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人輩出的河東五大名門望族,你都瞭解嗎?


孕育歷史 名人輩出的河東五大名門望族

■貟創生

  運城古稱河東,地處黃河中游,位於山西省南部,中條山橫穿其中。在中華民族歷史形成及發展的長河中,這裡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瑰寶,開創了偉大的華夏文明,湧現了一大批影響和推動華夏文明的棟樑之材。特別是以聞喜縣裴柏村為主軸的河東聞喜裴氏望族,世居河東汾陰(今萬榮)的薛氏家族,祖居河東解(今永濟虞鄉一帶)的柳氏家族,世居河東龍門(今河津)通化(今屬萬榮)的王氏家族,世居夏縣涑水鄉高侯裡(今小晁村)的司馬家族等。

  

  河東聞喜裴氏望族


  這一家族起始於東晉,興盛於隋唐,衰落於宋初,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是非常獨特的名門望族。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節25人,皇后、太子妃、王妃8人,駙馬20人。另外還有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外交家等等,可謂代有豪傑、茂鬱如林。在59人的宰相中,屬於漢、三國有裴羲、裴茂、裴潛、裴綰4人;兩晉有裴秀、裴楷、裴頠、裴邈、裴憲、裴道護、裴昶7人,南北朝有裴延俊、裴粲、裴祖祉、裴炯、裴良、裴邃、裴衍、裴詢、裴敬猷、裴澤10人;唐代先後有裴矩、裴寂、裴炎、裴胄、裴行本、裴談、裴居道、裴泰、裴世舉、裴孝源、裴耀卿、裴喬卿、裴遵慶、裴元質、裴光庭、裴冕、裴藏燁、裴堪、裴均、裴垍、裴度、裴休、裴澈、裴公尹、裴陟、裴樞、裴坦、裴贄、裴萬頃、裴識、裴行儉、裴京椽、裴璩33人;五代有裴迪、裴皞2人;宋代有裴濟、裴宜、裴定3人。而最有影響的是唐代憲宗時的名相裴度。唐憲宗於元和元年(806)執政,時值藩鎮割據,宦官擅權,王室苟且度日,國家統一有名無實。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為帥舉兵叛唐。至元和十二年(817),唐憲宗王朝為討伐淮西之役歷4年不克。危難時刻,裴度自請督師,憲宗令其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兼淮西宣慰處置使。裴度親臨淮西督戰,並於同年十月十一日生擒吳元濟,一舉平息了叛亂,結束了唐憲宗王朝十年割據的局面,出現了自唐肅宗以來前所未有的統一,史稱這一時期為“唐室中興”時代。


  除裴度外,裴氏的那些政治家們,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為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辦了很多好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也給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軍事等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如三國時曹魏政權中的重要朝臣裴潛,官至相國,兼任尚書令。魏明帝時,裴潛結合當時朝政官場不正之風的現實,提出了考核各級官吏的標準,對明帝整肅吏治,起到了一定作用。他歷任三朝,始終清廉自守,曾各地為官,多次調任,但從未帶過家室,妻子一直以編織藜蓖為生,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官位顯赫,權高位重,而從不為其親屬謀取私利,同胞兄弟都還是居家事農,有“群弟之田廬”之譽。他年老因病至臨終時對家屬“遺令儉葬”,受到朝野的稱讚。裴俠,裴潛九世孫,西魏大統十二年(546)任河北郡守,任上“躬履儉素,愛民如子,所食惟菽麥鹽菜”,離任時“一無所取”,離任後“吏民莫不懷之”,清廉勤政愛民的風範,朝野上下心服口服,稱其為“獨立使君”。裴俠官至北周孝閔帝執政期間戶部大夫和工部大夫,任內,他忠於職守,嚴懲貪汙腐敗,樹立了“清廉嚴政”的名聲。他恪守“清廉是為官之本錢,節儉是立身之要基”的原則,並踐行一生,故流芳於史冊。裴寬,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曾任至戶部侍郎,後離京長期主執地方政務,每轉遷一地,都要使當地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他在河南尹任內,“不屈附權貴”,秉公執法,體恤百姓,為政數年使“河南大治”。他在范陽節度使任內,為官清廉,主持公道,嚴明法紀,和睦各族,給邊陲地方百姓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他接任太原尹時,唐玄宗贈紫金魚袋,親自為其餞行,並賦詩褒獎“德比岱雲布,心如晉水清”。後又調京授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因潔身自愛,曾被奸相李林甫加害,一貶再貶,但他仍以國家利益為重,堅持了各種方式的鬥爭,終以清明治理留芳於世。


  另外,河東聞喜裴氏望族中,西晉地理學家裴秀撰《禹貢地域圖序》,提出了編繪地圖的科學方法,並據此指導其他圖的繪製工作,這就是著名的“製圖六體”,直至明末,一千餘年來,一直為製圖學體系所遵循,在世界地圖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東晉裴啟所著的《語林》,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說,對後世的文學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裴頠著有《崇有論》,尊崇儒學,反對玄學,提出了“無不能生有,有是自生,是本體”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肯定了萬物存在的客觀性,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南北朝時出現了著名的史學家三裴,即裴松之、裴駰(松之子)、裴子野(裴駰孫)。裴松之以撰著《三國志注》而享譽中國史壇;裴駰撰成《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史記》注本,至今為中外史學者所珍重;裴子野著《宋略》,其敘事評論為當時史學界所稱頌。隋代文林郎、鴻臚卿裴世清受隋煬帝派遺率團成功地訪問了倭國(今日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率團訪日的政府使團,裴世清亦成為為中日邦交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外交家。


  河東聞喜裴氏氏族,是我國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尤以人才輩出的歷史獨領風騷。其中的實踐借鑑,涵蓋了相當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這種因素的綜合和系統化,便形成了運城之域十分有特色的裴氏文化。


 

  河東汾陰薛氏家族


  河東汾陰(今萬榮)的薛氏家族,清代楊令琢在《榮河志序》中載:“薛氏一姓,自晉、北魏、周、齊,歷隋、唐、宋、金,輝映史冊者四十餘人,可謂善地也。”這就說明了薛氏家族亦為中國兩千餘年間封建社會中久盛不衰的河東名門望族,尤以隋唐為最盛。最著名者如唐初名將薛仁貴,唐太宗李世民時為右將軍中郎將。顯慶二年(657),薛仁貴在黑山戰役中,大破契丹軍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和其他首領,因功被封為河東縣男。唐憲宗龍朔二年(662),薛仁貴領兵赴天山征討九姓突厥,當時九姓突厥聚眾十幾萬,並派出十幾名驍健前來迎戰,薛連發三箭射死突厥3人,致突厥軍大驚失色,全線潰退。薛仁貴由此威名大振,軍中很快傳出“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歌謠。九姓突厥“自此衰弱,不復邊為患”。乾封六年(666),薛仁貴又率士東征高麗,並大獲全勝,被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著名的唐代書畫家薛稷,中宗神龍元年(705)為昭文館學士,尤擅長畫龍鶴,人皆稱為絕筆,在中國畫壇史上有極高的地位。薛氏家族到後來雖逐漸衰落,但到明代時,又出現大思想家薛瑄,官至明王朝大理寺右寺丞和南京大理寺卿。為官期間他主持正義,清廉從政,秉公執法,不惜得罪權貴,被當時朝野上下譽為光明俊偉的薛夫子。天順元年(1457),他致仕返鄉,潛心研究理學,創辦理學“河東派”,著有《讀書錄》《讀書錄續》《理學粹言》《從政名言》《策問》等,宣傳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河東解柳氏家族


  祖居河東解(今永濟虞鄉一帶)的柳氏家族,亦為河東的名門望族,發跡於南北朝,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唐末至五代,見著史冊的柳氏名人達70餘者。堪稱河東柳氏氏祖的柳下蹠,春秋末年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曾率“從卒九千,橫縱天下,侵暴諸侯”,給沒落的奴隸主以沉重打擊,大大推動了社會歷史的前進。南北朝時柳氏家族出現的文武官員及學者達30餘人,最著名者如柳元景,宋文帝北伐時任建威將軍,率軍所向披靡,威震關、陝。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升任尚書令,行宰相之職,屢建奇功;隋代柳氏家族載入史冊的有十餘人,如柳機、柳莊、柳彧、柳裘、柳儉等。最著名者如柳機,隋文帝時曾任納言,相當於宰相之職。特別是柳儉,隋文帝時任蓬州刺史,隋煬帝時為朝散大夫,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廉吏。唐代是柳氏家族的鼎盛時期,見著史冊的幾十人,如柳奭、柳衝、柳芳、柳渾、柳仲郢、柳宗元等。柳奭唐高宗時曾任中書令(宰相),但最為著名的是柳宗元,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於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獨特的貢獻。特別是他的散文,如《捕蛇者說》《黔之驢》《段太尉逸事狀》《椊人傳》《種樹郭橐駝傳》等,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開闢了我國古代散文的新途徑。他在哲學思想領域亦著述頗豐,如《非國語》《貞符》《四維論》《時令論》《天爵論》《天對》《天說》等,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把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所著寫的《封建論》《六逆論》《晉問》等,不僅屬於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著作,更是參與社會政治,治理國家方略的重要論著。


  河東龍門王氏家族 


  河東龍門王氏家族,世居龍門通化鎮(今屬萬榮),見於史冊的有王度、王通、王凝、王績、王福畤、王勃等。最著名的人物是王通、王績、王勃,號稱“河東三王”。王通,字仲淹,號文中子,為隋末的大儒,即大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唐初的立國功臣房玄齡、魏徵、薛收皆為王通之生徒。所著《中說》,皆擬《論語》,又著有《樂論》及《禮論》25篇,《續詩》360篇,《元經》31篇,《易贊》70篇等,合稱王氏六經。王績,號東皋子,為王通胞弟,隋末唐初開創山水田園詩的著名詩人,但詩集多已失散,後人輯有《東皋子集》。王勃,字子安,王通之孫,唐初著名詩人,才華橫溢,在詩文上出類拔萃。唐上元二年(675),王勃赴南方看望父親,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時,應邀為重修的滕王閣寫了序文(即《滕王閣序》),其意境和情景氣勢,文言之美,成為千古絕唱。“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滕王閣也由此獨享江南第一樓之譽。特別是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更使後人叫絕。王勃英年早逝,亡故時僅27歲,但他在詩文上的卓越成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著有《續書》《周易發揮》《唐家千歲歷》《百里昌言》《黃帝八一難經注》等,後人集有《王子安集》。毛澤東主席曾給王勃以極高評價,他說:“王勃,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社會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


  見散於世居河東的其他王氏也是名人輩出。如王維,祖籍太原,後遷於蒲(今永濟市),唐代著名“田園派”大詩人,“文人派”大畫家。他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後人奉為“詩佛”。他的畫首創潑墨山水,以蕭疏清淡為特色,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王之渙,祖籍太原,後移居絳州(今新絳縣),唐代著名詩人。《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千古絕唱。宋代的王拙及其子王居正,皆為今永濟人,都是著名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亦佔有相當地位。金代的王庭筠,今永濟人,官至翰林修撰,但一生最輝煌的成就是書畫藝術創作,並發展了文人畫派,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明代王崇古,今永濟人,官至兵部尚書,為官40餘年,多供職于軍部,曾抗擊倭寇於東南諸省,防禦馳騁於北方各省,為明室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河東夏縣司馬家族


  世居夏縣涑水鄉高侯裡(今小晁村)的司馬家族,亦為河東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但史載僅興盛於宋代,其最傑出的人物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司馬光,哲宗元祐元年(1086)曾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但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和他的助手劉攽、範祖禹、劉恕等,辛勤耕耘,歷時十九年,編著了卷帙浩繁、300餘萬字的歷史鉅著《資治通鑑》。該書系統記述了上自春秋時三家分晉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末期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16代,囊括了1362年的歷史事實。全書正文294卷,加目錄和考異各30卷,共354卷。這一鴻篇鉅製,可謂通貫古今,且首創了編年體通史的體例,為後世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資政寶鑑。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北宋初年曾為秘書省校書郎;父親司馬池,宋仁宗王朝時官至天章閣待制,後又歷杭州、虢州、晉州知州,為官期間清正廉明,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減輕人民負擔和穩定社會秩序為己任,時聲望極高,“以清直仁厚聞天下,號稱一時名臣”;司馬光長兄司馬旦,官至大中大夫,為官期間所有行事皆惠政於民;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官至校書郎,累拜右正言,曾是其父撰修《資治通鑑》的得力助手;司馬光的侄孫司馬樸,歷官至兵部侍郎;司馬光之曾孫司馬伋累官至吏部侍郎等等。司馬家族在宋朝為官,皆為正直且有相當政績的皇室官員,號稱一代封建世家。

人物|名人輩出的河東五大名門望族,你都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