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海寧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獲國務院津貼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

海寧一中

這所百年名校收穫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今天我們要介紹12位校友

他們中有

藥物研究專家、“棉花教授”、

國家光學工程專家、

造船專家、無線電專家

……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一起來看看

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他們中

有沒有你認識的?

宣利江:讓2000萬+患者受益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在中藥國際化、標準化研究中,有這樣一位藥物研究專家,他從18歲進入大學起至今,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新藥創制和中藥現代化研究與開發。

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是他中藥現代化研究的成功案例,目前進入全國5000多家醫院,累計銷售突破250億元,惠及2000萬以上患者,被國家發改委列為中藥現代化示範工程。

他曾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突出貢獻者)、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中國藥學發展獎等,他是上海市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他,就是被稱為實現中藥現代化研究典範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海寧一中1985屆高中校友宣利江。1967年9月出生於獅嶺鄉的宣利江,在獅嶺中心學校畢業後,進入海寧一中就讀高中。

宣利江1990年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專業本科畢業,199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其後在日本九州大學藥學部生藥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為博士生導師、課題研究組長。

宣利江和他的團隊,用中國藥物研製專家的執著,本著繼承傳統中藥精髓,實現從傳統臨床經驗到現代循證依據跨越的研究理念,踐行了新藥夢想。面對成績,宣利江說,患者的好評更讓人有成就感。“一個藥物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收穫就是研製的藥可以幫助到病患”。

2018年1月4日,宣利江給母校的學子寫下寄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沈憧棐:自主研發產品引起國際轟動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1989年7月,沈憧棐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績,從海寧一中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清華大學讀碩士期間,考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2001年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先在一家大型企業工作,主管半導體光電器件和芯片的研發和生產。隨後去了硅谷一家剛創辦的小公司。後來,在投資人的建議下,沈憧棐和朋友回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一方面投資人認為國內缺乏我們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

剛到北京創業不久,合夥人因家庭原因回到美國,公司被迫關門。面臨留在中國和返回美國兩種選擇,沈憧棐有些猶豫,最後他還是決定堅持初衷,“把事情做下去。”

2008年,沈憧棐在上海漕河涇國家級開發區創辦“巨哥電子”。他要在中國這片充滿夢想的土地上,深耕紅外熱成像領域,致力於通過核心技術降低成本,將紅外熱成像技術推向工業、民用乃至消費市場。

重新創業,諸多挑戰交錯而來,好在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巨哥電子”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最困難時期,2013年,公司採用自主研發探測器生產的手持熱成像儀,首次定價低於1000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將產品做到低於1000美元的企業,在參加美國行業展覽時引起不小轟動。

一般工業用的熱像儀價格都在數萬元,而沈憧棐在2018年率先推出了消費級手機熱成像相機C1,價格僅1998元。產品一經推出,立即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2018年12月20日,沈憧棐為母校學子寫下深情寄語:有理想,要行動,能堅持。

祝水金:被稱為浙大“棉花教授”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祝水金,1962年在海寧伊橋出生,1974年8月至1978年7月在海寧一中先後就讀初、高中,1978年考進浙江大學就讀種子專業之後便與農業結緣,從本科到博士,從學生到老師,現任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他既培育棉花又培養人才。

時常和農民打交道的祝水金,一年除了在校教學時間外大約有兩個月的時間待在農田,真正做一個“腳踩大地的實踐者”。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祝水金及其主持的課題組近年育成棉花新品種21個,累計推廣3449.59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30.3億元,被棉農戲稱為浙大“棉花教授”。

祝水金不僅培育棉花,還培養生物育種的人才。他曾被浙江大學評為“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浙江大學第九屆“三育人標兵”。2018年他獲得浙江省“三育人先進個人”等。

他作為農學院分管研究生教學的副院長,創新了以全英文課程為支撐、以社會實踐和平臺課程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建立了以質量為導向的培養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學院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

同時,祝水金還針對綜合性大學農科學生的特點,全面修訂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增設學科前沿課程和特色課程,引導學生學農愛農,開創了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農科教學典範。他編寫的《遺傳學》、《作物育種學》和《遺傳學實驗指導》等多部規劃教材已被國內多家農業院校所採用。

他曾回到母校海寧一中,向學生們講述自己求學與科研的經歷,激勵學子,要珍惜機遇,傳承母校精神,寄語海寧學子:一步一個腳印,走向成功未來!

郭紀鴻:設計了近20項大型工程項目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郭紀鴻出生於1966年,1978年起在海寧一中求學,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學業。198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進入同濟大學建築系城市規劃專業深造。工作之後依然繼續深造,1996年進入浙江大學建築系攻讀,1999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起至加拿大Montreal大學建築系攻讀博士學位,6年後學成回國。

郭紀鴻作為項目總設計師和主要設計人,前後完成了近二十項大型工程項目,比較重要的有寧波中山路商業步行街區、杭州濱江區區政府大樓、杭州濱江區中心6平方公里修規及2.5平方公里城市設計、東方汽輪機廠整體搬遷工程、杭州華豐新世紀商業金融廣場、萬科海寧大都會等,這些項目在建築規劃設計界以及當地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多次獲得省部級的設計獎項。

無論是什麼樣的設計,郭紀鴻都充分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首位。在杭州濱江區區政府大樓設計之初,許多人都力主要把政府大樓打造成地標性建築,近可俯瞰錢塘江,遠可眺望杭州老城。

但是郭紀鴻力排眾議,主張把區政府大樓打造成親民建築。這種設計最終被採納,2000年使用的濱江區人民政府主體建築僅為6層,四合院的佈局讓人感覺十分親切。政府區域不設圍牆,以公園方式向市民開放。

“至少在交付時,建築的規劃設計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郭紀鴻說。為此,他硬生生地把自己一次次逼入絕境。除了讓委託方認可外,建築還要經得起群眾的評價、時代的考驗,同時也要儘可能地表達他個性的思想。

去年,郭紀鴻在中國聯合工程公司辦公室內為母校學子寫下了寄語:“努力學習,自強不息。”

曹欣玉:他的團隊為國家創益近百億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一個人,帶領一支團隊研究水煤漿技術,開發的工業窯爐在全國各地使用。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以來,他的團隊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近100億元,節油8000萬噸。他,就是國家著名水煤漿技術研究專家曹欣玉,海寧一中1956屆初中校友。

1939年,曹欣玉出生於硤石,1953年至1956年間,在海寧一中就讀,後於浙江大學攻讀熱能和動能裝置本科及燃燒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曹欣玉留任浙江大學,從事熱能工程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教育教學工作,並開展煤的高效潔淨燃燒、燃料燃燒理論及水煤漿的研究。

曹欣玉介紹,上世紀80年代,鑑於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產量低,依賴進口,煤炭一直是我國的主要能源,於是國家決定研發水煤漿代油技術。浙江大學能源研究所團隊組建了專門的團隊研發水煤漿技術,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研製出了水煤漿。而第一臺水煤漿專用鍋爐就是由曹欣玉設計的。

第一臺電廠40噸鍋爐,煤霧化、噴嘴磨損是難題,此項技術一開始就被許多專家否定。曹欣玉整天整夜地“釘”在現場,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地分析數據,最終成功讓原來只能工作8小時的噴嘴,提高到連續工作2000小時,使用效率超過99%。

曹欣玉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三十餘項、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國家科技術進步獎三項、國家攻關重大表彰獎兩項、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省部級一、二等獎四項。“自己一輩子就做能源開發利用,能將自己所學用於國家,此生已是萬幸。”這位國家著名的水煤漿技術專家,把榮譽看得很淡。

2017年5月15日,曹欣玉為海寧一中學子寫下寄語:刻苦學習,求真創新。

白劍:研製皮衛星“天眼”拍攝地球影像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人造衛星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皮衛星嗎?皮衛星是以微型機電系統(MEMS)技術為核心,重量為公斤級的微小衛星。由於質量很輕等優勢,被航天科技界稱為緊急狀態下的“突擊隊”。

2010年9月22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一號”送入太空,並同時搭載發射了兩顆完全由浙江大學自主研製的“皮星一號A”衛星。

皮衛星凝聚著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的心血,其中一位就是海寧一中1982屆初中校友白劍教授。10個光景載荷鏡頭就是白劍帶領他的團隊製造出來的。

1967年1月出生於硤石的白劍,是海寧一中1982屆初中校友。在浙江大學就讀本科、碩士、博士,畢業之後在浙江大學光電與科學儀器工程學系任教,開啟了光學研究之路。

2015年9月20日7時零1分,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浙江大學自主研製的兩顆皮衛星“皮星二號”與另外的18顆衛星一起準確入軌。白劍製造的皮星二號光學鏡頭,就象忠實的信使,即時向中國傳來清晰的信息。

作為國家光學工程專家,白劍做的遠不止這些。他現在做的還有光學鏡的檢測、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等。“科學工作的最大價值就在於不斷創新,從跟隨者到並行者到領跑者,為國家偉大復興奉獻全部的智慧,這是每一名中國科學家的使命。”

白劍在海寧一中求學的時間不長,但一中的時光讓他難以忘懷。白劍寄語母校學子:為中華民族復興努力學習!

張建中:產品裝進神舟飛船和人造衛星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張建中,1945年出生於海寧,1960年從海寧一中(時為海寧第一初級中學)初中部畢業後,在海寧中學求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後,開始在國防科工委所屬1418研究所(現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8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他是該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張建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成功做到了對天然氣的“陰極保護”。最初他們對可燃氣體的性能、氣體燃燒器和燃燒系統都是一無所知。從1974年起從頭學起,歷時近四年。張建中是從3瓦級溫差發電器著手研製,歷經艱難,最終成功突破,這對天然氣輸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張建中回憶,當時試驗地點選在四川省成都市與仁壽縣交界處的二峨山,海拔838米。山上的生活很艱苦,天氣寒冷,張建中帶著同事一起四人,靠著白酒和炒黃豆在山上住了一個星期。安裝發電器、穩定運行、測試,最終試驗是成功的,證明了燃氣溫差發電器可用於輸氣管道的陰極保護。

之後受國家委派,張建中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現改名為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物理系應用物理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回國後,他進行了溫差發電器的可靠性研究,並從1985年起,從事溫差電致冷材料製備工藝的研究。

張建中負責過溫差電致冷組件組裝生產線的管理、擔任過溫差電製冷應用產品研發的課題組長。在此期間完成了多項軍用電子元器件新品的研發任務,有多個產品成功地應用到我國發射的人造衛星上、也有的應用在神舟系列飛船工程上。

“我在海寧一中初中時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立志為國家科學事業奮鬥一生。”2017年3月6日,張建中給母校海寧一中學子的寄語是:“興趣和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周執平:畢生追逐“造船夢”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海寧一中1954屆校友、造船專家周執平在海寧一中畢業後,就去了上海高橋中學讀書,在乘船沿黃浦江東去高橋古鎮的途中遇到的宏偉、龐大的海上建築物大型貨船、客輪激起了他的“造船夢”。

於是,周執平高考報考了上海交通大學,選擇了當時尖端學科船舶製造專業,開始了造船之路。

周執平作為我國第一艘17500噸級出口貨船的船體建造技術主管,與708所船舶設計師和工人師傅一起,日以繼夜,就在兩年內完成了設計、建造、試航、交船。

在試航測試結果,技術性能、經濟指標都達到設計要求,這艘船與同期國際上同類船舶相比,一流質量、優良性能,按期、按質、按合同要求交船,得到船東的讚賞。從此,我國各地船廠開啟了船舶出口高潮,歐美國家船東訂單紛至沓來。

幾十年來,周執平把心血都凝聚在造船事業上,這其中包括2005年,江蘇太平洋造船集團(太平洋重工)所屬的寧波浙江造船公司為德國船東奧特曼運輸公司建造4+4艘批量4250TEU集裝箱貨船。後來,該項目榮獲寧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其中,作為該船下水工程總師的他提出的一個方案為浙船公司節省三四百萬元的基建投資費用。

對海寧莘莘學子,他寄語:“自尊而不輕人,自信而不自滿,獨立而不孤立。學子乃知,不聞不識。奢而懶者貧,儉而勤者富。”

鄭祖明:深耕國家儀器儀表事業的引領者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海寧市第一中學1963屆高中校友鄭祖明懷著科技興國的夢想,以優異的高考成績進入清華自動化控制系,畢業後進入被稱為中國儀器儀表鼻祖的大華儀表廠,開啟了他為中國儀表事業發展的奮鬥歷程。

之後,鄭祖明參加了國防科委所立項的彩色圖形顯示器試製工作,經過與項目團隊歷年的試製及裝置的整體聯調,最終圓滿實現了實時觀看、監察、控制和指揮所需的功能。

該設備成功地配套使用在我國“遠望一號”測量船和北京導彈發射指揮控制中心的設備上,為實現國防現代化做出了貢獻,該項目榮獲國防科委科技三等獎。

在行業內做出成績後,鄭祖明逐漸走上管理崗位,站在更高的位置,給整個行業帶來變化。在鄭祖明擔任大華儀表廠廠長時,經過全廠上下齊心的努力下,大華儀表廠自1983年起,連續三年被機械工業部評為經濟效益優秀單位。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起始之年,鄭祖明擔任了上海儀表(集團)公司理事長、總經理,為了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創造上海儀表的品牌,他實施了一系列改革管理舉措,引進外資,與法國合資的上海浦江愛納迪斯儀表公司就落戶於此。

而當他上任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後,他又主動承擔起國企的使命,勇於對標世界先進企業,力求企業的快速發展。與公司領導班子一起促進日本千野、法國法碼通、美國西屋公司與公司的合資合作。同時,不斷加強對已引進國外的24項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的消化、吸收,實現產品技術提速10年的發展成果,進一步奠定公司在國內檢測儀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並帶動了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高中母校,他滿懷深情。“海寧一中是我夢繫魂繞的母校,在一中完成的學業,是我大學深造的紮實基礎。”鄭祖明說,對老師們的教育和關切都銘記心間、永不忘懷。”

2019年,鄭祖明為海寧一中寫下寄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青年。”

王周林:以匠心精神堅守實體經濟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王周林,1958年1月出生於海寧雙山,1973年8月至1975年7月在海寧一中高中就讀。高中畢業後,先在雙山公社農田測繪隊工作,1977年起先後在雙山公社橡膠修製品廠任煉膠工、統計員;更名為海寧橡塑製品廠後,1984年起任廠長。其後該廠升級為海寧橡塑實業公司、海寧橡塑實業總公司和海寧海橡集團有限公司,他先後任經理、總經理和董事長。

上世紀90年代前後,各地發生了沸沸揚揚的火燒溫州劣質皮鞋事件。而在這期間,海橡做的就是科研創新出質量。公司合作開發的“橡塑合金磨花革片材”獲得了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嘉興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跨入了海寧市明星企業、興海工程重點企業的行列。經過1993年的股份制改造,作為首批市批集團企業於1996年改制跨入了集團公司。溫州的品牌企業,他們最信任的鞋底材料就是我們的“海橡”!

2000年銷售進入了億元企業的海橡集團沒有半分懈怠之心。為尋求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公司作出了“年產200萬片仿革大片技改投入”的決定,於2000年投資3000萬元引進國際先進的硫化和印刷生產線,並外聘了相應的技術人員。創新之路總是艱難相隨,但王周林不畏困難,一定要將仿革大片做好做強。這樣,“海橡”產品走出了國門,成為各類底材國際銷量第一。

2013年底,海橡集團成立了浙江晶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即現在的浙江海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高級彈性地板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匠心鑄就的海象產品迅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打開市場。海象新材料的產品深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

2016年2月29日,王周林寄語母校學子:“夢想、執著、勤奮、自信”。

嶽保良:願得此身長報國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嶽保良,1931年11月出生於海寧硤石,1944年8月進入海寧一中讀書,1947年7月他從陳其慶校長手中接過了畢業第一名的證書。他“願得此身長報國”,將全部的心血付與國家,推動了國家電力事業的發展。

1950年7月,嶽保良從上海高級機械學校電機技術科電力組畢業,分配在吉林豐滿發電廠做電氣運行工作。那是日本人設計,建在松花江上的大型水電廠。嶽保良緊跟老工人,向日本技術專家操作工學習技術,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從運行廠內機到主機併網,掌控遼吉黑大電網的運行,將中國人的電力命運掌握在國人手上。

1950年10月,戰火燒到鴨綠江邊。電力是前線不可缺少的動力,嶽保良的工作是使豐滿電站順利運行,以使電力源源不斷供給東北三省,遠送津京。在國家面對危難時,他在白山黑水間,在深山峽谷中,一干就是四年。

1954年,因工作需要,嶽保良被調到東電吉林設計室(省電力設計院前身)。國家要求第一代電力人不再照套照搬國外技術,走自主設計的道路。嶽保良與工人共同努力,建成了新的鐵塔成功送電,還編寫了鐵塔製圖手冊,並於1970年選送北京電力總部,用以編制電力防護規程。

1996年他來到深圳,作為南山電廠的工程師,他既要保證增發電量輸出,又要保證電網電量接入。他通過終於實現只更換導線,不改變杆塔基礎結構的最佳方案。工程送電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得到廣東省網局優秀工程獎勵。

嶽保良從事電力設計60年,經手70多個工程,足跡遍佈白山黑水、大江南北,做到設計一個比一個新,工程一個比一個安全。

2010年,年近八旬的嶽保良在深圳供電設計院退休後,被深圳的電力開發設計院聘為總工程師。這位八旬電力工程大師,一邊研究,一邊試點,在堪江、曲靖工程中應用複合材料杆成功解決山區運輸、海邊抗風和防雷防汙等問題。

2018年,嶽保良回到闊別七十一年的海寧一中校園。在學校陳列室中,他認真觀看一中百年曆史,看到陳其慶校長以及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校園照片時,老人家感慨萬千。他寄語母校學子:“勤奮堅定以立志成才,以引領時代”。

胡樹樑:國防軍工事業的天線專家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胡樹樑,1941年8月出生於海寧,1954年8月—1957年7月在海寧一中初中就學。從海寧一中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嘉興一中。1960年8月,胡樹樑被選送進了解放軍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軍電)就讀天線與電波傳播本科專業。

畢業後,胡樹樑被分配到四機部二十二研究所(現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工作。從無人處開闢新路,從空白處創造成績,這是國防軍工人的不二選擇。

2019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某項目,胡樹樑團隊承擔了從試樣到列裝的全部天線任務,前後近30年,項目組換了幾代人。“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正是一大批像胡樹樑這樣的軍工人,咬緊牙關,不計付出,不問功名,才使國防事業不斷創造奇蹟。

但有一息,不忘使命。2001年9月胡樹樑在二十二所退休後,被返聘或被聘用為天線工程繼續出力。他也曾被聘到河南機專(現在的河南工學院)授課五年,培養的幾十名學生繼續幹著胡樹樑一生牽掛的天線設計工作。

胡樹樑所在天線研究部幾十年來完成了好幾十項國家任務,設計過好幾百付各種各樣的天線。先後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還有許多其他獎項。他們的天線遍佈全國大陸各省區和南極北極考察站,也架到了非洲大陸,拉丁美洲和東南亞。

有人曾說從太平洋向西看祖國大陸上許多天線是二十二所的。這是胡樹樑的驕傲,也是所有天線人的驕傲!

“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對於海寧及自己的初中母校海寧一中,胡樹樑滿懷深情。他把自己珍藏的海寧一中、嘉興一中的學生證,以及解放軍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等18項珍藏的見證歷史的物品捐獻給了海寧一中,以此表達對母校的深情及對後來學子的殷殷期望。

胡樹樑寄語母校學子:“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擇一事,終一生”

在這12位校友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願他們的事蹟

也能夠激勵正在奮鬥的你

猛進如潮!

百年一中,光華流轉

你曾在海寧一中讀過書嗎?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

記者:劉芳璐、朱曉迪

實習生:朱佳麗

通訊員:錢春良、周亞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