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世界瀰漫著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哲學家尼采在《不合時宜的考察》中這樣說道。

而《圍城》,被旅美學者夏志清贊為“中國現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同樣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想要衝破枷鎖的故事: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四年,憑藉岳父的資金支持,整日花天酒地,不學無術,最後只能買一張假文憑回國交差。自從踏上歸國遊輪,他便開始戴上人生給予他的枷鎖,在愛情,婚姻和事業中四處碰壁。

因為文憑造假,他只能仰仗親戚朋友推薦入職,卻屢屢被排擠輕視;他先後陷入了和四個女人的情感糾葛,每一次都讓他心力交瘁。

當他終於結婚成家,彷彿曙光降臨,卻又發現一切都是妻子的偽裝,無奈只得分道揚鑣。殘酷的現實終究又一次扼住了他的咽喉,他只能沉睡,彷彿只有沉睡才能忘卻枷鎖,如同“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對於這樣一個充滿戲劇諷刺的寓言式故事,依然有許多研究者,或是將其視為主人公方鴻漸的“愛情受挫史”來看待,或是將其視為近代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具象化代表來分析,其實都忽略了作者的本意。

正如錢鍾書在《圍城 》 序言裡所說, “在這本書裡 ,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 、 某一類人物 。寫這類人 , 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 , 只是人類 , 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

可見,《圍城 》 不是某一個人或是某一類人的傳記,而是為了揭示現代文明的危機和全人類的困境,是一部探討人生和人類生存意義的現代哲學寓言 。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雜糅人生經驗為寫作內容

楊絳對於人生經驗和寫作的關係,曾有過這樣一個論斷:”創造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要從創造的故事裡返求作者的經驗是顛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經過創造,就好比發過酵而釀成了酒;從酒裡辨認釀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她的意思是讓研究者不必向索隱派一樣,牽強附會方鴻漸和錢鍾書的關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錢鍾書的人生經驗和《圍城》的寫作沒有關聯。

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錢鍾書並非整日伏案的書蠹,而是有著非常豐富的人生體驗。

一九三五年,錢鍾書考取英庚款到英國牛津留學,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學位,隨後入法國巴黎大學進修,這可以對應方鴻漸“留學四年,換了三個大學。”。至於書中頗為精彩的方鴻漸一行從上海逃亡到三閭大學的情節,實際上是取材於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的真實奔波經歷。

最能體現錢鍾書的人生經驗影響《圍城》創作,使得本書具有一定的自傳色彩的是作者對三閭大學派系鬥爭,勾心鬥角的描寫。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錢鍾書曾先後在清華大學和藍田師範學院任教,其中在藍田師範學院更是擔任了兩年之久的外文系主任。國立大學的官僚作派,烏煙瘴氣的氛圍,這些都一覽無餘地被錢鍾書呈現在了三閭大學之中。

學貫中西只能在字裡行間體現知識淵博 ,而不能體現於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精準描刻。同毛姆的《人生的枷鎖》一樣,錢鍾書的《圍城》也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都以自身奔波流浪的經歷為題材展開敘述,帶有有明顯的亨利·菲爾丁“流浪漢小說”的色彩。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圍城”意象的解讀

《圍城》裡,錢鍾書描寫的人物多達70餘位,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過諷刺之筆的劃刻。或是貪嗔痴,或是怨憎會,或是愛別離,或是求不得,總之無人不苦,眾人都要在圍與被圍中艱難求生。

主人公方鴻漸的愛情是圍城。在歸國輪船上,他禁受不住“熟肉鋪子”鮑小姐的引誘,為了肉體之慾與其偷歡。可是鮑小姐在見到丈夫以後,便無情地拋棄了他,方鴻漸幻想的愛情只不過是一場“露水姻緣”,他本人充當的只是鮑小姐的洩慾工具,而非親密愛人。

因為不甘被拋棄,挽救自己卑微的尊嚴,方鴻漸便回應了對自己愛慕不已的蘇文紈。但其實他並不喜歡蘇文紈,他喜歡的是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唐曉芙。事情敗露後,蘇文紈向唐曉芙揭露了他文憑造假的醜聞,三人只好不歡而散。愛他的他不愛,他愛的又得不到,方鴻漸終於陷入了對愛情的絕望。

於是,孫柔嘉戴著溫柔善良的面具出現了,方鴻漸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在孫柔嘉的精心設計下,方鴻漸稀裡糊塗走入了婚姻殿堂,卻在婚後被各自的“原形”戳傷,在爭吵中葬送了愛情。

三次感情,處處碰壁,“圍城”象徵著方鴻漸在愛情裡困苦不堪的處境。每當他滿懷希望地進城,發現不如人意又出城,結果又陷入了另一個圍城,循環往復,受盡其苦。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主人公方鴻漸的事業是圍城。拿著“克萊登大學”假文憑榮歸故里的方鴻漸,沒有享受到被當做人才競相爭搶的待遇。相反,他每次都只能寄人籬下,憋屈困悶地討生活。。

歸國後,方鴻漸順理成章入職了老丈人的點金銀行,很有點“啃老”的意味,不過最後因和周太太齟齬,只能灰溜溜地如喪家犬般逃走。

失業無路的他陰差陽錯地收到了三閭大學的聘書,等他千辛萬苦了到了三閭大學,才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無能為力的爭鬥中。

他沒有趙辛楣通達睿智,沒有韓學愈厚顏無恥,更沒有陸爾謙溜鬚拍馬的功力,所以只能淪為各派隨意玩弄的爛皮球,誰都可以踢一腳。

甚至老奸巨猾的校長高松年,出爾反爾將他改聘為副教授,他也屈辱接受,直至最後被排擠算計,被迫請辭。

從點金銀行到三閭大學,再到後來的華美新聞社,方鴻漸都扮演著寄人籬下的打雜角色,永遠都是可有可無的配角。

“圍城”象徵著方鴻漸在事業中無處可依的窘境,隨著空間的轉變,失業無路的境地並未改變,他只能在進城,出城的循環往復中,忍受鬱郁不得志的寡歡。

事業和愛情固然是方鴻漸的“圍城”,可這又何嘗是所有人的“圍城”!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圍城”象徵著人類共有的人生悲劇,人生萬事都是圍城,如同榮格所說“那麼瞭解你自己吧,因為你就是那城堡!”。

縱觀方鴻漸的人生歷程,無論是愛情婚姻,還是求學事業,他都逃不過“進城-出城-進城”這個循環。

雖然錢鍾書對小說中的人物極盡諷刺之話語,但我們必須看到,方鴻漸並非沒有良知的人,他也曾為打破枷鎖努力過,只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用盡渾身氣力,卻換來無聲無息。

我們應該給予這個人物更多的同情,因為在他身上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追求自由希望,實現人生理想,從古至今都是人類共同的夙願。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充滿艱辛的,一旦人生的按鈕開啟了,很多事情便會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劇意味。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只要你追逐愛情,便會有“紅玫瑰”和“白玫瑰”的抉擇,便要忍受愛而不能,求之不得的人世常態;只要你渴求事業,便會有“人生得意須盡歡”和“落魄江南載酒行”的起伏,便要體味繁花勝景,人去樓空的世態炎涼;只要你希冀自由,便會有“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的感嘆,便要學會不喜亦不懼,在黑夜中攥住熒光。

錢鍾書通過描寫方鴻漸的悲劇來揭示人生的悲劇,體現的是對人類永恆精神困境的思考,至於解決困境的方法,他並沒有說。但是,讀完方鴻漸的故事以後,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如同約翰生在《漫步者》裡所說的:“堂吉訶德的失望招得我們又笑他,又憐他。我們可憐他的時候,會想到自己的失望;我們笑他的時候,自己心上明白,他並不比我們更可笑。 ”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錢鍾書的哲學關懷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淵源主要來自於克爾凱郭爾的神秘主義和尼采的唯意志主義等學說,其核心內容是 “存在先於本質 ” “人是自由的 ”, 世界是荒誕的等。

早在《人·獸·鬼》這部短篇小說集中,錢鍾書就已經運用過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圍城》則展現了他將存在主義哲學和人生體驗的完美融合,使得《圍城》以其絕倫的語言藝術流傳於世的同時,也以其深刻的哲學意蘊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佔據了不容忽視的地位。

自由先於存在的生存意識。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首先存在著,然後通過自己的選擇去決定自己的本質。”方鴻漸的一系列行為正體現了這一思想。

無論是在國外買假文憑,還是回國就職點金銀行以及赴任三閭大學,都是方鴻漸在生存的壓力下自己做出的選擇。他與鮑小姐的偷歡,和孫柔嘉的結合以及分裂都是為了滿足自身慾望的選擇。原本性慾和勞動都是人類的本能,可是這些本能卻因方鴻漸的存在而存在,繼而逝去存在的意義,不無諷刺之意。

世界是荒誕的主題。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

《圍城》:用盡一生追尋希望,卻為自己鑄起一道圍牆。

從書名《圍城》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宿命論的基調,方鴻漸一系列境遇,比如被鮑小姐無情拋棄,被迫從周家卷席走人,被迫從三閭大學請辭,都是在客觀環境下他被迫做出的自由選擇。

為了追求人生價值而做出選擇,承受無限的痛苦和絕望,這就是自由選擇帶來的荒誕結果,讓人在尋找生而為人意義的同時,喪失人的價值,淪喪為圍城之中的囚徒。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適才火鋪屋後的那個破門倒是好象徵,好象個進口,背後藏著深宮大廈 , 引得人進去了 , 原來什麼都沒有 , 一無可進的進口, 一無 可去的去處 , 撇下一切希望罷 , 你們這些進來的人。 ”

這就是錢鍾書藉由小說向我們揭示的人類難以逃出“圍城”的生存困境,也是加繆的荒誕悲觀論的映照。

《圍城》展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卻沒有為我們留下掙脫“圍城”困境的秘訣。

但是於我而言,根本沒有什麼秘訣,知道人生有圍城的困境不足以讓我放棄人生,在“進城-出城-進城”的循環中我依然沒有喪失熱情。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