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我們常說,辛亥革命並不算一場徹底的革命,它雖然推翻了腐朽滿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民政府,但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長達25年的民國軍閥大亂鬥就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最直接體現。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袁世凱與其麾下北洋軍閥將領

民國時期的軍閥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北洋舊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兩個時期,本文將為大家梳理北洋舊軍閥時期各軍閥之間的恩怨是非和國民革命的曲折歷史。

第一階段:南北對立(1912年-1918年)

主要勢力: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

關鍵詞: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國戰爭、府院之爭、護法戰爭

清帝遜位後,為了保護辛亥革命的成果,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急忙出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孫中山等革命黨,試圖通過修憲法限制袁世凱臨時大總統的權力。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1913年,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多數黨席位,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以多數黨黨首的身份預備出任中國民國內閣總理。

  • 二次革命

為了避免大權旁落,袁世凱暗中策劃於3月20在上海刺殺宋教仁,隨後向英法德日俄五國發動善後大借款,擴充軍隊。6月,袁世凱免除了有國民黨員身份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職務,派遣北洋軍第六軍進入江西。袁世凱武力消滅國民黨的意圖昭然若揭,孫中山急忙從日本回國,發表第一次《討袁宣言》,主張武力討袁。

7月,李烈鈞從上海回到江西,宣佈江西獨立,通電討袁,二次革命爆發。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闓、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廣東陳炯明也緊跟其後,宣佈獨立。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二次革命形勢圖

然而,看似聲勢浩大的二次革命實際上是雷聲大雨點小。一方面,宣佈獨立的各省大多是名義上的獨立,只看戲不唱戲,而真正支持革命的僅有江蘇、上海、廣東三地;另一方面,主張反袁的革命黨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只能依靠支持革命的地方勢力,武裝力量十分有限。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二次革命主要由孫中山等革命黨發起,因武裝力量薄弱,很快被袁世凱鎮壓

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被馮國璋和張勳擊敗;7月28日,上海討袁軍被租界當局解散;9月1日,張勳率領的北洋武衛軍攻入南京,各地紛紛宣佈取消獨立,二次革命僅僅持續了2個月就宣告失敗。

  • 護國戰爭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迫使國會選舉他成為正式大總統,又通過操作議會,廢除《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制,實現大權獨攬。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北京稱帝,推翻共和,復辟帝制。12月25日,雲南總督唐繼堯聯合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出兵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袁世凱稱帝鬧劇

1916年初,雲南護國軍兵分三路,分別攻入四川、湖南、廣西等地,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廣西都督陸榮廷相繼宣佈獨立。軍事上的失敗加上地方上聲勢浩大的反袁浪潮,袁世凱被迫於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但仍把住大總統的位置不放。

5月8日,為徹底推翻袁世凱的獨裁統治,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護國軍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與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對立。不久後,陝西、四川、湖南、浙江四省宣佈獨立,加入反袁護國的行列。同時,孫中山也從日本返回上海,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但未能參與到唐繼堯、蔡鍔等人領導的護國運動中。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護國戰爭形勢圖

6月6日,袁世凱憂憤而死,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並宣佈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軍務院撤銷,護國運動結束。而隨著袁世凱死去,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徐世昌等北洋軍閥頭子開始分裂,一場軍閥大亂鬥即將登場。

  • 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但北洋政府的權力實際掌控在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集團手中,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爆發府院之爭。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

1917年7月,黎元洪邀請以張勳為首的督軍團入京調解紛爭,結果張勳在入京後,不僅沒有參與調解,反而解散了國會,擁立滿清末帝溥儀復位。

“張勳復辟”很快被段祺瑞鎮壓,黎元洪也因邀張勳入京而引咎辭職,馮國璋接替黎元洪出任大總統。由於國會在之前的復辟鬧劇中被張勳解散,段祺瑞在北京成立新政府,並拒絕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意圖按照自己的想法“再造共和”,實現個人獨裁統治。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張勳的辮子軍

  • 護法戰爭

7月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發動護法運動,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的口號,號召國會議員南下,一同對抗北洋反動政府。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任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

然而唐繼堯、陸榮廷等人並不願意屈居在孫中山的名下,紛紛拒絕出任軍政府職位,唐紹儀、李烈鈞等保守派希望與唐、陸等實力派合作,也不願就職。孫中山之軍政府大元帥變成“光桿司令”,根本指揮不動西南各派軍閥。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唐繼堯、陸榮廷、李烈鈞

廣州軍政府貌合神離,北洋政府同樣內鬥不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兩大派,開始了明爭暗鬥。在對待廣州軍政府的態度上,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張皖系勢力。

10月3日,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正式開戰。由於南北雙方的內部不和,戰爭剛開始沒多久,各種“怪事”不斷上演。

首先是直系將領王汝賢、範國璋擅自停戰議和,撤出湖南前線,導致護法軍輕鬆攻取長沙;長沙失陷後,隸屬直系的湖北、江西、江蘇三省都督聯名通電,主張和平解決南北問題。直系在前線“倒戈”,使段祺瑞鎮壓護法運動的計劃破產,被迫辭去總理職務。11月24日,馮國璋在正式頒佈停戰令。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護法戰爭形勢圖

孫中山堅決反對調和,主張將護法進行到底。然而唐繼堯和陸榮廷在取得四川和湖南後,無視了孫中山的聲明,於11月28日以湘粵桂聯軍總司令的名義下令前線各軍停戰。

馮國璋和西南軍閥議和之後,段祺瑞聯合曹錕、張作霖、閻錫山等十三省督軍“逼宮”馮國璋,強烈要求武力討伐南方護法各省。馮國璋被迫放棄議和,恢復段祺瑞總理職位,派遣直系將領曹錕和北洋新秀吳佩孚南下伐湘。1918年4月底,曹錕、吳佩孚等收復了長沙並佔領了整個湖南,然而段祺瑞卻將湖南督軍兼省長的位置給了皖系自己人,進一步加劇了直皖之間的矛盾。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直系三大將曹錕、吳佩孚、張敬堯

苦戰數月卻沒有拿到一點好處的曹錕、吳佩孚等人直接與桂系陸榮廷簽訂停戰協議,公開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的政策,直皖兩派徹底走向分裂

於此同時,西南軍閥與孫中山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唐繼堯公開支持改組軍政府,主張遙尊黎元洪或馮國璋為總統,推岑春煊為總理,至於大元帥孫中山“則宜遊歷各國,辦理外交”

5月,西南軍閥操縱非常議會通過修改軍政府組織的法案,廢除大元帥一職,改組為以唐繼堯、陸榮廷等七人組成的政務總裁,實行合議制,各憑實力說話。被排擠的孫中山黯然離開廣州,護法運動宣告失敗,南北各系軍閥浮出水面。

第二階段:軍閥大亂鬥(1918-1926)

主要勢力:直系、皖系、奉系

關鍵詞:直皖戰爭、直奉戰爭、浙奉戰爭、國奉戰爭

  • 直皖戰爭

1919年馮國璋病逝後,曹錕繼任直係軍閥頭領,與段祺瑞的皖系公開決裂,直皖大戰一觸即發。

為扳倒段祺瑞,直系與奉系達成同盟,吳佩孚也從湖南北上,張作霖從東北入關,一時間北京附近雲集直皖兩系十數萬大軍。1920年7月17日,段祺瑞先發制人,率先向駐守在涿縣一帶的直軍大營發起進攻,直皖戰爭爆發。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1917年直皖戰爭前軍閥割據形勢

本以為是一場酣鬥,結果直系新貴吳佩孚表現出了罕見的軍事才能,在短短的五天內就擊敗了皖系東西兩路大軍,張作霖的奉軍剛剛入關還沒參加戰鬥,直皖大戰就結束了。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直皖戰爭後軍閥割據形勢

7月19日,段祺瑞通電辭職,直皖戰爭結束

,在戰爭中取得驚人表現吳佩孚獲得“常勝將軍”的美譽,成為與曹錕並重的直系頭領。

  • 直奉戰爭

段祺瑞下野後,直奉兩系聯合控制北京政權,但奉系在直皖戰爭中未出一力,卻又在戰後肆意搶奪皖系遺產,導致直系大為不滿,新一輪的軍閥鬥爭就此展開。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直皖戰爭後,張作霖在北京順承郡王府前合影

1922年4月29日,張作霖率12萬奉軍與吳佩孚的7萬直軍在山海關一帶開戰,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吳佩孚找準實力較弱的奉軍西線,以優勢兵力迂迴作戰,迅速擊潰奉軍防線,隨後集中兵力與奉軍主力作戰,一舉擊潰奉軍,張作霖被迫撤出山海關。吳佩孚以弱勢兵力僅用七天就擊敗了來勢兇猛的奉軍,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張作霖敗退東北後,為徹底擊敗直系,聯合皖系殘餘力量浙江督軍盧永祥以及重返廣州的孫中山,結成反直同盟,南北夾擊。

1924年9月3日,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盧永祥率先在江浙挑起戰爭,張作霖於次日調軍入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這此直奉大戰,雙方共計投入了40萬大軍,海陸空齊上場,規模遠超以往。然而,吳佩孚始終是張作霖繞不過去的坎,佔盡優勢的奉軍竟拿吳佩孚無可奈何。10月,隨著

直系福建督軍孫傳芳北上入浙,盧永祥在南北夾擊下全面潰敗,潛逃日本。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直奉戰爭中的東北軍坦克

在南方取得大勝的直系掌握了主動權,但是直系內部卻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內鬥。

直軍第三軍司令馮玉祥一向與吳佩孚不和,在直奉大戰前,就已經和張作霖達成秘密約定。10月22日,

馮玉祥趁直奉雙方大戰山海關時臨陣倒戈,連夜回師北京,囚禁了直系頭領曹錕,並宣佈解除吳佩孚一切職務。

吳佩孚得知馮玉祥倒戈後,急忙率軍回援北京,奉軍趁機猛攻山海關,前線直軍全面潰敗。山海關大敗後,各地軍閥紛紛落井下石,阻止江浙的孫傳芳、齊燮元等直系軍隊北上。吳佩孚獨戰至11月,苦於無援,被迫從天津乘船南下,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先叛吳佩孚後叛張作霖的馮玉祥

  • 浙奉戰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馮玉祥為互相牽制,共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隨後迅速瓜分了直皖兩系的大部分地盤。

1925年8月,奉系將勢力範圍擴張至長江流域,將江蘇、安徽等地收為己有。割據浙閩的孫傳芳知道自己與奉系之間必有一戰,於是秘密聯絡蘇、皖、贛各省的直系將領聯合反擊。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直奉戰爭結束後軍閥割據形勢

10月15日,孫傳芳自領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兵分五路進攻上海,浙奉戰爭爆發。奉軍自入關以來,四處搶地盤,兵力分散又人生地疏,很快被孫傳芳擊敗,退回到山東一帶。直係軍閥重掌長江流域,孫傳芳崛起為北洋軍閥中的新銳巨頭。

  • 國奉戰爭

一敗再敗的奉系內部也開始出現分裂。奉系在入關後大肆擴張勢力,許多有實力的將領都成為一方諸侯,可東北軍五虎之一的郭松齡卻一無所獲。馮玉祥立即聯絡郭松齡,約定共同倒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率7萬部將舉兵反叛,猛攻奉系東北老巢,秦皇島、山海關、錦州等要地迅速被郭松齡佔領。為應對郭松齡的反叛,張作霖被迫從日本借兵,但這也為之後張作霖死於日本人之手埋下了伏筆。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影視劇中的郭松齡

在張作霖忙於平叛之時,馮玉祥趁機奪取了奉系在關內的地盤,幾乎將整個華北據為己有。為了報背刺之仇,張作霖聯絡也曾遭到馮玉祥背叛的吳佩孚,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對抗馮玉祥

1926年1月11日,重整旗鼓的張作霖再次揮師入關,吳佩孚也在武漢聯絡舊將揮師北上,此外張、吳二人還拉攏了一向以固守山西為原則的閻錫山,組成50萬聯軍共同討伐馮玉祥。5月,直奉聯軍同馮玉祥的20萬國民軍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南口爆發規模空前的大戰,馮玉祥戰敗逃向西北,張作霖與吳佩孚共同執掌北京政權。

經過數次大戰,北洋軍閥最終形成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三大巨頭各據一方的局面。而在北洋軍閥大亂斗的同時,西南軍閥也經過一輪洗牌。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1925年軍閥割據形勢

滇系軍閥在六鎮亂戰後,龍雲取代唐繼堯成為滇系軍閥新一任頭領;桂系在兩次粵桂戰爭後退出廣東並走向分裂,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崛起,並加入到北伐序列;黔系軍閥內部的經過數輪派系鬥爭,桐梓派周西成取代袁祖銘成為黔系首領;四川和湖南作為西南軍閥和北洋軍閥鬥爭的前線,則長期處於混戰狀態。

第三階段:北伐戰爭(1926-1928)

主要勢力;國民革命軍、直系、奉系、晉系、西北軍

關鍵詞:北伐戰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二次北伐、東北易幟

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後,陳炯明叛變革命,將孫中山驅逐出廣東,自領粵軍總司令。1925年,經過改造的國民黨在蘇聯的幫助下重回廣州,建立黃埔軍校,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隨後擊敗陳炯明並吸納李宗仁等新桂系軍閥,成功建立起以廣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北伐戰爭開始。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北伐戰爭初期,國民政府以“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為策略,首先消滅盤踞在湘鄂的吳佩孚勢力,而此時吳佩孚的主力還在華北和馮玉祥大戰,以至於北伐軍在兩個月之內連克湖南、湖北。

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在長江流域的勢力後,北伐軍與孫傳芳在江西、福建等地開戰,相繼攻克南昌、福州等地,並於1927年3月23日攻克孫傳芳老巢南京,孫傳芳敗逃。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1927年北伐形勢

就在三大軍閥頭子只剩張作霖一人,國民革命勝利在即的時候,蔣介石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逮捕屠殺中國共產黨人。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

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寧漢合流後,蔣介石鎮壓了唐生智、張發奎等人領導的革命起義,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於1928年1月開始二次北伐,很快擊敗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的殘餘勢力,隨後與實力最強的張作霖在山東、河北一帶展開決戰。

面對北伐軍的節節勝利,張作霖撤出北京,決定退回東北,不料在瀋陽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作霖之子張學良繼任奉系頭領,並於12月29日在東北通電易幟,宣佈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戰爭結束,北洋舊軍閥之間的大亂鬥也就此落下帷幕。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張作霖的專列在皇姑屯被日軍炸燬

儘管北伐戰爭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由於蔣介石、汪精衛等人的反革命行徑,北伐戰爭並沒有完成國民革命的使命,反而使中國進入又一個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

地圖上的歷史丨一篇文章搞懂民國時期的軍閥大亂鬥

北伐結束後,再次陷入軍閥割據

與此同時,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國的腳步,一場席捲中國的浩劫即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