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八)

自來水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徵,城市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它。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自來水在50年代的中國卻還是個新鮮玩意兒。

那時株洲許多企業取水十分不方便,從而給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困難。1954年3月,331廠的領導找到市長吳佔魁,提出要給他們廠建自來水系統。他說這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產的需要,像熱處理、表面處理等都需要大量的清水。

一提到工業需要,市領導就立刻積極行動起來。1954年6月12日,吳佔魁專程趕往長沙請高人相助。因為這位高人在長沙剛剛建成了湖南第一座自來水廠,他就是時任省建築設計院工程師的謝炳南。

謝炳南到了株洲之後,各大企業都爭相找到他,想要他給本單位設計自來水系統。最後謝炳南提出,既然株洲是個工業城市,需要自來水的企業很多,那就乾脆建一個大自來水廠進行統一供水,這樣能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吳佔魁立馬同意了謝炳南的這個建議,決定採用企業與政府聯合投資,政府統一管理的模式來運作。

可當謝炳南開始實地考察時,新的問題又來了。株洲非山即水、非水即山的丘崗地貌對於建設城市自來水有著先天的不足。但困難沒有嚇倒謝炳南,他用了103天,終於設計出了一套適用於株洲地形特點的自來水方案,稱“同步送水模式”。1954年9月,株洲市委特意請來蘇聯城市建設專家一起來討論謝炳南的方案,結果當場就鎮住了蘇聯專家,他們對這個方案大加讚賞。

最後,自來水廠選址於湘江株洲段上游的月形山。1954年10月1日,國慶五週年之際,株洲自來水廠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56年1月10日是株洲建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經過14個月的緊張施工,一座日產水15000噸的自來水廠建成了,株洲成為湖南省第二座擁有自來水的城市。有了城市自來水系統,株洲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稱得上是個現代化工業城市了。也就是在1956年的3月23日,株洲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

雖然株洲在工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株洲的城市建設總是有些滯後於工業發展。沒辦法,株洲市政府把資金都用在了工業建設上,其它方面則是能省就省,連市長吳佔魁想給市政府每間宿舍安紗窗的提議,都被主管財政的副市長馬金琢給駁了回去,理由是有蚊帳還安什麼紗窗?一句話硬是懟得吳佔魁無話可說,仔細想想也是,市政府就這麼點錢,省一點是一點吧。

當時各企業職工的住宿條件也是非常艱苦,資金短缺的市政府根本拿不出一分錢來幫助職工改善住房條件。磚廠生產的磚都用來建了廠房,職工們就利用業餘時間和泥築牆,用開山砍伐掉的樹木做梁、柱、傢俱,削下樹皮鋪在房頂做瓦。建房子時,等第一層泥凝固後第二天再糊上一層,反覆如此,這樣建起的房子反而更加堅固。不久,一座座湖南風貌的小院就立在了工廠的周圍。他們使用的工具是那麼的簡陋,生活是那麼的艱苦,由此可見,當時株洲的建設者們是用一種怎樣的激情在推動株洲前進。

由於過於重視工業,忽視城市建設,株洲市領導還捱了一次記憶深刻的批評:

1953年,株洲市建成了市內第一條公路——建設路。建設路貫穿株洲南北,是城市的主幹道。在此後的好幾年裡,建設路都是株洲市內唯一的公路。許多位於郊區的企業連一條通往市區的正規公路都沒有,有些企業的職工只能沿著鐵路線走。

1958年10月,陳毅元帥路經株洲,特意下火車要看看株洲的建設。市委書記馬壯昆和市長吳佔魁一路陪同,當汽車開到建設南路火車南站的鐵路跟前時,正巧遇上過火車,他們的汽車被火車擋住而無法向前行駛。陳毅元帥因時間緊,本不想在株洲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就問吳佔魁是否還有別的路可以繞過去?吳佔魁很不好意思地說沒有了。陳老總雖然沒有批評,可馬壯昆和吳佔魁卻急出了一身汗,一時真不知如何是好。

1959年2月,董必武、羅榮桓、聶榮臻、譚政等國家領導同志蒞臨株洲,由吳佔魁陪同他們視察了331廠、洗煤廠、麻紡廠和硬質合金廠。這時,聶帥發現汽車一直在同一條公路上來回跑,於是他在汽車裡對吳市長說:“你們怎麼老在這一條路上走啊?我是軍人,不懂城市建設。但是我知道要是萬一打仗,敵人把你城市的這條路一炸,你整個城市就癱瘓了。我下一次到你這來,如果還是這一條馬路,那我就要批評你了。”吳佔魁紅著臉說:“歡迎董老和各位元帥今後再來株洲看看,只要我還當市長,一定規劃修好幾條道路,保證來回不走原路。”聶帥的一句話點醒了這幾個埋頭髮展工業且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此後市政府有計劃地修建了沿江路、人民路等市內公路,逐步形成市區環形公路網絡。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八)

剛剛建成時的建設路

前面提到的那位“摳門”的副市長馬金琢也曾有過一次大方的舉動:1953年底,省政府考慮到株洲經常需要接待貴賓(主要是蘇聯專家和中央領導),就配發給株洲兩臺高級華沙轎車。當時的株洲除了建設路之外都是砂石路,很多新建的廠區小轎車根本開不進去。而且當時的市委領導們也覺得自己不配坐這麼高級的轎車,於是吳佔魁找到馬金琢商量,準備留下一臺華沙轎車供貴賓使用,拿另一臺轎車去換一臺二手吉普車。沒想,這明顯虧本的買賣竟然得到了馬市長的支持。就這樣,一臺二手吉普車就成了市委領導們代步的工具。

但也就是因為這臺吉普車,他們好幾次被331廠的門衛攔在了廠門口。因為當時經常有貴賓去331廠參觀,每次去市領導都得陪同。331廠的門衛總是把華沙小轎車放進去了,卻把這臺破舊的二手吉普給攔下了,他們總認為這臺車不是跟貴賓一塊來的,因為怎麼看這兩臺車都不“般配”。最後只有跟厂部聯繫,說明情況後門衛才放行。由於每次值班的門衛不是同一個人,所以就多次發生了這種誤會。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八)

第一屆株洲市委

到1961年,株洲建市10週年時,株洲已從人口7000的小鎮發展成為人口逾10萬的重工業城市。想當初,那五個年輕人懷揣著“毛澤東格勒”的宏願和老書記楊第甫的囑託,來到如同白紙一般的株洲,開始描繪他們心中的最美的圖畫。他們的顏料盒裡裝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畫出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塊色彩都很新銳。接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張白紙前參與這幅畫的創作,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南腔北調,耳畔響徹著支援祖國建設的集結號。一批批來到株洲的移民將各自的成長融入株洲的血脈,株洲也開始了它成長為全國百強城市的征途。到2018年,株洲市建成區面積已達145.82平方公里,主城區人口120萬。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60多年過去了,當年那個一窮二白的小鎮株洲已經在人們的記憶裡漸漸模糊,成了難以再現的回憶。當年創造100多個“新中國第一”的建設者們都已老去,而株洲卻還很年輕,屬於株洲的工業傳奇仍在繼續。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八)

今天的株洲建設路

故事講完了。最後,我想談一談自己寫這個系列故事的初衷。

在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裡,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株洲實在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比較缺少文化底蘊。株洲市在傳統文化的宣傳上一直主打炎帝文化,但我總覺得炎帝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

後來我在網上陸陸續續看到了許多關於株洲早期建城史的文章和視頻,漸漸被那段激情的歲月所感動。可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許多土生土長的株洲人對這段歷史都很陌生。從那個宏願的提出者楊第甫,到嘔心瀝血的吳佔魁、挺身而出的技術員唐新鼎,再到傾囊相授的蘇聯專家和充滿智慧的謝炳南。這些陌生的、甚至是無名的英雄不應該被埋沒。充滿激情、富有傳奇色彩的株洲早期建城史是真正值得每一個株洲人去了解和傳承的。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碎片收集起來,進行系統地整理,再通過自媒體平臺讓更多人知道。在這個系列故事的創作過程中,我經常會被裡面的故事和人物感動得激情澎湃,甚至難以入睡。這也讓我體會到,真實的故事即便塵封已久也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株洲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後來的幾十年裡,又有許多人陸續來到株洲。株洲也張開博大的胸懷迎接他們。有人統計過中國最具移民色彩的城市中除了深圳,第二就是株洲。當年的第一代移民為了支援祖國建設,義無反顧的來到這裡。那些崢嶸歲月,那些苦辣酸甜,不應該只停留在他們的記憶裡,應該一代代傳承下去。他們勇於開拓、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留給這座城市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