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如果你坚持跟着牛群往前跑,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正在径直走向屠宰场。"——《增值陷阱》

每每提到学习,众人的第一反应则是像高手学习。

学习什么呢?学习人家的好习惯。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列举了10牛人的好习惯的文章。看完之后,我突然想到这些所谓的习惯自己早已养成了。但为什么学会了那么多好习惯之后,我依旧未能像牛人一样赚大钱,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

细思极恐。这种学习模式本身就不太对劲。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所谓的干货知识、好习惯和好方法,全是别人总结提炼出来的。然而,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即便是适合你,换个使用场景,其效果可能就变了。

用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来说,那就是“东施效颦”。你看大美人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路,就因此认为这是美的象征。结果呢!当你模仿、学习之后,却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对于学习,我向来并不是学别人怎么成功的,而是去研究及学习哪些做法会导致失败,从而避而远之。

可以说,我唯一信奉的学习原则,是从错误中学习。

正因如此,每当我走进一个陌生领域,才会觉得费劲。因为我常会去整理一些常见的、致命的做法。学投资也如此。不过,在投资领域,有两本书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一本是《穷查理宝典》,另一本是加里·贝尔斯基的《增值陷阱》。

《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穷查理宝典》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章节,就是25条人类误判心理学。而多次读完这25条人类在做决策时,常出现的错误思维陷阱之后,我还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不能读透的状态。所以我就找了芒格审定,《华尔街日报》推荐的另外一本书《增值陷阱》作为辅助读物来阅读。

《增值陷阱》这本书更像投资路上的”点灯人“,用丰富的案例和精炼的心理陷阱,将带领我们走出花钱投资困境,直奔人生高峰,让我们通过学会花钱投资,无限扩大个人才能,并实现财富自由人生。此书的特点是结合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两学科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一个问题:聪明人会理财也会犯傻。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人在花钱时,隐藏着这8大鲜为人知的心理陷阱。


01 心理账户

常见的3种现象

  • 你对微信上抢到的100元与自己辛苦赚到的100元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前者你更可能容易花掉,而前者你可能更珍惜,或者存起来。
  • 意外得到一笔5000奖金之后,你更可能用来一次性奖赏自己,如买一台几千元的电脑或是换新手机。而如果让你用这笔钱,去买几十块的书或者几百元的东西,你可能会更偏向先把这笔钱存起来。
  • 购买某个10件套的大礼包,你需要一次性付999元。和每次买大礼包里面某个产品,你需要支付99元。前者你会觉得太划算了,自己赚大了;后者你会觉得太贵了,每次都要自掏腰包。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的心理账户常在作怪。“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提出的。后来人们把这个概念定义为根据钱的来源、所存之处及其花费方式,将钱分成不同的类别,并区别对待的倾向。

也就是说,你会在无意识中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或者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甚至是以不同方法,存放不同的钱等等。问题是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你在无意中,自动完成的。

用一句话直白的话来说,该死的“基因”。

既然如此,我们就得让这个坏蛋“基因”,随意作怪,然后肆无忌惮地的挥霍金钱吗?其实不然。

想消除心理账号,想打死这个坏蛋“基因”,我总结出3条万能应对措施。

  1. 忘记金钱的来源,并一视同仁地对待金钱。这笔钱,是血汗钱也好,是捡来的也罢了。对你来说,都一样是钱。
  2. 花钱时要“三思而后行”。特别是网购中,你完全可以先把商品加入购物车,直到第二天再次确定是否有必要购买,然后再下单。
  3. 明确花钱目的。比如,为了纪念,年轻人会选择在结婚前后花钱拍结婚照。但在照相馆里面,销售员会让你买大小不同相框等等。这时,你要考虑的不是支付多少小钱就能得到什么东西,而是要想真的有必要花这些钱吗?
《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02 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谬误

常见的3种现象

  • 相比老板给你支付100元工资,扣除迟到罚金50元,你会更为心疼。
  • 相比免费信息,让你自己掏钱为知识付费,你更加珍惜。即使你发现这些付费的知识,用处不大,你也会花时间学习。
  • 在考试中,相比把错误答案改成正确答案,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会让人更加记忆深刻。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相比得到,人更厌恶损失。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面的人性特征。有两个实验可证明这个事实。一个是“前景理论”,另外一个是“禀赋效应”。前者认为相比得到同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感,失去而带来的痛苦更为热烈。卡尼曼和特瓦斯基用实验证明:失去100美元给你带来的痛苦程度大概是得到100给你带来的喜悦的2倍。

而后者的“禀负效应”认为人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拥有之物以非常高的价值,如纪念品。所以我们会误以为自己拥有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如付费后的课程,你会认为含金量是最高,但实际上很可能却相反。那些免费文章,含金量也可能不菲,对你的帮助可能更大。所以,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2种应对措施:

  1. 钱不是你的最大资产,时间才是。错都错了,你的目标是让明天更幸福,而不是沉迷在昨天的悲痛之中,所以请把你过去付出的任何时间和金钱,统统忘记。例如,花钱买了一本书,但它是一本烂书,那么就直接扔掉吧。
  2. 没得就不会失,没失也难以得。所以,你应树立全局观。用整体思维看问题,而不是钻牛角尖。
《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03 决策瘫痪

常见的2种现象

  • 选择过多,难以做出决定。比如,网购时,货比三家之后,还是迟迟不肯下单。
  • 试用之后,你认为自己所选择的东西是最好的,但用了产品以后,你又开始后悔了。比如,谈恋爱时,你会认为自己的对象是最好的,而结婚后,你又会认为还是别人的老婆长得漂亮,别人家老公即有钱又贴心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决策瘫痪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心理账户“、“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谬误”等错位心理倾向在作怪。怎么办?

我认为做出好决策的方法只有一个:用倒推法。通常,我们只能想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结果,却忽视了最为糟糕的一面。举个简单例子,大多人只知道不断爬树,去找到更多更大的果实,却忽视了从哪儿摔下来,自己是轻伤的,甚至是无伤的。所以在做决策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思考结果最坏的一面和你能承受的能力范围,然后再做决定。

04 大数偏差

常见的3种现象

  • 贵的东西,就是好的。
  • 不重视小钱,对于小笔额的钱任意挥霍。
  • 喜欢购买彩票,赌博,等等。

人之所以会出现“大数偏差”,是因为很多人“数盲”,对字没有感觉,或者说看到数字就头晕了。

用数学家约翰艾伦保罗斯的话来说:“人们在自如地处理数字和概率方面存在某些障碍,这是面对不确定性、巧合和如何表述问题时的一种十分自然的心理反应。”

也就是说,对于数字不敏感的人来说,出现“大数偏差”的现象,是尤为正常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们时常会“无视基本率”。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一次投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50%。当第一次投出硬币出现反面,第二次也是反面,第三次恰好也是反面,到了第四次,人们就会误以为出现正面的概率大了。但事实上,无论前面三次出现正面还是负面,第四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依旧是50%。

所以,在花钱或投资中,一旦出现“大数偏差”的错位思想倾向时,你应该怎么办?

  1. 接受基本率。规则就是规则,不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用老子的话来说则是“道可道,非常道”。
  2. 建立一个长期的储蓄目标,少贷款,也不要一时头脑发热,花任意小钱。
  3. 在投资理财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打论“持久战”,所以你要做的是相信“复利效应”,而不是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05 锚定效应

常见的2种现象

  • 商场中的打折扣:如特价、特惠半价等等
  • 对人和事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为什么会出现“锚定效应”,或者说芒格所讲的“对比错误心理倾向”?

原因又是人本身的偏好。人会本能地去寻找相对的证据(如数据、事实等),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证明自己的不对。

大约在基督出生之前300年,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所以行为经济学又有一个专业名词来说明,那就是“证实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对于自己信念不吻合的事实,都是持否定态度。面对这类现象,我们又该怎么办?

方法有二

  1. 避免自视过高或者是过度自信。芒格说:“千万别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我认为有一句话适合对所有讲的话,就是人的死穴就是总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在高手眼里,自己low得很。
  2. 客观再客观,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具体的做法,以空杯心态看待事实,然后多听、多问和多寻找理论依据再做判断。

06 过度自信

常见的3种现象

  • 设定过高的目标
  • 给自己制定满满的计划,却永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 “赢了是我有本事,输了那是运气不好”,心理学艾琳兰格如是说。简单来说,把成功的战绩归咎于自己,忽视了成功其实是靠天时地利人和。

人为什么会过度自信,甚至是自欺欺人呢?原因很简单。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很苦。人们宁可相信“我是行的”,而不是“我是不行的”。因为如果你总是想着“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那么你就真的就不行,因为你没去行动。可以说,自信是给人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种自信,又是过犹不及。这可怎么办呢?

方法有二

  1. 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其次是兼听则明。前者是让你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后者是让你要多听比你优秀的人的意见。
  2. 做任何事之前,都给自己列出一张检查清单。检查什么?检查你为什么要怎么做,理论依旧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对自己进行灵魂三问,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07 羊群效应

常见的3种现象

  • 商家愿意砸钱在广告上,如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7亿多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
  • 自媒体人追求热点写作
  • 在投资上,别人买什么股票就你买。消费上,什么产品热销,你就下单

为什么会出现“羊群效应”,当别人做什么,你就去做呢?这犹如浩哥说的,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 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因为这是社会认同中的一种现象。在法律中,“法不责众”。所以我们在潜意识中就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观:跟着别人做就对了。

芒格曾说:“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问题是这种盲目跟着他人走,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把事情做对了,也把钱赚了,而你却不行。为什么呢?齐白石曾经对关门弟子许麟庐说了一句很对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这可怎么办呢?

应对这种“羊群效应”的方法有三:

  1. 保持极度清晰的大脑,努力做到众人皆醉,唯我醒。用芒格的话来说:“我们学会如何在其他人犯错的时候别以他们为榜样,因为很少有比这个更值得掌握的技能。”
  2. 少接收无用的信息,过滤掉杂音,听从我心。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有时候你收到的信息越多,脑海中的想法越多,并不太好,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3. 是趋势,就不要盲追求,但你要时刻做好准备。比如,当所有人都追赶上同一辆公共汽车时,你可以不要慌。因为下一辆更好更快的车,马上就到来了。

08 情绪包袱

常见的3种现象

  • 心情不好时,你就暴饮暴食。
  • “双11”、“双12”等购物节过后,你看到空荡荡的钱包时,十分后悔。
  • 看到股票的上下波动之后,十分后悔

做决定时,人为什么会受情绪影响?因为人脑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反应系统”,另外一个是“反射系统”。

“反应系统”更多的是理性思维,也就是卡尼曼所讲的慢思考;而“反射系统”大多数时候是感性系统,也就是快思考。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表明,人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直觉,使用快思考,而不是运用慢思考来做推理。

也就是说,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反射系统”,而不是“反应系统”。所以,这对我们的决策就造成极大的影响。简单来说,

相比理性决策,人们更偏向情绪化决策,毕竟人生感情,也是情绪化动物。怎么办呢?

我总结出3种应对措施:

  1. 保持好情绪头脑,在情绪来临之前,早早就做好决策,并相信自己,永不更改答案。
  2. 做好理性决策的三步法。一是写下自己的目标;二是写出这样操作的理由(或依据);三是分析利弊,并预测最理想的结果和最糟糕的结局
  3. 提前先给自己写出一张检查清单。在准备做决策之前,一项一项检查,检查无误之后,再按下确定键。
《增值陷阱》:如何成为聪明的理财人?一个方法:避开8大心理陷阱

写在最后

人们之所以认为学会花钱、学投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是因为不懂得用逆向思维来学习。传统的教学理论总是告诉我们,学习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别人对的做法。但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学习是一门艺术。相比学习正确方法,有时学习一些错误的做法,对我们的帮助可能更大。因为你一旦能避开错误做法,剩余照着做不就是对了。有一句话说地很好:“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所以呢!我在本文中不遗余力地总结了:人在花钱时,隐藏着的8大鲜为人知的心理陷阱。

希望你能避而远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