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他是奉永樂皇帝的指令出使西洋,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一次在宣德八年(1433年),一共經歷29年,可謂是把一生獻給大明,把一生獻給大海。

鄭和下西洋是明初的外交政策,明朝外交規模也想和元朝一樣,但元朝用鐵騎征服四方,而明朝外交政策執行的是和平外交,《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明朝想通過“天朝恩威”讓四海各國聽命於它,所以鄭和在永樂皇帝的命令下開始出使西洋。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鄭和下西洋得益於明代造船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宋元時期就有福船、沙船、廣船等船類,那麼鄭和所乘的寶船究竟是多大,明代的造船業有多發達?

《明史·鄭和傳》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 丈”,修也就是長的意思,廣是寬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修建的大船長有四十四丈,寬有十八丈,一仗大概有3.33米,可見當時鄭和的寶船有一百五十多米長,五十多米寬。考慮到度量的不同,如果用明尺為 0.317 米來計,或者其他計量單位來計算,鄭和寶船尺寸依然巨大。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1922年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服役,是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而它的大小是艦長179.5米,艦寬18米,比起鄭和寶船鳳翔號身材有點修長,由此可見鄭和寶船的大小不比第一代航母小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鳳翔號航空母艦

鄭和寶船尺寸過於巨大,自然有人質疑明史記載的真實性,如果能從多個方面來證明明史記載是真實的最好不過。

有人認為明史記載寶船的尺寸是孤證,所以作假的可能性很大,不足以為信,如果在其他的書籍上找到記載寶船的尺寸是最有力的回擊。

歷史上記載鄭和下西洋珍貴資料被劉大夏付之一炬,但劉大夏是否真的毀掉資料也是一個未知之數,歷史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只在《殊域周咨錄》有寥寥無關緊要的數語。“舊案雖存,亦當毀之”這句話說明不了是劉大夏毀掉資料。

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記載鄭和寶船的尺寸流傳下來的史籍過於簡單,《明史》等所記載寶船尺度均源於《瀛涯勝覽》一 書,所以說明史說不了什麼,現在需要找到比《瀛涯勝覽》出書時間更早的書籍。

根據古籍我們可以列出記載寶船的書籍,有《瀛涯勝覽》、《三寶徵夷 集》、《鄭和家譜》《客座贅語》、《西洋 通俗演義》、《國榷》、《明史·鄭和傳》,顯然明史並不是孤證,還有許多書籍記載寶船的尺寸是一致的。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羅懋登《西洋記》是中國書籍記載寶船最早的書籍,比《瀛涯勝覽》更早,但羅懋登是一位小說家,他寫的書能不能信也是一個問題,畢竟他是不是虛構出來誰也說不準。

席龍飛教授在“在浪漫與現 實中尋覓——羅懋登〈西洋記〉為 寶船提供佐證”一文中指出鄭和寶船和馬船的比例均是2.466,兩種船的比例一致在數學中是全相等,而羅懋登真的能杜撰出來如此巧合的事情嗎?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有人認為劉大夏“毀掉”資料後,仍然有一些資料流落在外面,那些記載寶船的書籍有一定的可靠性。

還有人質疑寶船的長寬比,鄭和寶船的長寬比只有2.46,和當時船的長寬比相比太小了,在1974年的泉州宋代海船的復原總長和總寬為 30.00米和 10.50米,它的長寬比有2.857。船舶短而寬有利於穩性、 迴轉操縱和減小波浪彎矩負荷,船的長寬比影響到船速,低船速的阻力不僅和長寬比有關,也與許多因素有關,有關學者認為大尺度的寶船長寬比小是可行。

大明王朝外交風雲:鄭和七下西洋所乘寶船真的不比航空母艦小嗎?

廣十八丈

更有學者提出 :“廣十八丈” 是筆誤,把“廣於八丈”寫成“廣十八丈”,這就和清朝“傳位於四皇子,還是傳位十四皇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是這樣的話,寶船的長寬比就合理了,而有人找到鐵證明代鈔本《三寶徵夷集》真真切切寫的是“廣十八丈”。

鄭和寶船尺度無論大小怎樣,但鄭和寶船是空前的,它是大明海軍強大的表現,它代表是當時最先進造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