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东线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完全被打破了,德军没有突破苏军的防线以取得战役自由,也就失去了歼灭大量苏军的可能,也没能达成消除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役目的,该突出部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纵深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反德军为了这次失败的进攻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损失,这些装甲部队在1942年的作战中遭到了重创,在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在次年的泥泞期(这一期间内双方都无法展开大规模的作战)中得以重建,却在“堡垒行动”中损失惨重,这不仅使德军丧失了进攻能力,对接下来的防御作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东线战场上装甲兵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除非是构筑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防线,一般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是不可能抵挡住集中使用的装甲兵突击的,尤其是在南翼战场,苏德两军的战线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中,激烈的作战几乎没有过停顿,谁也没有时间来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因此在南翼战场,步兵和炮兵单位只能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而无法真正击退对方的进攻,必须依靠装甲兵的及时支援,向对方发起反突击歼灭或者重创其装甲兵才能达成目标。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并配属了强大的步兵和炮兵单位,但是仍旧无法彻底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破,最终还是依靠源源不断的坦克部队反突击才最终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并不比苏军好到哪里去,但是承受的装甲压力远比苏军要大,这意味着德军步兵要比苏军更加依赖装甲兵的支援。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装甲兵损失要大于德军,按理来说德军装甲兵实力在下降的同时苏军的装甲兵战斗力也在下降,甚至更严重,这样来看东线的平衡并未打破。事实并非如此,这就体现在苏联强大的坦克生产能力了,1943年苏军每月的坦克产量超过2000辆,而同时期德军的每月坦克产量只有400辆左右,其结果就是苏军可以迅速恢复遭到重创的坦克部队,而德军却无法做到。由于苏军是在德军转入防御的同一时间就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饱受重压的德军装甲兵不得不立刻卷入一场激烈的防御作战,根本没有休整的机会,德军新生产的坦克只能弥补此后防御中的损失,重建这些装甲师只能等到下一个泥泞期的到来。没有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担负战役预备队,德军的步兵师就更不可能守住当前的防线了,这些步兵师所防守的战线宽度本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开始连败一直被打回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以后,东线的形势对于德军来说确实非常不利,但也绝不是毫无希望,只要适时的缩短防线以加强防御的强度,并通过战略性的撤退来争取时间以恢复实力,尤其是重建关键的装甲兵单位,德军还是有机会的,毕竟东线德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野战师,而且德军仍旧占据着大片苏联国土,拥有很大的战略缓冲区域。有远见的德军将领都开始思考东线战场的长远打算,德军已经失去了战略打击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德军没有能力再恢复到以前那样强大的实力,和苏军进行正面野战所付出的代价又是德军难以承受的,必须彻底更改东线的作战模式,德军要以机动防御来迟滞苏军的进攻,同时保存步兵单位的实力,在一条较窄的正面上构筑纵深的现代化防线,从而使德军步兵师具备正面抵抗苏军装甲突击的能力,将德军装甲兵从频繁的战术支援中解放出来,进行系统的、充分的重组,对苏军发起战役、战略级的打击,也可以投入到其他战场,真正成为一支可以在各大战场来回机动的战略预备队。

可惜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做出任何根本性的改变,仍旧以不足的兵力据守着远超出其能力的防线,装甲兵不得不频繁的实施战术反击,德军在战略上显得毫无应变能力,他们在进行一场代价高昂却极不擅长的正面防御作战,放弃了此前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赢得辉煌胜利的机动作战能力,德军在战略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路线,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希特勒显然并没有这一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