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志丙,一個天生的背鍋俠

甄志丙,一個天生的背鍋俠

2007年的某一天,和老婆一起去逛“外圖”書城,看到書架上擺著一套《金庸作品集》,心裡很高興。能有一套《金庸作品集》,是每一個看武俠小說的人的夢想。

於是我對老婆說:聽說金庸在對他的小說進行改寫,不知道會改成什麼樣!趕緊先買一套舊版的藏在家裡。

雖然之後幾乎沒翻過,但是我自以為家裡的那套就是上學時看過的那個版本。這種“自以為”一直持續到上個月。

那天,我翻開《神鵰俠侶》,無意間看到一個叫“甄志丙”的人。我從不記得全真教裡有這麼一號人物,不禁“心裡一涼”!

我這才意識到,家裡的那套已經是金庸改寫過後的版本。心裡真的不是很爽!

於是,我很認真地查了一些資料。今天,很願意在這裡普及一個知識點:金庸小說有“舊版”、“新版”和“新修版”之說,根據個人感情傾向,我更願意分別稱為“舊版”、“原版”與“新版”。

所謂的“舊版”,也就是連載版,是金庸小說的最原始版本,成稿於1972年以前。因為歷史原因,舊版我們無緣看到。

我們大多數人接觸的是“原版”,金庸小說實際上的第二版,電視劇、電影改編也大多是基於這個版本。

“新版”是金庸對小說的第二次修訂,歷經七年於2006年7月完成。

從“舊版”到“原版”,我們總體上沒什麼感覺,而從“原版”到“新版”,讀者提出了許多反對意見,批評修改“改變了共同回憶”。

我想,這裡的“共同回憶”,應該是特指“原版”金庸小說。

金庸有一個很要好的好友叫倪匡,據說《天龍八部》有一部分還是他代寫的。

他很喜歡讀金庸,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拿起來翻一翻。一邊翻還一邊寫體會,從“一看金庸”、“再看金庸”一直寫到“五看金庸”。

他在體會里表達了這麼一個觀點,簡單地說就是:反對金庸改寫小說!甚至是把我們不熟悉的“舊版”改寫成熟悉的“新版”!

我也一直有這麼一個疑問:金庸為什麼要對小說進行改寫?

按常理,好像也不難解釋:肯定是他覺得有不好或是不完美的地方。

比如,新版之所以會出現“甄志丙”,是因為歷史上真有尹志平這麼一個人物,而且品德高尚、成就很高。原版寫尹志平佔小龍女便宜,據說有道教人士提出抗議。或許金庸也覺得有點太對不住他,於是新版裡就讓“甄志丙”來背這個鍋。

換句話說,甄志丙天生就是一個“背鍋俠”!

對於金庸的改寫,我的心裡很矛盾,一方面金大俠德高萬眾,他改自己的小說沒什麼不可以!另一方面,原版小說又實在讓人記憶深刻,很不願意去改變。

比如說,尹志平佔小龍女便宜一事,當事人楊過和受害人小龍女後來都原諒他了,我們作為圍觀群眾也沒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時候反而覺得,尹志平那麼做了,小龍女有這麼一個小缺陷,反倒讓她與楊過之間的愛情變得更真實些。

把尹志平換成甄志丙,並沒有讓我們對尹志平的印象變得更好或是更壞。唯一的作用就是,讓我們非常非常厭惡“甄志丙”這樣一個多餘的人。

另外,聽說金庸的改寫,還有許多細節挑戰到讀者的感情。比較有名的橋段,就是讓黃藥師愛上了梅超風,這個劇情實在有點狗血。試想一下:手持長笛、神彩奕奕的東邪黃藥師和長髮零亂、一身黑衣的梅超風在談戀愛......是不是無法想像?

上午刷朋友圈,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這篇文章是針對《六神磊磊讀唐詩》這本書的。

文章的總體意思是說:六神寫書說唐詩,讀者很歡迎,學者很反感。

某個著名唐詩研究專家甚至說,六神為了普及唐詩而採取戲諧、調侃方式,討好讀者,“做法本身很無聊。”

兩個陣營:一邊是讀者,一邊是學者。審美高下,好像不辨自明、不言而喻。

我第一時間讀過這本書,沒看出哪怕有一點點是在故意討好讀者的地方。不知道那個專家那麼說的根據在哪裡。

恰恰相反,六神以他的方式,從他的角度,為我們改寫並構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唐詩的世界,這又有什麼不好?至少,要比一般的所謂學術文章要精彩得多!

武俠小說不是歷史,讓尹志平佔點便宜又何妨;讀唐詩也不是學術性研究,把杜甫說成“小號”、“到處求關注”又能怎麼樣!

從一個讀者角度來說,“戲諧、調侃”是我們更願意接受的方式,並不是所謂的“討好”!

同樣的,我們好像也不需要一個背鍋俠來為尹志平“洗白”!

說到底,看什麼、怎麼看還是你、我讀者說了算!

甄志丙,一個天生的背鍋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