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中國的改革發端於農村,“三變”改革亦是。作為“三變”改革的發源地,貴州省六盤水市自2014年以來,積極探索開展“三變”改革,緊緊抓住了中國農村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先行探索、先行試點、先行突破,形成了可複製的樣本,成為農村改革示範的亮點,在全省乃至全國推開。而在此之前,盤州市“三變”改革服務中心副科級幹部劉軍,更是與“三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它的萌生、錘鍊、到成長……歷經的點點滴滴,就像血液一樣融入到了劉軍的靈魂之中,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為之奮鬥的執著和信仰,是牽引著他“甘為人民老黃牛,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動力。

2010年4月,在盤縣信息管理中心工作的劉軍被盤縣縣委選派到盤縣淤泥彝族鄉淤泥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始,他便與“三變”改革結下了不解之緣。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盤縣淤泥彝族鄉麻朗垤村 來源:網絡

緣起:人民認可的“第一書記”

初到淤泥村,劉軍第一時間就對彝族聚居的淤泥村的大體情況進行了解。

彝族聚居的淤泥村地處產煤礦區。雖因基礎設施建設、煤礦建設,靠徵地款得到了一筆錢,但小富起來的淤泥人卻時常擔心和焦慮。

“在我們淤泥村,最大的特點是有了點錢,只會消費,不知道怎麼用錢去發展,群眾著急,我們也急。”村黨支部書記柳玉學向劉軍說出了自己的心病。

柳玉學說到:“過去的村級班子散,老百姓的想法也散,基本上是各顧各的小打小鬧,做起事來蹩手蹩腳的,成不了大事。就是因為太“散”,上屆村委會主任都缺位了,根本選不出來。”

劉軍聽後,也頭疼,但他想總不能這樣下去,總得拿出解決辦法來。於是在面對工作開展難、幹群關係緊張等紛繁複雜的村難題時,劉軍把摸清村情民意作為開展工作的切入點,希望進一步瞭解關係緊張的癥結所在。

通過一個月的深入走訪,劉軍發現了淤泥村幹群關係緊張的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一味要求村裡的黨員幹部和群眾講義務、講責任、講奉獻,卻沒有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

於是,劉軍和村裡的村幹部們,一起深入群眾,瞭解所需。開始了對老黨員、困難黨員和群眾的走訪、慰問和幫扶工作。

在2010年年底,劉軍自掏腰包和協調各類資金11680元,慰問、幫扶了10多名困難黨員、20多戶困難群眾和10多名60週歲以上老人。

“這麼多年了,從沒想到黨組織還會來看望我。年輕人,你很有心啊,你是主動走進群眾的好乾部,你給淤泥村帶來了發展的希望。”86歲的老黨員蘇德周對劉軍說到。

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他熱心的工作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也暖了群眾的心。2010年12月,村委會選舉一次成功,成功選出了群眾信任、真正強有力的村委會班子,幹群關係逐步融洽,這讓劉軍倍感欣慰。

但是,這些融洽似乎停在了表面,群眾願意和村幹部交流了,但要得到群眾的支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劉軍想:“只有真心為群眾謀福利,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2011年5月,村民孔文秀家豬圈起火,因火勢猛烈,圍觀的人多、動手的少。劉軍知道後,立馬帶上7名村幹部趕往孔文秀家,衝上去就開始撲火。面對燒得不成樣子的家和豬圈,孔文秀痛流滿面。在得知孔文秀是村裡的貧困戶,家裡又沒有勞動力後。劉軍立即組織村幹部籌了2480元,投工、投勞連夜幫助孔文秀家把豬圈建好。這一舉動,得到當地群眾的稱讚,紛紛說到:“這個新來的村幹部真得勁。”

事情一件一件在做,群眾也一點一點地記在心上,劉軍的一言一行也讓村裡人更加相信他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村民有事沒事也都會和他這個“第一書記”拉拉家常。

淤泥村主幹道建設初期,有一段路要佔用村民姬安明家部分土地和一個豬圈拐角,村幹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姬安明就是不同意。

說巧不巧 。2010年11月某天,劉軍在工作途中看到一名婦女正教腦癱患兒走路。於是,他主動上前瞭解情況,在得知她們家裡為了給孩子治病,早已是一貧如洗,孩子的病也一直拖著,不能進醫院治療後。他立即著手打聽治療腦癱兒童的病例和醫院,並聯系縣殘聯幫助孩子治療,還向婦女介紹了國家對腦癱兒童的救助政策。

十天後,劉軍再次遇到這名婦女。老遠的,對方就笑著和他打招呼,還高興地告訴他:“孩子的檢查有結果了,醫生說好在孩子還小,治癒機會很大,多虧你了。”隨後,熱情地邀請劉軍到她家裡做客。來到婦女家中,劉軍才知道,原來她就是姬安明的妻子。第二天,姬安明主動找到劉軍,真誠地說:“你是好乾部,是真心關心我們老百姓。修路要佔多少就佔多少,我絕不拖村裡的後腿。”

於是,在巧合的機緣下,解決了修路難題,使得村支”兩委“工作開展逐步順利。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盤縣淤泥彝族鄉淤泥村 來源:網絡

2011年9月16日,淤泥鄉遭受了特大洪災,劉軍帶領村幹部連續4天幫助受災村民清理水毀後的家園,還從自己的工資裡拿出1600元慰問了8戶受災較重的村民。

2011年,劉軍從煤礦協調資金2000元,自己出資400元幫助已故貧困黨員謝學昌的家屬辦理喪葬事宜,並解決其子的大學學費。另外,還組織班子成員和村民捐資1000餘元,幫助重病老黨員柳遠富就醫。

這些雖是小事,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讓淤泥村的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些小事,讓村幹部們走進了百姓心裡,讓全村的百姓支持了村子的建設。

“擁有了村民的信任,帶領群眾創業致富成了我這個‘第一書記’的主要目標。”劉軍說到。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劉軍、大學生村官李強榮、村黨支部書記柳玉學帶領村兩委人員動手建科技示範園,勞動間隙就地午餐

在劉軍看來:“淤泥村是一個產煤村,受採煤影響,農業生產條件極差,煤礦和小城鎮徵地後,很多農戶成了失地農民。好在多年的煤礦生產,農民手中分散存有部分資金,要想發展,必須把這一部分資金集中起來,走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在劉軍的帶領下,2011年5月淤泥村集思廣益,成立了盤縣品鮮居特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建了盤縣淤泥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和品鮮居山莊等經濟實體,吸納社員土地股、資金股、勞務股等股份200多股,股金200餘萬元,解決了20餘名村民的勞動就業問題且經營效益可觀,也摸索出了一條“人心擰成一股繩、村民參股合作社”、“集小錢、辦大事”的經驗。

喜事不僅如此。2011年10月,劉軍在得知盤縣建設兩河工業園區的消息後,他立刻意識到這是淤泥村發展的一大機遇。於是,分片召開了村民大會,並積極作出宣傳動員,在得到絕大多數村民的支持後,委託村支“兩委”選準項目,帶領他們向兩河工業園區進發,以品鮮居特色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新建“格外香”土豆製品廠,尋求發展新機!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品鮮居山莊第一年盈利20000元,用10%的利潤2000元慰問老黨員和貧困戶

後來,該項目得到了市、縣領導的大力支持,285戶村民入股資金2800多萬元,在兩河工業園區購置42.96畝土地,先後完善了徵地拆遷、規劃設計等相關手續,建好了廠房庫房,修好了進廠道路,搞好了廠區綠化。時至今日,該項目升值3倍多,總資產達到1.05億元,參股農民285戶,戶均升值60多萬元。項目建設過程中,解決村民勞動和就業30多人,戶均勞務和分紅收入10餘萬元。

劉軍的辛苦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淤泥村人民的認可,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組織的肯定, 2011年,他被淤泥鄉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淤泥村黨支部被評為市級“五好基層黨組織”。2012,年他被評為六盤水市優秀共產黨員和六盤水市十佳選派幹部。這些榮譽的背後,離不開他的努力,和那顆緊緊牽掛人民的心。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淤泥村第一書記劉軍和村支書、村主任一起建設科技示範園的漂浮育苗大棚

實踐:為了牢記囑託,不忘初心

2012年5月3日,全市選派幹部到村任職總結表彰大會上,劉軍作為“全市十佳選派幹部”代表發言。發言中,他全面分析了盤縣當前發展的狀況,並提出相關建議。

散會後,時任六盤水市委常委、盤縣縣委書記陳少榮叫住了他:“小劉,你會上分析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你任職的村地處礦區,是產煤村、富裕村,沒有代表性,你可以找一個貧困村試一下。”

回到淤泥村後,劉軍仔細思考了領導的要求,決定按他的意見找一個貧困村試一試。於是,他從組織部找來了全縣330多個貧困村的名單,反覆的研究了幾天後,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純農業的省級一類貧困村——坪地鄉莫西里村,選擇這裡的原因,主要是他從小生長在這裡,有群眾基礎,父老鄉親相信他,認可他的為人和工作。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為海發建設初期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選定了村之後,劉軍就開始找項目,因為當時全縣大搞旅遊景區景點建設,他認為這是一個發展農旅融合旅遊經濟的極佳機遇,於是動員海子頭86戶村民每戶出資10萬元,成立海華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一個商品馬鈴薯基地,再依託馬鈴薯基地的交易市場、庫房、產品展示中心的設施發展民族文化旅遊。

選定項目之後,他跑到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組織部等部門諮詢並徵求領導們的意見建議,得到了領導們的肯定和支持後。他立刻回到莫西里村做群眾工作,從議事到註冊合作社、項目審批、流轉土地,僅用了20天時間。村民的行為也得到了當地政府、上級有關部門和時任縣委主要領導的認可和支持。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為2013年5月1日海發街建設奠基儀式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為2013年5月1日海發街建設奠基儀式

2013年5月1日,海發商品馬鈴薯大型交易市場正式奠基,並得到市、縣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並要求劉軍協調好進度,爭取早日把項目建成,為8月份的全市旅遊發展大會增光添彩。

2014年,盤縣正式開展“三變”改革,海子頭的土地全部種上了助推旅遊的生態產業,不再適合發展商品馬鈴薯。於是,村民們積極響應“三變”改革,及時搶抓機遇轉型,將過去的庫房改成漂亮的民宿、客棧、賓館、酒店、農家樂等等,還有村民因地制宜的建起了蒙古包,發展特色鄉村旅遊。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2014年1月11日建成開街,村民自發組織跳起了彝家達體舞

2017年,海子頭正式對外稱這條街為海發民族文化街,起一個海子頭要發展的願望。當年,接待遊客5600餘人次,創收100多萬元,戶均創收11600元,2018年接待遊客1.1萬多人次,創收220多萬元,戶均收入25000餘元,2019年接待遊客1.3萬多人次,創收230多萬元,戶均收入26000餘元。

“從2012年開始建設到目前為止,已經8年時間,總投入4000多萬,海子頭村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用勤勞的雙手建起了一條繁華的旅遊街道。這期間,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都是村民們自發籌集資金、組織建設,建設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一起糾紛事件,工地上沒有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鄉村振興就需要這樣的樣板。”劉軍說到。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海發客棧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海發民宿 蒙古包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夜裡,海發村民自發跳起了 彝家達體舞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三變”的不解之緣

圖:如今的海發,已煥然一新

昇華:調入三變改革服務中心

2014年8月27日,劉軍被盤縣縣委組織部抽到組織部集體經濟辦臨時負責全縣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他帶領集體經濟辦先後打造了普古鄉舍烹村、淤泥鄉巖博村、坪地鄉莫西里村等集體經濟示範點,總結出了資源開發、土地流轉、資產租賃、服務創收、異地置業、實體興村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六種模式”。

至2015年10月,盤縣454個村全部消除“空殼村”,每個村均實現經營收入2萬元以上,盤縣榮獲“2015年度集體經濟示範縣”爭取到中央獎補資金2500萬元。為“三變”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5年10月,盤縣組建臨時機構“三變辦”,劉軍被抽到臨時三變辦,先後任綜合組副組長、三變辦副主任,一直負責三變辦的日常工作。並有幸參與了三變改革一系列文件的起草、修改、發佈等工作。同時他也參與了“三變”改革的產業佈局、合作社組建、示範點打造、陳列室建設、考察團接待、鄉村幹部培訓等一系列工作,在他們全體人員的的共同努力下,“三變改革”也逐步得到了中央、省、市領導的肯定。

2016年8月,劉軍被組織調入三變改革服務中心任副科級幹部,從此真正成為了三變人。

結局:在不斷探索中前行

一路走來,“三變”改革榮獲“2016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入選2017年全國精準扶貧十佳典型經驗和全國脫貧攻堅年度漢字,2017年9月,六盤水市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2017、2018、2019年三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

劉軍說:“六盤水的“三變”改革一直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標杆,盤州市一直是六盤水的改革樣板,作為親歷“三變”的改革人,我深感驕傲和自豪。但是,在中國農村改革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註定要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