伦教实施战略轰炸出动飞艇208艘次、飞机435架次,投弹约300吨;英国对德国战略轰炸中,投弹量高达543吨。强击机也迅速地从几十架发展到数百架,航空机枪很快被火力更强的火炮取代,德国还率先装备了带装甲的强击机。航空兵日趋集中使用,协约国在后期的圣米耶尔战役中集中使用了1481架飞机。空中侦察取代了骑兵侦察的主导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空战全方位进入战争舞台,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行员利用空中相机进行空中侦察

(三)空中照相技术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侦察的准确性。一战最后阶段,仅德军飞机每天就拍摄约4000张空中侦察照片。大战初期,最具炮兵实力的德国也仅有高射炮18门,战争后期,英、德高射炮数量都提高到1000门左右,命中率也提高了2倍。

(四)空中力量在一战中得到空前发展。战争结束时,隶属航空兵编制的飞机达到10131架,其中战斗机4063架,侦察机4578架,昼间轰炸机686架,夜间轰炸机804架,形成了侦察航空兵、战斗航空兵、强击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等兵种。其中,战斗航空兵占40.1%,轰炸和强击航空兵占14.7%、侦察航空兵占45.2%,战斗、轰炸、强击航空兵成为空中力量的主体。空中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已经显示出难以估量的前景。1918年4月1日,英国率先成立了独立空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也相继建立了独立的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