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在现代从嫌弃到巨大“复兴”


刘东汶:古汉字在现代从嫌弃到巨大的“复兴”

古汉字在现代从嫌弃到巨大“复兴”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古汉字的功绩以及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人们是给予肯定的。但是,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来,一些人对中国古汉字大加鞭挞,认为它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较显得缺点太多:古汉字文字意思深奥、难理解,文字难写、难认等。钱玄同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使用汉字;至今也仍然有些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意见的偏颇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些改革汉文字之风中,主张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的意见最多。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周边一些从古代开始就使用汉字的国家,在使用汉字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的国家变成较少使用汉字,如日本;只存留少量汉字,基本使用拼音,如朝鲜和南韩;或者彻底废除使用汉字,改用法语拼音字,如越南。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我国国内一些人也有影响,废止汉字的呼声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汉字难认,难写等困难;其次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于汉字的本来面目——甲骨文形态汉字的真实面目了解甚少,对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形态下汉字的博大精深和科学奥秘不太了解;值得严肃指出的是主张取消汉字的人们,都存在对古汉字的误解,因为人们对古汉字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极其基础、极其关键的阶段,即甲骨文阶段了解很少。隶书、楷书的出现,一方面增强了一些汉字的科学性,也大大增强了汉字的实用性和广泛推广;但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和一些御用学者的故弄玄虚,又使得具体、理性的甲骨文古汉字逐渐淹没在虚幻、神化的境界中。古汉字陷入似乎不食人间烟火,成为人们可以使用它,却不能深刻认知它和了解它的境地。换言之,甲骨文阶段后,封建统治者使得古汉字成为难认、难写、难读的文字,从而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产生许多的负作用,这正是人们产生误解的原因所在。

令人高兴的是在近一百余年的历史中,随着甲骨文的发掘、整理和认知,古汉字的科学性、神奇性才显露在人们的眼前,尽管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已完全认知了甲骨文。中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发掘甲骨文不久,因而分析、认知甲骨文上还很肤浅,即使如同鲁迅这样的大家、伟人,对甲骨文也不熟悉。这的确是种遗憾。如果他们也像今天的我们那样,掌握了较多关于甲骨文的资料和知识,那么他们或许就不会对古汉字取消极态度了。

在古代世界上存在过五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玛雅文明和古中华文明。但是,世界五大文明中,至今依然存在的却只有古中华文明,其他四大古文明则早已随着历史的过去而烟消云散了。

事物在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事物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一种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上能否继续传承,原因有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诸多因素,甚至还有自然的因素,比如,有否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等,但最关键的还是体现在这种文明的文字能否具备足够的时代适应性上。

中华文明依然继续存在的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和核心载体的汉字,具备了足够的时代适应性,因而比起其他三种古老文明具有更加巨大的优越性。换言之,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古老文明,关键是文字,能否有着与时俱进的本领,则是决定这种古老文明生命力的关键。

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古汉字,由于其极强的对各种事物,即使是最抽象的、最复杂的事物的表达能力,以及极强的“与时俱进”的本领(《元素周期表》的翻译就是明证),能够随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使得古汉字在高新科技时代的今天,仍能够风采依然、朝气蓬勃,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充满活力。这正是古汉字的奥秘所在,是古汉字至今在世界文明中依然光辉灿烂,能够“与时俱进”的原因所在。

人们对于中国汉字的巨大优越性的正确认识,如同人们对于比较复杂历史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样;对于汉字的巨大优越性的正确认识,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的。因为,汉字的特点及其优越性的暴露也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人们对于汉字的作用及其本质、特点的认识,同样也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岁寒知松柏”,只有在更加艰难的环境中,尤其在当今高新科技环境中,对于文字有更高要求下,人们才能够知道这一点。

在高新科技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汉字的使用情况突然又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以往被视为难写、难认,需要淘汰的古汉字,自从计算机“五笔字型”输入法以及各种拼音输入法等众多汉字输入法发明以来,汉字在计算机中输入的速度、准确性,以及它在适应现实高新科技发展变化需要的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在计算机中汉字使用起来比起西方拼音文字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人们开始对中国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发明的古汉字的科学性开始给予高度的认可。

在探讨古汉字的奥秘,特别是甲骨文的奥秘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古汉字在造字上的科学性是令人惊叹的、以致在当代科技基础上也是不易达到的。古汉字的科学性来源于古汉字的创造者们在造字时前赴后继,不懈努力,历经几千年的极其周密和科学的思考上,在于创造者们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惊人思维能力上。我们从一大批古汉字的文字解析中,惊奇地发现,古汉字是那样地科学地符合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规律。

当然,古汉字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走过了从远古到今天的历程,尽管在初期古汉字造字时奠定了扎实而科学的基础,但是,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古汉字依然经历着变化和发展,今后汉字依然需要变革和前进,在与时俱进中得到辉煌和永生。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2004年3月间到上海复旦大学讲演过程中提到:“中国有伟大的(汉语)语法”。 而我则要特别强调:“中国还有伟大的汉字”!中国有伟大的汉字,中国有伟大的语法,这就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最牢固维系的纽带。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民对于自己祖先几千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文字,已经感到极其陌生时(比如,我国的邻居——韩国人对于几百年前的韩国李氏王朝的汉字文化,已经十分陌生),中国人却可以将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字准确、生动地读出来和翻译出来;几千年前的历史就又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中国人依然可以轻松继承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用古汉字记载的诸多中华文明的成果,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兵法》,这些古代的智慧至今依然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当然,汉字之所以伟大,更重要的是汉字具有凤凰涅槃那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那与时俱进的本领正在中国人民的手中变成改变乾坤、转变过去几百年苦难命运的巨大动力,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啊!

甲骨文中被人们认可的字(含字符)有近5000个,目前被人们破译出来的有近2000字。这些甲骨文字成为今天汉字宝库中的奠基者。正是有了甲骨文的造字思想逻辑,中华文明才能够在近数百年的历史剧变的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这当然包含着古汉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其一,在人类对于自然界事物的认知上,能够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于西方的《元素周期表》的认知和翻译上。迄今周期表中所表达的元素达到107个。在未翻译这个周期表前,古汉字中,有关认知《元素周期表》中这些元素的字是不多的,大致有金银铜铁锡、铅锌等。而近200年间,随着世界工业化的进展,我们地球上拥有的元素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出来。问题是:古汉字的古朴和神秘,能否适应这种人类的科学新认识,能否表达出这些新的元素的内容和含义来?实践证明,古汉字没有辜负中华民族的期望。人们遵循古汉字的造字规律,按照金、木、水、火、土、气等自然界物品的划分方式,将《元素周期表》中人类新发现的所有元素,都给予准确的标示出来了。如今这些划分对于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和工业化生产都是很有益的。

其二,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古汉字能否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呢?首先是,古汉字能否适应电脑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结果证明,如同水银坠地紧紧拥抱大地一样,古汉字与电脑信息完全能够融为一体,不论是信息发布的迅即上,还是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上,古汉字与西方文字相比,毫无逊色之处。而且,在翻译同内容的等量外文上,汉字比起西方文字还能够节约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

其三,古汉字造字规律逐渐被揭示出来,古汉字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更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内民众以及世界各国爱好中华文化的民众对古汉字的学习和掌握。应当说,古汉字奥秘的揭示,使古汉字更加亲近广大民众,更有利于中外广大民众学习、使用古汉字。完全有信心指出,古汉字在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日益亲近和融合上,将发挥出日益强大的威力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