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畫的江南山水畫比較好?

丹陽樓竄


徐坤連1956年生於秀麗的廣西南寧,自幼酷愛繪畫,師承廣西著名畫家陽太陽老先生及中國山水大家葉侶梅先生,擅長山水多年來足跡遍佈於祖國名山秀水寫生,並創作了許多佳作,並繼承中國畫精髓,頗創現代新意,筆暢墨韻,淋漓輝煌。

他的繪就的江南煙雨自然灑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江南煙雨 廣西山水名家徐坤連山水畫《家在青山綠水間》作品來源:易從網

徐坤連老師的這幅作品《家在青山綠水間》不僅有壯闊的山河之景,還將山水的秀美表現得一覽無餘。畫面中遠處的山峰一望無際,近處山峰巍峨壯麗,遠虛近實,將畫面表現得很有層次感。整個畫面十分和諧,不禁讓人享受這靜謐的山間景色。

清新屹立 畫家徐坤連青綠山水畫《雨後山色新》作品來源:易從網

畫家徐坤連的這幅作品《雨後山色新》描繪了山間雨後的美景,給人一種清新、舒適的感覺。畫面中連綿不斷的山峰,加上山間的雲霧環繞,讓人彷彿如臨仙境。觀賞這幅畫作,不由得讓人心靜下來,融入到這柔情山水之中。家中裝飾這樣一幅典雅山水畫,韻味十足。

徐坤連青綠六尺橫幅山水畫新品《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品來源:易從網

這是徐坤連老師最新創作的寫意山水畫,作品中山峰巍峨,山上的瀑布飛流直下源源不斷的匯入到山間的河流中,河面上三兩艘帆船順流而下揚帆起航,一片輕快之意,觀此美景彷彿身臨其境,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丹陽樓竄


董源、巨然。董巨可謂是江南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江南山水的特點:山勢平緩、連綿,氣韻靈動,意境悠遠,筆墨更趨自然而抽象,技法以水墨為主。江南山水是米芾極為推崇的,後元四家、明四家、到董其昌及四王均為南北宗論中的“南宗一脈”此係畫家多為文人,於是元以後文人山水佔據了山水畫的主流。南宗的領袖人物雖為王維,但真跡幾乎不存,實則多以董巨為宗。董源官居“北苑副使”,是負責園林的工作,生活在南京。他的畫“著色如李思訓,水墨類王維”,但其主要成就在其水墨,並創造了線型的披麻皴。披麻皴成為了元以後最重要的文人筆墨標誌。它與面型的斧劈皴一同構建南北兩大筆墨形態。《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等為董源的代表性作品,多作平遠山景,山峰舒緩連綿,遠樹茂林,一派平淡幽深。南方鬆軟的土石結構適用披麻皴表現,山頭墨點積加顯得圓渾厚實,並參入乾溼及破筆的豐富運用。米芾稱之平淡天真、一片江南、唐無此品。巨然是個出家人,師董源,他的皴筆在董的基礎上又有變化,出現了長披麻皴,線條連綿有韌性,山頂多礬頭。他的《秋山問道》是這一特點的代表作。還有《層巖叢樹圖》氣格清潤,有煙嵐氣象,作者的筆墨樸實無華地積加、點染,處處留心於自然的細微變化。體積、空間、虛實、疏密等關係精心體味並樸素地寫出,絲毫不見經營的痕跡,靜觀畫面林壑間蘊含了空氣的流動,宋初的畫家處處以一種無我的姿態來觀照對象,因此他們的山水真正有一股山林之氣。


西北強子


董源董源(934-約 962),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進賢縣)人。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董源與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一罈詞賦思池魚


《溪山行旅圖》 《青卞隱居圖》 《富春山居圖》 展子虔的《遊春圖》 下面是詳細介紹:一千餘年前,五代十國之一的南唐王朝,擁有大片的御用茶場和園林,掌管園場的竟是一位飲譽當時的畫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達,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稱“董北苑”,他生於唐朝末年。一說是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於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董源和當時的肖像畫家高衝古、仕女畫家周文矩、界畫家朱澄和花鳥畫家徐崇嗣等合繪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繪。此後,有關史籍皆沒有載錄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動,極可能逝於南唐末年,享年約七十歲左右。 不知是江南層層丘陵上碧綠茂盛的茶樹和水氣迷濛的煙雲滋養了這位山水畫家,還是他發現了這獨秀於江南的質樸之美。但可以確信,用水墨專寫江南真山的董源開創了被今人稱之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北宋米芾呼之為“江南畫”)。可見在董源擅長的諸多畫科中,山水畫是他最富成就的畫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董源活動的地區正是六朝萌發山水畫的故地。在東晉顧愷之的時代,山水僅僅是依附於人物畫的配景,而且缺乏與人物正確的比例關係和遠近層次。至南朝宋時,宗炳的山水畫開始具備了獨特的審美內容和美感享受,脫離了人物畫,自成一科。 隋、唐兩朝順沿著六朝山水畫的發展,使這個時期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將濫觴於六朝的大、小青綠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藝術達到完善。盛唐至唐末,畫家們不滿足於已有的山水畫表現語言,力求開拓新的藝術語言——水墨。傑出的工匠大師吳道子以墨筆揮寫出疏體山水。詩人王維以“水墨渲淡”表現出“畫中有詩”的輞川山水,開始出現了破墨山水。隨後,湧現了畢宏、張璪、鄭虔,至王默,創制出潑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藝術語言,確立了注重發展個性的趨向。這些大師的水墨佳作無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畫上看到民間匠師的水墨畫風,足見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時尚。 當水墨山水尚處於探索階段時,李唐政權在天佑四年(907)消亡,中國再度陷入分裂狀態。這在客觀上使唐人未盡的水墨山水畫事業,在五代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封建統治政權的武裝割據強化了水墨山水畫的地區性特點,並帶有地質構造上的不同特性。 繼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畫,按北、南兩路分道揚鑣,形成了山水畫史上的兩大畫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後梁的山水畫家荊浩。董源開闢的江南水墨山水畫派是與荊浩對峙的兩大流派之一。這是以地域劃分的畫派,也是畫史上最早的山水畫流派,標誌著山水畫在藝術上的進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藝術積累、地理條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環境,也促成了他的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政權更迭頻繁的北方梁、唐、晉、漢、週五代相比,南唐的社會政治環境要穩定得多,南朝於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礎在南唐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間(943—947)初,李璟在宮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簡稱畫院,直接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畫。董源常奉旨與畫院畫家們合作。當時享有盛名的畫院畫家有王齊翰、衛賢、周文矩、顧閎中、趙乾等,他們都長於或兼擅山水畫。如王齊翰的《勘書圖》軸(一作《挑耳圖》,南京大學歷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軸(宋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人物畫中繪有山水。衛賢的《高士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趙樸的《江行初雪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更是兩幀有人物活動的山水畫。他們的山水畫風雖各有小異,但總體風格基本一致,皆以細筆為工,用墨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徵,尚未表現出江南地區獨特的風貌。只有畫院外的董源不拘陳格,自成一體。遺憾的是,他的畫風未能主宰畫院內的山水畫壇,卻在院外的道釋畫家中贏得了追崇者,如釋巨然和劉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後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蘇軾等文人的推崇。他們深為董源真率瀟灑的筆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受到文人們的青睞,是因為這些文人畫的開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達和瀟散的審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內涵正在於此。 董源一生作畫極其勤奮,僅北宋的《宣和畫譜》就著錄了內府度藏的他的七十八件名作,今鮮有存世者。觀其圖名,可知董源喜畫夏山和雪景寒林,人物活動如漁舟、隱士、牧牛、漁歸、蕩槳等都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 五代畫家作畫,和前人一樣,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今作為董源的山水畫有十幅左右,其依據主要是後世可靠的題跋論證和收藏印、畫史著錄等,雖不能都確定為是董源的真跡,有些可能是後人仿作,但可以確信,這些都屬於富有董源畫風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


唐文正


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開山之作。

對中國山水畫略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南北宗”之說始於明末的董其昌,他在《畫禪室隨筆》中以禪喻畫,參照禪宗的南北宗將山水畫也分為南北兩大宗派。“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為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南宗則王摩潔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他尊的“南宗畫祖”是王維,“北宗畫祖”是李思訓。按董其昌的分法,北宗是著色山水,南宗為水墨渲染。

在前面談到荊浩時,我也說了,畫史上並不以李思訓為北宗之祖,而是以荊浩為北派山水的實際之祖。無獨有偶,南派山水畫的開山鼻祖,大家公認的也不是王維,卻是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他創作的《瀟湘圖》也被畫史上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今天,我們就要聊聊董源和他的《瀟湘圖》。

董其昌分南北宗時,是以禪來分的,禪的南北宗從唐開始的,畫的南北宗主當然也必須是唐人。王維被稱為詩佛,又是大文人,畫中還充滿了禪意,故被定為南宗之主。其實在他心目中,也認為董源才是真正南宗源起。這從他接下來的一段話可知:“其後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又說“巨然學北苑,黃子久學北苑,倪迂學北苑,一北苑爾,而各各不相似。”

董源,生於唐末,卒於宋初,因曾任五代南唐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從史料記載來看,董源前期是學李思訓的著色山水,後來又取法王維,多畫水墨山水,再吸取荊浩的墨法加以變化,集三位大師所長於一身,遂成就自己的面貌。郭熙在《圖畫見聞志》中說他“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董源是一個全能型的畫家,《宣和畫譜》中收錄了他53件作品,除山水外,還有牛、虎、龍及人物等,但最有獨創性且成就最高的還是水墨山水。特別是他用自己首創的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山形水貎,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汀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米芾評論說:“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

我們再來看看《瀟湘圖》。絹本,設色,縱50.2釐米,橫140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縱橫比接近1:3。在畫面的右下角岸邊,有兩組人物,近水邊一組有五名樂工吹奏擊鼓,接近畫面邊緣的地方,有三名女子,穿朱衣的兩人並立站著,身前一名白衣女子提筐回頭顧盼欲言,兩組人物都是在等候迎接那艘將要靠岸的官船。船上,一著朱衣的貴人端坐其中,一侍者擎華蓋恭立其後,一侍者則跪稟於前;船上還有二船工,一橫篙於前,一搖櫓於後。左下角,則是幾株蘆葦在自然生長。江上有小船點點,遠處有一組漁人正在起網,看他們協作的樣子,定然會有一個不錯的收穫。畫面上半部也是畫的主體,連綿的山巒,茂林遠樹,雲霧隱晦其中,在他的披麻皴點染下,顯得渾厚滋潤,江南山水風貌俱得以表現。畫面是如此的平淡,又是那樣的意味深長,充滿了“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的意境。

從這幅畫中,我們不僅能看到董源敢於突破章法櫃架和結構觀念上的限制,更有他藝術修養的凝聚,不愧為南派山水畫之祖的美譽。

莊子雲:“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董源以他特有的藝術造詣和境界影響了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從北宋後期至元代,董源的地位步步提升,至元末,董源已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最大宗師,後來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四王”都對他頂禮膜拜。


聽書讀書共分享


《溪山行旅圖》 《青卞隱居圖》 《富春山居圖》 展子虔的《遊春圖》 下面是詳細介紹:一千餘年前,五代十國之一的南唐王朝,擁有大片的御用茶場和園林,掌管園場的竟是一位飲譽當時的畫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達,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稱“董北苑”,他生於唐朝末年。一說是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於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董源和當時的肖像畫家高衝古、仕女畫家周文矩、界畫家朱澄和花鳥畫家徐崇嗣等合繪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繪。此後,有關史籍皆沒有載錄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動,極可能逝於南唐末年,享年約七十歲左右。 不知是江南層層丘陵上碧綠茂盛的茶樹和水氣迷濛的煙雲滋養了這位山水畫家,還是他發現了這獨秀於江南的質樸之美。但可以確信,用水墨專寫江南真山的董源開創了被今人稱之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北宋米芾呼之為“江南畫”)。可見在董源擅長的諸多畫科中,山水畫是他最富成就的畫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董源活動的地區正是六朝萌發山水畫的故地。在東晉顧愷之的時代,山水僅僅是依附於人物畫的配景,而且缺乏與人物正確的比例關係和遠近層次。至南朝宋時,宗炳的山水畫開始具備了獨特的審美內容和美感享受,脫離了人物畫,自成一科。 隋、唐兩朝順沿著六朝山水畫的發展,使這個時期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將濫觴於六朝的大、小青綠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藝術達到完善。盛唐至唐末,畫家們不滿足於已有的山水畫表現語言,力求開拓新的藝術語言——水墨。傑出的工匠大師吳道子以墨筆揮寫出疏體山水。詩人王維以“水墨渲淡”表現出“畫中有詩”的輞川山水,開始出現了破墨山水。隨後,湧現了畢宏、張璪、鄭虔,至王默,創制出潑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藝術語言,確立了注重發展個性的趨向。這些大師的水墨佳作無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畫上看到民間匠師的水墨畫風,足見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時尚。 當水墨山水尚處於探索階段時,李唐政權在天佑四年(907)消亡,中國再度陷入分裂狀態。這在客觀上使唐人未盡的水墨山水畫事業,在五代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封建統治政權的武裝割據強化了水墨山水畫的地區性特點,並帶有地質構造上的不同特性。 繼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畫,按北、南兩路分道揚鑣,形成了山水畫史上的兩大畫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後梁的山水畫家荊浩。董源開闢的江南水墨山水畫派是與荊浩對峙的兩大流派之一。這是以地域劃分的畫派,也是畫史上最早的山水畫流派,標誌著山水畫在藝術上的進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為江南水墨山水畫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藝術積累、地理條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環境,也促成了他的繪畫藝術的發展。與政權更迭頻繁的北方梁、唐、晉、漢、週五代相比,南唐的社會政治環境要穩定得多,南朝於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礎在南唐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間(943—947)初,李璟在宮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簡稱畫院,直接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畫。董源常奉旨與畫院畫家們合作。當時享有盛名的畫院畫家有王齊翰、衛賢、周文矩、顧閎中、趙乾等,他們都長於或兼擅山水畫。如王齊翰的《勘書圖》軸(一作《挑耳圖》,南京大學歷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軸(宋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人物畫中繪有山水。衛賢的《高士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和趙樸的《江行初雪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更是兩幀有人物活動的山水畫。他們的山水畫風雖各有小異,但總體風格基本一致,皆以細筆為工,用墨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徵,尚未表現出江南地區獨特的風貌。只有畫院外的董源不拘陳格,自成一體。遺憾的是,他的畫風未能主宰畫院內的山水畫壇,卻在院外的道釋畫家中贏得了追崇者,如釋巨然和劉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後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蘇軾等文人的推崇。他們深為董源真率瀟灑的筆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受到文人們的青睞,是因為這些文人畫的開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達和瀟散的審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內涵正在於此。 董源一生作畫極其勤奮,僅北宋的《宣和畫譜》就著錄了內府度藏的他的七十八件名作,今鮮有存世者。觀其圖名,可知董源喜畫夏山和雪景寒林,人物活動如漁舟、隱士、牧牛、漁歸、蕩槳等都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繫。 五代畫家作畫,和前人一樣,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今作為董源的山水畫有十幅左右,其依據主要是後世可靠的題跋論證和收藏印、畫史著錄等,雖不能都確定為是董源的真跡,有些可能是後人仿作,但可以確信,這些都屬於富有董源畫風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頗高的藝術價值。




阿豪說奇聞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致我們的舊時光


畫江南山水好的名師多,我尤好吳冠中、白雪石二位。


洪福書畫


有很多畫家都畫得好,只可惜沒有看見他們的真畫、在七八十年代每家都帖有畫畫和山水畫、他們的名字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