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各大醫院、社區、門診的就診人數斷崖式減少,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現象?

小杜醫生


因為在疫情期間,最開始是人們不敢來醫院,到後來就是人們不用來醫院了。

一、大家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

其實醫院患者變少了這件事,挺好理解的,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當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到醫院看醫生,找找自己出什麼毛病了。然後把疾病治好,讓身體恢復健康。

但是當新冠疫情出現之後,醫院就變成了“危險地帶”,到醫院會大大地增加感染病毒的幾率。所以身體出現問題的人,只要不是非常緊急、非常嚴重的疾病,都會選擇自己在家忍著。華子所在的醫院,只要可以延期手術的患者,都推遲了手術日期。

平時把醫院當“菜市場”,總到醫院開藥的老患者,也失去了蹤影。因為畢竟小毛病只是身體不舒服,忍一忍就過去了,如果到醫院被感染了新冠病毒,可就是大問題了。就是因為大家這種擔心到醫院“沒病找病”的心理,所以都會盡量避免到醫院來看病。

二、作息規律不容易生病了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嚐到了作息規律的好處,把身體狀態調理好,變得不容易生病了。很多的人平時生活狀態非常糟,每天早晨爬起來,要忙碌一整天。晚上還要加班或是應酬,半夜回家了,還要再刷會兒電腦和手機才睡覺。身體長期在一種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下,免疫力低下,當然容易生病

當新冠疫情發生之後,每個人都被隔離在家,而且所有的餐飲、娛樂設施都關閉了。每個人都被按了“暫停鍵”,被迫在家裡休息。大多數人開始自己買菜做飯,享受到了久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作息。結果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變得更好了,對疾病的抵抗力也加強了,不容易生病了。

三、患病的機會減少了

平時醫院常見的患者,主要以感冒發燒的、喝酒喝多的、吃壞東西拉肚子的這幾種類型多見。但是在全民戴口罩、勤洗手之後,不僅防住了新冠病毒,連普通感冒和流感病毒也防住了。而且餐飲停業,大家不能聚集吃喝,所以喝酒喝多,拉肚子的人也沒有了。

有些患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痛風等,很多的時候是因為感冒、喝酒、拉肚子等原因,引起疾病的急性發作。當這些因素去除之後,這部分患者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健康了,不需要總跑醫院了。

四、發現了小毛病是可以自愈的

不少患者給華子留言,說因為害怕到醫院看病被傳染病毒。所以自己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都不敢去醫院,就自己在家裡硬挺著。結果發現,原來小毛病是可以自愈的。

以普通感冒的“流程”為例,第一天潛伏;第二天乏力;第三天發熱,自己開始吃退熱藥;第四天發了高燒,吃退熱藥也不太管用了,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會跑到醫院看病;但是不管第四天在醫院用了什麼藥,在第五天的時候,就會開始退燒;第六天不發燒,但全身的肌肉和關節痠痛;第七天胃口開始恢復,病基本就好了。

總有人跟華子說,感冒了到醫院“扎一針”就好了,醫院的藥真靈。華子會告訴他,其實大多數感冒的人,感覺挺不住到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是在“自愈”的邊緣了,扎一個退燒針就能讓他舒服地過渡到自愈期。如果不扎針,他就會不那麼舒服地過渡到自愈期。也就是說,扎針或是不扎針,他的感冒都快好了。

其他還有一些輕度的胃腸炎、溼疹、蕁麻疹、感冒後的咳嗽等病症,都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相信這次新冠疫情,會讓許多人對自己“體弱多病”的身體恢復信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燒超過三天不退,或是疾病症狀非常嚴重,還是要及時就醫的,避免有與小毛病相似症狀的其他疾病被耽誤。

新冠疫情使醫院患者斷崖似的減少,醫生們的工資也斷崖似的下降。不過華子覺得大家多注重健康是件好事,“但願人間無疾病,何妨架上藥生塵”,希望大家健康多一點,就可以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安享太平盛世了。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識。


藥師華子


你好,我是兒科醫生羅寧,更高興為你回答問題。

疫情期間各大小醫院病人斷崖式減少。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的防護工作做得到位。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可不只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同樣可預防很多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支氣管炎,肺炎等。其次的原因是慢病、擇期治療疾病及體檢保健等診療項目的大多患者選擇了等疫情後再就診。再次的原因就是有少數患者需要就診而未就診。

下面我根據我科門診及住院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自新冠爆發以來我兒科住院和門診病人明顯減少。

拿2月1日至3月31日兩月數據對比,去年出院1797人次,今年出院533人次,同比下降80.4%。但時出院診斷主要病種沒多多大變化,且各病種構成比變化不大。對比平均住院日也變化不大。

數據分析結論:病人數量明顯下降,但是主要病種構成及病情輕重程度變化不大。門診病人數據對比結論與此相同。

分析原因

一、兒科病人主要為呼吸道病人,加強個人防護及日常護理有助於降低兒童發病風險。

1.此次疫情中,防護最關鍵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開窗通風等。此方法除了對新冠病毒預防有效,對於經空氣飛沫傳播及接觸傳播的疾病都有有效。

2.此次疫情要求宅在家裡,環境溫度相對比較穩定,孩子在家劇烈活動較少,不易打溼衣服。

3.更多家長也在家裡,能更好的護理孩子,能及時增加衣物,能鼓勵孩子多喝水。

4.家長減少出門,出門戴口罩,減少了家長攜帶病原體回家的可能。

二、慢診病人及兒童保健患者家屬大多響應國家號召,減少就診和人員流動,選擇疫情後就診。

很多地方也關閉了慢診就診窗口和兒童保健服務。

三、因為疫情期間,各地實行管控,增加出入難度,加之部分病人擔心醫院“最容易感染”,也有擔心“被隔離”的。確實存在,有少數病人有病未就診的情況。

因為部分疾病屬於自限性疾病。如果病情減輕的也可能通過機體免疫系統自然痊癒的。但是這部分病人應該不多,且一定是病情比較輕的,因為如果此類病人多或者病情重的,前面所統計的住院病人病重數量及住院時間應該曾加。但是實際情況沒有增加。

更多思考

那麼,通過此次疫情病人減少的數據分析。我們是否可以把此次防控方法加以總結,以緩解醫療資源短缺的困境。

兒科醫生荒這個詞想比大家應該聽說過。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師電子化註冊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擁有兒科醫師23萬,每千名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92人。兒科醫生缺8.6萬名,且仍在不斷流失。

特別是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是,兒科看病難形勢十分嚴峻。急診需要等上幾個小時屬於常態,部分醫院醫生連軸轉累到的報道不在少數。

那麼通過此次疫情前後的對比,我們是否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開窗通風,多飲水,合理穿衣等的重要性。也明白部分疾病屬於自限性疾病。家屬也可掌握一定健康知識,避免每次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前往醫院急診。造成“急診不急”,擠佔急診資源。

以上是我根據我兒科實際情況得出的分析,希望對題主有幫助,但因兒科病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病人特點。故分析可能不全,期待更多答友的留言補充,大家共同探討。你們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呢?期待你的討論。

我是喜歡用簡單文字和圖畫傳播健康的兒科醫生羅寧,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和關注吧。謝謝支持。


兒科醫生羅寧


主要原因是人們怕被傳染,沒有大問題能不看就不看了,等疫情結束再看,另外配合政府關於抗擊疫情的號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