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关注来自“星星”的孩子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如何开口说话。TA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

他们孤独、无助和恐惧。但是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很小心,面对这个偌大的世界,想表达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始。

早期曾误认为孤独症的发生与父母的抚育方式有关,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

孤独症的孩子普遍存在言语发育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发病率在每万人4~5人。男性比女性高4倍。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关注来自“星星”的孩子


我曾跟一位孤独症患儿的妈妈一同出游过,

患儿对他人的问询和呼唤名字没有反应,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平衡感不好(站没有站相),重复做一些动作,嘴里发出他自己“创立的”语声,

庆幸的是大家现在对此都抱着包容谅解的态度,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患儿妈妈也能够坦然的接受大家的帮助,因为不敢让患儿离开自己的视线,妈妈要守着儿子,同游的人都主动帮母子取食物,取饮料。

其实,自闭症患儿还有其他一些的行为:

音调、节奏感差,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

经常发点脾气,

容易摔倒,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

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打针不引起反应;

痛感不强。

拒绝拥抱和回避目光接触;

自伤和损坏东西;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关注来自“星星”的孩子


其实孤独症儿童眼中感受到的世界和我们眼中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曾有科学研究揭示,孤独症患儿会接收到更多的干扰信息,一些正常人会忽略、过滤掉的被解读为无关的信息,却都能进入孤独症患儿的感知世界(比如说对次声波敏感),所以孤独症患儿往往惧怕到人多和环境复杂的地方,他们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甚至是恐惧。

和自闭症患者在一起确实需要耐心和爱心,但现在对自闭症的诊断上存在很大误诊,有些是把其它问题诊断为自闭症,有些则是自闭症的漏诊,使得家长错过矫正的最佳时机。

孤独症目前只能够针对性的矫正训练,无法从病因上治疗,更不是简单的用心温暖就可以,其中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孤独症患儿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80%),而某个领域的天才,这种几率奇小(1%),所以过分美化后面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大众正确认识和接纳这个群体。

只要了解了,才能够更加接纳,希望更多人看见、客观地认知,和坦然地接纳孤独症群体,帮助他们的家人一起克服困难,让“来自星星的孩子”在地球上感受到平安和友好!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关注来自“星星”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