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作者\\墨竹


二十一世紀,多數人處於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多數年輕父母,忙於事業,忙於拼搏,無暇照顧孩子,只能將其託付給老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將近一半的小孩是由姥姥一手帶大的。

現在有太多的孩子被交付給老人,大比例是直接寄養在姥姥家,我自己也不例外。小時候,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因不會做飯拒絕帶孩子,而我就被寄養放在姥姥家。姥姥很疼我,我的任何要求,她幾乎都會幫我實現。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大概是六歲那年,父母回家,而我根本不認識他們。媽媽要我和她一起睡,我都會悄悄的請求姥姥也要和我們一起睡;媽媽帶我去超市,我想要的東西她不給我買,我坐在地上吵鬧,得到的結果卻只有打罵。剛和父母相處的那一段時間,我很痛苦,甚至有點討厭他們,每天渴望著繼續和姥姥生活。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由此觀之,每一位父母都不應該缺失對孩子童年的陪伴,童年只有一次,而為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守護住童年的美好與純真,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

假如孩子的童年裡只有姥姥,沒有父母,對於雙方又會有怎樣的危害呢?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首先,易出現隔代教育問題由姥姥一手帶大的小孩,在老一輩的溺愛中,可能出現過於放縱和嬌貴自傲的情況

因為外孫向來是姥姥手心裡的寶,碰不得,傷不得,外孫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姥姥總能輕易滿足。因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老人的觀念就是"孩子還小,就應該寵著,以前是沒有條件,現在有能力了,更應該什麼都給最好的。"

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試問小孩受到的能是正確的教育嗎?他們只會是從小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而喪失基本的獨立能力與節儉美德。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其次,一心衝刺事業的年輕父母,失去了陪伴教育子女的最佳時刻

他們常年在外奔波,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長期和姥姥生活的孩子,對父母能有多少記憶,都說"小孩最無情",沒幾天就忘記一個人的好,其實是父母沒有給小孩"有情"的機會。父母與子女之間更容易出現矛盾與不理解,一方難以適應被束縛的生活模式,另一方則急於重新培養感情而採用不當的方式。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最後也是最為嚴肅的安全問題,像姥姥一般年紀的老人家,身體是一年不如一年

聽姥姥講,小時候她總是需要一邊揹著我,一邊炒菜,腰痠背痛成了家常便飯。稍大一點,我開始調皮的到處亂跑,她跑得氣喘吁吁也不見得能追上我。年邁的老人,是經不起熊孩子折騰的。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於此同時,馬路上,池塘邊,施工地等,生活中有太多屬於年幼孩子的危險地帶,此前在網絡上,我們看到了很多觸目驚心的新聞報導:上海靜安一老人帶小孩逛商城,雙雙走失;江蘇揚州老人帶小孩公園遊玩,小孩意外跌入水中。種種消息,不得不令人好好思考問題的嚴重性。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我們能夠看到把孩子交給老人,把小孩寄養在姥姥家,是有著多方弊端。我們不希望小孩從小養成一身壞習慣,長大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但是

有些痛無法撫慰;我們也不願看到父母與子女過分相敬如賓,關係陌生,可是有些愛始終無法彌補

當然,也不是說老人不能和小孩一塊生活,姥姥不能夠陪伴外孫,年輕的父母,應找到一個平衡點,去避免痛的產生,去挽救愛的遺失。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下適合老人帶小孩呢?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一方面,老人,作為家裡的長輩,某些方面的閱歷也更為豐富,可以給小孩講過去的故事,在過往那些艱難的環境下是如何將子女撫養長大,培育成人。老人相對於年輕人更有耐心,在充裕的時間內用故事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在情感的帶入下憶苦思甜。

別再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有些痛無法撫慰,有些愛無法彌補

另一方面,很多老人有串門,散步的習慣,由於父母的忙碌,孩子可能少了很多戶外活動,而和老人一起在社區公園遛彎,可以讓孩子釋放運動的天性;拜訪左鄰右舍,則可以鍛鍊小孩與人溝通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一位合格的父母,是能夠勇敢的擔起責任,用正確的方式撫養教育孩子,而不是盲目的把孩子寄養在姥姥家,自己做甩手掌櫃。要知道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是主要力量,姥姥等長輩僅僅出點輔助之力。


我是 ,一對龍鳳胎的母親,平時會和大家分享一些育兒路上看到的,見到的,遇到的大小事,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