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教父”

6月5日,隨著臺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

18歲赴美讀書,進入哈佛大學,19歲在家人的規勸下放棄商學轉學至麻省理工讀機械,兩次申請博士落榜,最終因為福特汽車的薪水低1美元而進入半導體行業;在德州儀器25年,成為美國商界位子最高的華人,帶領德儀擊敗英特爾,54歲回到臺灣,兩年後創辦臺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絕對霸主,佔據世界過半份額;2005年首次退休,卻在臺積電遭遇信任危機時毅然出馬,再續自己所創的輝煌。

張忠謀的一生,是見證和推動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生。在人們看來,張忠謀一生只賺一桶金,那就是半導體;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半導體企業做到極致。

去年宣佈退休時,張忠謀曾開玩笑說,假如人可以長生不老的話,會繼續做下去。在臺積電是他人生中最興奮的日子,但“天下無不散宴席”,臺灣“半導體教父”終究要跟他最愛的臺積電和同仁說再見。

對於他一手打造的臺積電,張忠謀在大會上寄語稱,“臺積電31年來,有著奇蹟性的成長,相信新領導階層能夠順利成功接班,並再一次創造奇蹟”。

臺灣“半導體教父”

張忠謀在6月5日的臺積電股東大會上

因1美元而選擇半導體

張忠謀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隨後,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並於1940年定居香港。

高中畢業時,張忠謀被曾任國民黨寧波縣財政局長的父親誘導考入自己的母校滬江大學銀行系。但兩個月後內戰爆發,張家決議讓張忠謀去美國讀書,以防萬一,將來好在美國安身立命。

1949年,18歲的張忠謀進入哈佛大學,是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國人。

當時的美國,以全世界5%的人口創造著全世界40%的GDP,正值最黃金時代。張忠謀很快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頭”的美國精神感染,取的全年級10%的成績,在哈佛如魚得水。

但張忠謀只在哈佛呆了一年。在張忠謀入學後不久,國民黨潰敗,張的父母從香港去到美國,考慮到“中國是回不去了”,就根據當時華人在美的就業發展情況再次決議,要求張忠謀轉學理工。

於是,張忠謀在1950年時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學習。在麻省理工,張忠謀的成績依然優異,也幫教授打工,但並沒有那麼快樂,用張自己的話說就是,對於麻省理工“雖有十分的敬,卻只有五分的愛”。

臺灣“半導體教父”

年輕時期的張忠謀

一路順風順水的張忠謀,在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卻連續兩次落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張忠謀獲得了4家公司的青睞,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車,也正好與機械系出身的張忠謀專業對口。但另一家不怎麼知名的“希凡尼亞”半導體公司,卻比福特汽車的待遇高出1美金。最終,張忠謀選擇了希凡尼亞半導體。

對此,張忠謀後來的解釋是,他向福特恭敬地表達了“自己很想去福特,但另有公司工資更好,福特是否可以考慮提高起薪”的想法,但之前還在與他談笑風生的人事主管立馬轉變態度,“我們這兒不討價還價,愛來不來,不來拉倒”。就是這句話,讓本來已打定主意去福特、卻死要面子的張忠謀決定選擇另一家。

在德州儀器的輝煌25年

進入半導體行業後,“門外漢”張忠謀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學習。在希凡尼亞工作1年後,張忠謀被提升為非正式的小主管。

1958年,27歲的張忠謀因為與領導不合,負氣辭職跳槽到當時營業額還不到1億美元的德州儀器,成為德州儀器的第一個華人員工。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成為了“瘋狂工作者”,每天早上8點上班,凌晨3點才下班,使得一顆在IBM生產良率為10%、在IBM交由德儀代工後基本都成垃圾的電晶體的良率達到了驚人的20%。張忠謀也因此收穫了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此後不久,張忠謀一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傑克·基比搞出了張忠謀本來認為並無實際利用價值的集成電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被認為與基比同時搞出集成電路的諾伊斯,則帶著一位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成為電子業的驚濤駭浪。

這讓張忠謀深刻體會到了前瞻技術的力量。1961年,深受領導賞識的張忠謀得到了帶薪修讀斯坦福大學的機會,並在3年學成歸來後,成為德州儀器鍺晶管研發經理,統領3000人的隊伍。

到了1972年,41歲的張忠謀成為統領德州儀器3萬多員工、掌控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這位世界500強企業的3號人物,成為了當時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上世紀70年代末,英特爾迅速壯大,成為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而英特爾最強勁的內存業務更是它的象徵。張忠謀決定打掉這個象徵。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4K產品開打。結果,4K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

也正是在此時,張忠謀的“定期降價策略”名聲大噪,每季降價10%的舉措打破了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也成為張忠謀非常得意的一點,“要嚇退競爭者,這是唯一的辦法”。就這樣,張忠謀的“定期降價策略”便成為電子產業的一項標準,當時一再堅持不降價的英特爾,後來也不得不把這一策略奉為競爭的法寶。

臺灣“半導體教父”

在德儀工作時期的張忠謀

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CPU巨頭。而“Morris Chang”這個名字,也成為半導體界最有戰鬥力的號角:在張忠謀執掌德儀半導體的10年裡,只要是張忠謀主打的戰爭,包括英特爾、摩托羅拉在內,沒有對手可以凱旋。

1978年,有著輝煌戰績的張忠謀,被想要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的德儀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1983年,張忠謀因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當時,他已是52歲的人。

後來,張忠謀又做了通用儀器的總裁,但他一上任就發現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所以做了1年就離職了;離職後,張忠謀又做了6個月的風險投資工作,但在這段時間裡,張忠謀想請了自己畢生之志不在此。

56歲創辦臺積電:路子,創新與實幹

1985年,張忠謀回到臺灣,受邀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並規劃將創立公司當成副業,於1987年成立臺積電。

儘管他希望可以雙規並行,但臺積電成立10年後忽然蓬勃發展,他便辭去了工研院的工作,專心成為生意人。

對於這次創業,久經沙場的張忠謀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設計又做製造,顯然無法跟規模較大的傳統半導體公司競爭,無非是夾縫中生存的小公司,沒什麼意義。

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臺積電。這跟普通的代工有所不同,因為臺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這其實就是在老路子上兩者取其一,選擇了製作。因為當時在張忠謀看來,“最大的長處就是沒有長處”,相較於設計而言,製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長處的環節。

提出這樣的商業模式後,臺灣當局承諾持有一半股份,剩下的一半需要靠張忠謀自己籌資。本來,張忠謀希望找到一家世界級的半導體技術公司持股25%,再在臺灣找到另外25%股份的持股人。但世界級的公司彼時都會自行生產晶圓,不需要也不會分羹給別家,其餘小公司又實力太弱,自身的經營狀況本就堪憂。

不過,此時的張忠謀趕上了一波半導體設計工程師出走自行創業的潮流,這些創業的設計工程師考慮到成本問題,通常不會自己建造製作公司,就這樣,臺積電這樣一家靠譜的製作公司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就算這樣,臺積電在建立之初,無論是該企業,還是整個臺灣半導體產業,皆為泛泛之輩。80年代正處於大蕭條時期,臺積電的客戶非常少,訂單自然也是少得可憐。臺積電的運營利潤頂多能維持生計,而且還非常艱難。1988年情況似乎出現了好轉,也是因為張忠謀的私人交情,拿到了英特爾這個大客戶。

但只要找對了正確的路子,紮實肯幹,市場終究會予以回饋。

AMD為什麼可以和英特爾競爭,就是因為有了臺積電。AMD的錢比英特爾少很多,但只要AMD能設計出好的產品,能在設計上與英特爾較量就可以,至於製造的事,交給張忠謀就好。

截至目前,英特爾依然是一家主要垂直整合製造的半導體公司,但也會基於產能或成本等因素考量,將部分產品委由晶圓代工公司生產製造。對於英特爾來說,品牌是資產,設計是資產,而製造是包袱。英特爾的製造比臺積電貴兩倍,品質卻比別人差,所以,臺積電的價錢比英特爾便宜那麼多,公司毛利還能達到50%。

能在製造方面取得優勢,最根本的競爭力還是在技術。建立之初一直默默無聞的臺積電以3.0微米及2.5微米制程技術切入市場,並多次引領技術創新:例如,在1999年先於業界推出可商業量產的0.18微米銅製程服務和2003年推出領先業界的0.13微米SoC低介質銅導線先進邏輯製程技術。其他製程、材料和封裝方面的投入不勝枚舉。

尤其是在0.13微米的時候,臺積電選擇自行研製銅製程,拉開了與聯電的距離,並正式“改造”了臺積電,而這樣的果斷決策,與張忠謀的職業素質密不可分——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張忠謀懂得如何在關鍵時間節點上把握正確的方向。

除了靈敏的職業嗅覺,張忠謀雷厲風行的管理作風,也是臺積電成功的必備要素。

早在德儀時期就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的張忠謀,對待自創的家業,要求更為嚴格。

最近這兩年,臺積電還搞出一個“夜鶯計劃”,在之前三班倒、連軸轉、24小時生產不間斷的基礎上,推行三班倒、連軸轉、24 小時不間斷的研發。

這讓一些員工甚至旁觀者都受不了,但已經80多歲的張忠謀並沒有絲毫手軟的意思。而且,他不但要求三班倒,還要求班班都要做出最高效率。

他說,工作產出來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才是關鍵。“別人工作50小時,你比他多做20%變成60小時,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還是比你好。”這樣既勤奮又有效率幹下來的結果就是,臺積電獨享了包括多個型號蘋果手機在內的多家世界名企訂單盛宴。

引退又出山,續寫自己創造的輝煌

就這樣,臺積電步步為營,於1995年時,突破10億美元營收大關。並於1994年在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臺赴美髮行美國存託憑證(ADR),並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以TSM為代號開始掛牌交易。

2002年,臺積電首次成為全球營收前十的半導體公司,2005年,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供應商中排名第8,此時,74歲的張忠謀認為事業已成,便退居二線,讓蔡力行接任CEO。雖然張忠謀仍留任董事長,但是他個人持股只有不到1%。

臺積電在2009年第一季度瀕臨鉅虧,蔡力行的“假PMD(績效評估制度),真裁員”決策更是員工情緒跌落至谷底,同時被外界認為臺積電不誠信,從而丟失了大量訂單。一些員工圍堵在張忠謀的家門口,請求他出山以挽救現狀。張忠謀再一次站了出來將臺積電從裁員與客戶流失的泥潭中拉了出來,並續寫了自己的神話。

從2009年開始,臺積電的營收、市值、淨利和資本支出均大幅增加。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統計,2009年,臺積電營業收入為3096.6億新臺幣,2016年上升到5067.5億新臺幣。2009年,臺積電的研發投入是216億新臺幣,張忠謀迴歸後的第二年上升到297億新臺幣,2016年是712億新臺幣,7年提高了229.6%。2009年的資本支出是26.7億美元,張忠謀迴歸後的2010年資本支出立即提高一倍,到59.4億美元,到2016年該數值是101.9億美元,7年增加了281.6%。

在技術上,圍繞在28納米制程的先閘極(Gate-first)還是後閘極(Gate-last)選擇上,迴歸的張忠謀選擇了後者(而格芯和三星選擇了前者)。後面臺積電良率迅速提升,三星和格芯則遲遲沒進展,這也是他們在接下來獲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

就這樣,張忠謀出手,再一次拉開了臺積電和競爭對手的差距。

一聲咳嗽,晶圓界和臺灣都要抖三抖

眼下的臺積電是什麼地位呢?

從晶圓代工行業來看,臺積電的市場份額佔全球該行業的56.1%。2017年,臺積電的營收達到330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格芯去年的營收只有54億美元,第三的聯電營收只有48.98億美元,大陸的中芯國際營收也只有30.99億美元。

根據這個榜單,後面九個廠商的營收加起來,還不如臺積電一年的營收。

臺灣“半導體教父”

如果單算利潤,臺積電更是遙遙領先。2017年,臺積電利潤為29.27億美元,而聯電的利潤只有區區3億美元,中芯國際也只有4770萬美元。

在工藝上,臺積電的10納米工藝已經達到了19%,面世好幾年的28納米也佔了營收的20%,16/20納米工藝的營收佔比也高達22%。

據半導體行業觀察介紹,臺積電在2018年Q1的法說會上表示,他們的7納米工藝已經在今年四月經過了技術認證,且今年將有13個Tape out(集成電路或電路板設計的最後步驟),預計將在2018年量產,良率將超過16納米產品。另外臺積電還有個N7+(加強版的7納米)工藝,這是他們首個採用EUV(極紫外光刻)的工藝節點。在先進製程方面,他們也對5納米和3納米進行投入研發。臺積電聯席CEO劉德音在今年二月舉行的年度供應鏈管理論壇上披露,臺積電將在2019年下半年按計劃試產5那納米工藝。公司還計劃在2020年投入3納米工廠建設。

另據EETIMES的報道披露,臺積電的目標是在2019年讓10/7納米節點產量增加三倍,達到一年110萬片晶圓;該公司的Fab18已經在臺南科學園區興建中,預計在2020年開始5納米制程量產。其他如在CoWOS和InFO等封裝技術方面的投入,也體現了臺積電的領先性。

目前,臺積電將目光瞄準了移動設備、AI人工智能、智能汽車和物聯網四大領域。按照張忠謀在臺積電成立三十週年上的說法,這是製程臺積電未來十年繼續穩坐晶圓代工龍頭的四大支柱。

臺灣“半導體教父”

從臺積電對臺灣經濟的貢獻來看,臺積電市值現約5.9萬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27萬億),是臺灣唯一擠進全球百大市值的企業,2017年,臺積電營收逼近1萬億元新臺幣,佔臺灣GDP比重的4%,以及對外出口額的6.8%,創造了4.7萬個就業機會,2016年度向臺灣繳稅360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77.52億元)。而根據2016年的數據,臺積電市值佔臺灣股票市場的17%,該公司股價每下跌1%,臺灣大盤就下跌16點。

臺灣“半導體教父”

據臺積電統計,其供應鏈上百家,客戶超過470家,去年產值的直接效益約新臺幣8370億元,誘發消費效益高達2兆4162億元,帶動產值倍數達2.89倍;帶動供應鏈與外圍產業就業人數達32萬人,創造就業倍數達8.12倍,臺積電無疑是臺灣經濟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大支柱。

此外,據華商韜略此前統計的數據,2015財年,營收僅1671億元人民幣的臺積電,604億元的淨利潤是臺灣最大企業、營收比臺積電高出五倍多的鴻海精密的2.6倍,也是大陸企業華為的1.6倍,是騰訊的2倍多,甚至比阿里巴巴2016年財年的427億淨利潤,還要多出去將近180億元。

但因臺積電的股份大多掌握在臺灣以外的投資者手中,臺積電高達8成左右的成果(股利)都落入外資口袋,臺媒稱,張忠謀對此也深感無奈。

退休生活:旅遊、打橋牌、寫自傳

這一次,87歲的張忠謀大概是真的要退了。此前張忠謀在宣佈退休時表示,“本人將不續任下屆董事,亦不參與任何經營管理部門工作”。目前,張忠謀持有的臺積電股份佔比為0.48%,價值10億美元。對於退休後的生活,張忠謀表示,退休後會做三件事:旅遊、打橋牌、寫自傳。

對於張忠謀為何在此時退休,《南方週末》在此前報道中的說法是,張忠謀老矣,“雖然身體依舊硬朗,但2017年年初其在夏威夷寓所的一跤仍令不少人一陣心驚。而祖籍浙江寧波的他近年來愈發嗜甜,這多少也是一個衰老的跡象。”

但再具體的原因,就無從而知了,“有一點可以明確,美國、荷蘭、德國機構資本佔據八成股份的臺積電,並沒有外部力量或者說由4.3萬員工中派生出的反對勢力可以逼迫張鞠躬下臺。”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張忠謀已替未來五年的臺積電排除了所有風險,且規劃好最主要的方向。但彭博社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張選擇了可能是最需要他的時刻卸任”,理由是,蘋果產品正在走軟,而英特爾和三星虎視眈眈。此外,將絕大部分賭注押在臺灣,也讓人覺得有一絲“命懸一線”的味道——在臺灣本島興建的3納米制程生產錢,用電量為現有工廠兩倍,但臺灣時不時斷電,已不是新聞。

此外,3納米已是摩爾定律生效的臨界點,如果出現顛覆性技術,則臺積電現有以季計算的技術卡位戰勢必面臨嚴峻挑戰。

而海峽對岸,芯片產業的供應鏈正在急速崛起。

但不管情勢如何,張忠謀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

在今日(6月5日)股東會召開之後,臺積電將採取雙首長平行領導制度,劉德音將擔任董事長,把關最後的決策,負責臺積電對外的事務;魏哲家將擔任總裁,管理公司內部的運營、管理等事務。

這是張忠謀在過去四年的佈局,也即,他想要交棒給一個班子,而非一個人。與上次交棒不同,在過去四年裡,他不只當管理層人事變動和劉德音的導師,連他們的下級,副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以下一級部屬到處長級主管,都列入其接班人培養計劃中,其中有不少四十多歲的人才。他和魏哲家、劉德音等人,一起培養“接班人們”。他還曾直言,兩位接班人還未達到他心目中對生意人的標準,但比過去有進步。

對於臺積電的未來,北京博思諮詢董事總經理龔斌在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短期內張忠謀的退休對於臺積電的影響不會太大,“晶圓代工廠未來5年的技術引進計劃、研發安排都是按部就班進行的,會把未來的規劃安排非常細緻和嚴謹。從研發到生產整個節奏已經非常成熟了,除非出現量子計算、替代硅的材料這類變革。”

外資法人對張忠謀退出臺積電的管理所達成的共識也類似——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打下極為堅實基礎,擘畫藍圖方向清晰,張忠謀華麗轉身後,研判並不會對臺積電帶來負面衝擊。

張忠謀本人,也是在6月5日舉行的臺積電2018年度股東大會上表達了自己對企業未來的信心,“臺積電的奇蹟絕對沒有停止,在之前的臺積電運動會上,我常會喊‘我愛臺積、再創奇蹟’這樣的口號,我相信,沒有我,臺積電還會再一次創造奇蹟。”

臺積電奇蹟會否再現,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資料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南方週末》、華商韜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