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祭掃揚起“清明”新風

又是一年春草綠,一年一度清明來。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祭掃各紛然”的腳步少了,雲端祭掃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或是在“陵園祭掃”頁面致敬英烈,或是為逝去的親友自建“紀念館”進行追思……雲端祭掃揚起了“清明”新風。

指尖輕觸,哀思飛渡。雲端祭掃,變化的是表達形式,不變的是情感追憶。古語云:“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告訴我們,祭奠貴在真情實感,哪怕身處他鄉,只要我們心中留有對故人的眷戀,無論是一捧鮮花、幾行詩句,還是一首歌曲、一根蠟燭,都是最好的紀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祭拜的方式不斷變化,但清明節的文化積澱、內生於文化底蘊中的感情追憶卻是最珍貴、最難以流失的,這是傳統文化的韌性,也是流淌於每個人血液之中的精神傳承。從這個意義上說,附著在雲端祭掃的心意,與傳統祭祀方式對逝者的眷戀和懷念並無二致,反而拓寬了祭掃這種傳統習俗在地理、時間上的限制,更利於傳統文化的發揚。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雲端祭掃,讓清明更“清明”。長期以來,放鞭炮、燒紙錢、點香燭等不文明祭掃現象屢有發生,既造成汙染,也易導致安全問題,在有的地方,一些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在清明祭掃中植入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應有之義。半個多世紀以前,作家老舍曾這樣寫道:“清明節到了,處處桃紅柳綠,別忙著去燒紙,最要緊的還是種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用植樹獻花、讀寫家書的方式來傳遞哀思,在新生的成長中凝思生命,在文字的溫度中感知過往。以文明的祭掃方式為春光添色,是安全、公德意識的體現,也是生態、環保理念的踐行。 “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清明祭掃作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祀文化,核心價值是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同時也是洗滌精神家園的一種形式。於每一個人而言,無論是身處何方、走向哪裡,故土家園永遠是不變的精神根脈,家庭親情永遠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戀。在祭祖尋根中省思生命的意義,在行孝盡哀中體味親情的價值,可以說,清明祭掃既是銘記逝去,更是審視自我、思考未來——不忘根本、清心明志。做好心靈的祭祀,這也是雲端祭祀之於我們的啟示。 “天涯共此時,共寄一縷哀”,時間積累了清明節的厚度,歷史的行進賦予了清明節的內涵。嵌入“互聯網+”因子的雲端祭掃,讓這個清明節變得特殊,但如果我們用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真誠的態度,也便更能理解並感受清明節的歷史底蘊和時代意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