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中这样说道。

而《围城》,被旅美学者夏志清赞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想要冲破枷锁的故事: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主人公方鸿渐,海外留学四年,凭借岳父的资金支持,整日花天酒地,不学无术,最后只能买一张假文凭回国交差。自从踏上归国游轮,他便开始戴上人生给予他的枷锁,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中四处碰壁。

因为文凭造假,他只能仰仗亲戚朋友推荐入职,却屡屡被排挤轻视;他先后陷入了和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每一次都让他心力交瘁。

当他终于结婚成家,仿佛曙光降临,却又发现一切都是妻子的伪装,无奈只得分道扬镳。残酷的现实终究又一次扼住了他的咽喉,他只能沉睡,仿佛只有沉睡才能忘却枷锁,如同“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戏剧讽刺的寓言式故事,依然有许多研究者,或是将其视为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受挫史”来看待,或是将其视为近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具象化代表来分析,其实都忽略了作者的本意。

正如钱钟书在《围城 》 序言里所说, “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 、 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 , 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 , 只是人类 ,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

可见,《围城 》 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某一类人的传记,而是为了揭示现代文明的危机和全人类的困境,是一部探讨人生和人类生存意义的现代哲学寓言 。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杂糅人生经验为写作内容

杨绛对于人生经验和写作的关系,曾有过这样一个论断:”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她的意思是让研究者不必向索隐派一样,牵强附会方鸿渐和钱钟书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钱钟书的人生经验和《围城》的写作没有关联。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钟书并非整日伏案的书蠹,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九三五年,钱钟书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学位,随后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这可以对应方鸿渐“留学四年,换了三个大学。”。至于书中颇为精彩的方鸿渐一行从上海逃亡到三闾大学的情节,实际上是取材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的真实奔波经历。

最能体现钱钟书的人生经验影响《围城》创作,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的是作者对三闾大学派系斗争,勾心斗角的描写。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钱钟书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蓝田师范学院任教,其中在蓝田师范学院更是担任了两年之久的外文系主任。国立大学的官僚作派,乌烟瘴气的氛围,这些都一览无余地被钱钟书呈现在了三闾大学之中。

学贯中西只能在字里行间体现知识渊博 ,而不能体现于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精准描刻。同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一样,钱钟书的《围城》也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都以自身奔波流浪的经历为题材展开叙述,带有有明显的亨利·菲尔丁“流浪汉小说”的色彩。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围城”意象的解读

《围城》里,钱钟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余位,几乎每个人都逃不过讽刺之笔的划刻。或是贪嗔痴,或是怨憎会,或是爱别离,或是求不得,总之无人不苦,众人都要在围与被围中艰难求生。

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是围城。在归国轮船上,他禁受不住“熟肉铺子”鲍小姐的引诱,为了肉体之欲与其偷欢。可是鲍小姐在见到丈夫以后,便无情地抛弃了他,方鸿渐幻想的爱情只不过是一场“露水姻缘”,他本人充当的只是鲍小姐的泄欲工具,而非亲密爱人。

因为不甘被抛弃,挽救自己卑微的尊严,方鸿渐便回应了对自己爱慕不已的苏文纨。但其实他并不喜欢苏文纨,他喜欢的是把自己当作孩子的唐晓芙。事情败露后,苏文纨向唐晓芙揭露了他文凭造假的丑闻,三人只好不欢而散。爱他的他不爱,他爱的又得不到,方鸿渐终于陷入了对爱情的绝望。

于是,孙柔嘉戴着温柔善良的面具出现了,方鸿渐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在孙柔嘉的精心设计下,方鸿渐稀里糊涂走入了婚姻殿堂,却在婚后被各自的“原形”戳伤,在争吵中葬送了爱情。

三次感情,处处碰壁,“围城”象征着方鸿渐在爱情里困苦不堪的处境。每当他满怀希望地进城,发现不如人意又出城,结果又陷入了另一个围城,循环往复,受尽其苦。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主人公方鸿渐的事业是围城。拿着“克莱登大学”假文凭荣归故里的方鸿渐,没有享受到被当做人才竞相争抢的待遇。相反,他每次都只能寄人篱下,憋屈困闷地讨生活。。

归国后,方鸿渐顺理成章入职了老丈人的点金银行,很有点“啃老”的意味,不过最后因和周太太龃龉,只能灰溜溜地如丧家犬般逃走。

失业无路的他阴差阳错地收到了三闾大学的聘书,等他千辛万苦了到了三闾大学,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无能为力的争斗中。

他没有赵辛楣通达睿智,没有韩学愈厚颜无耻,更没有陆尔谦溜须拍马的功力,所以只能沦为各派随意玩弄的烂皮球,谁都可以踢一脚。

甚至老奸巨猾的校长高松年,出尔反尔将他改聘为副教授,他也屈辱接受,直至最后被排挤算计,被迫请辞。

从点金银行到三闾大学,再到后来的华美新闻社,方鸿渐都扮演着寄人篱下的打杂角色,永远都是可有可无的配角。

“围城”象征着方鸿渐在事业中无处可依的窘境,随着空间的转变,失业无路的境地并未改变,他只能在进城,出城的循环往复中,忍受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事业和爱情固然是方鸿渐的“围城”,可这又何尝是所有人的“围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围城”象征着人类共有的人生悲剧,人生万事都是围城,如同荣格所说“那么了解你自己吧,因为你就是那城堡!”。

纵观方鸿渐的人生历程,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求学事业,他都逃不过“进城-出城-进城”这个循环。

虽然钱钟书对小说中的人物极尽讽刺之话语,但我们必须看到,方鸿渐并非没有良知的人,他也曾为打破枷锁努力过,只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用尽浑身气力,却换来无声无息。

我们应该给予这个人物更多的同情,因为在他身上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追求自由希望,实现人生理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共同的夙愿。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充满艰辛的,一旦人生的按钮开启了,很多事情便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意味。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只要你追逐爱情,便会有“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抉择,便要忍受爱而不能,求之不得的人世常态;只要你渴求事业,便会有“人生得意须尽欢”和“落魄江南载酒行”的起伏,便要体味繁花胜景,人去楼空的世态炎凉;只要你希冀自由,便会有“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的感叹,便要学会不喜亦不惧,在黑夜中攥住荧光。

钱钟书通过描写方鸿渐的悲剧来揭示人生的悲剧,体现的是对人类永恒精神困境的思考,至于解决困境的方法,他并没有说。但是,读完方鸿渐的故事以后,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如同约翰生在《漫步者》里所说的:“堂吉诃德的失望招得我们又笑他,又怜他。我们可怜他的时候,会想到自己的失望;我们笑他的时候,自己心上明白,他并不比我们更可笑。 ”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钱钟书的哲学关怀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等学说,其核心内容是 “存在先于本质 ” “人是自由的 ”, 世界是荒诞的等。

早在《人·兽·鬼》这部短篇小说集中,钱钟书就已经运用过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围城》则展现了他将存在主义哲学和人生体验的完美融合,使得《围城》以其绝伦的语言艺术流传于世的同时,也以其深刻的哲学意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自由先于存在的生存意识。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方鸿渐的一系列行为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无论是在国外买假文凭,还是回国就职点金银行以及赴任三闾大学,都是方鸿渐在生存的压力下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与鲍小姐的偷欢,和孙柔嘉的结合以及分裂都是为了满足自身欲望的选择。原本性欲和劳动都是人类的本能,可是这些本能却因方鸿渐的存在而存在,继而逝去存在的意义,不无讽刺之意。

世界是荒诞的主题。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围城》:用尽一生追寻希望,却为自己铸起一道围墙。

从书名《围城》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宿命论的基调,方鸿渐一系列境遇,比如被鲍小姐无情抛弃,被迫从周家卷席走人,被迫从三闾大学请辞,都是在客观环境下他被迫做出的自由选择。

为了追求人生价值而做出选择,承受无限的痛苦和绝望,这就是自由选择带来的荒诞结果,让人在寻找生而为人意义的同时,丧失人的价值,沦丧为围城之中的囚徒。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适才火铺屋后的那个破门倒是好象征,好象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 , 引得人进去了 , 原来什么都没有 , 一无可进的进口, 一无 可去的去处 , 撇下一切希望罢 , 你们这些进来的人。 ”

这就是钱钟书借由小说向我们揭示的人类难以逃出“围城”的生存困境,也是加缪的荒诞悲观论的映照。

《围城》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却没有为我们留下挣脱“围城”困境的秘诀。

但是于我而言,根本没有什么秘诀,知道人生有围城的困境不足以让我放弃人生,在“进城-出城-进城”的循环中我依然没有丧失热情。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