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多年之久。龍門石窟密佈在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全長有1000餘米,現共存活動佛龕2345個,佛塔4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而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大型洞窟29個;伊水東岸的崖壁上全是唐代窟龕,其中有七個大型洞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造像相比,龍門石窟的石像更富有想象力,更柔美端莊,線條和緩讓人駐足。凝神片刻,彷彿回到了隋唐盛世。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需要慢慢欣賞。最好是沿著伊河邊長達1000餘米的青石板路緩緩而行,一步一景,步步有驚喜。大大小小,姿態神態各異,面目栩栩如生的佛龕,密佈於整個崖壁之上。佛像或臥或立,或行或飛,或歌或舞,或喜或怒,不由你讚歎其鬼斧神工。不過也會扼腕嘆息,許多精美的佛像頭部都不完整了,很多都成為了國外博物館的藏品,多精美的藝術都難抵千百年的滄桑,曾經圓潤的肌膚,遭風化腐蝕,露出了歲月的痕跡。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中潛溪寺是人們最先到達的一個洞窟。它又名齋跋堂,開鑿於初唐年代。洞中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三天王。兩座菩薩豐滿圓潤,造型敦厚,雙目炯炯有神,十分出色。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唐代開鑿的最大的石窟,也是最莊嚴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其規模之大,堪稱龍門石窟第一。此窟開鑿於唐朝武則天時代,歷經了三年的時間。洞中佛像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即面型豐肥,兩耳下垂,體形圓滿,溫存、安詳、親切、動人。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石窟正中的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就有4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造像。二菩薩普賢和文殊,神情和善開朗;二弟子迦葉阿難,形態溫順謙恭;天王手託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為動人,右手叉腰左手合十,雄壯威武。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相傳武則天還自己出資,讓石匠按照她的模樣塑造了盧舍那佛。盧舍那佛溫暖、慈祥、寬容、智慧、悲憫的面龐,讓所有爬上臺階的人,在平定喘息、抬頭的剎那,都有被擊中的感覺。那俯視大千世界的慈悲目光,那清淺的不可思議的微笑,那閱盡人間寒暑冷暖、永遠溫柔親切的面相,彷彿有著無窮的魔力,每個人內心中最美好的菩提心,都會被喚醒、震動、乃至漸漸的甦醒。千百年前的工匠在這些佛像上寄託了什麼呢?盧舍那佛的微笑是對這千年滄桑的包容吧。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賓陽洞有三窟,開鑿時間長達24年之久。洞中佛像體現了北魏、隋、唐等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賓陽洞一般是指賓陽中洞。賓陽洞洞窟正壁刻有主佛像釋迦牟尼佛,左右兩邊有弟子、菩薩。佛與菩薩面相清瘦,大目平頸,衣錦紋理周密刻畫,有明顯的西域藝術的痕跡。窟頂刻有飛天圖像,飄逸挺健。據傳,洞口兩壁上曾還刻有一幅浮雕《帝后禮佛圖》,造型別致,構圖美妙,但後被盜鑿。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萬佛洞在賓陽東南邊,是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洞中石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僅只有幾釐米之高,總共有一千五百多尊。洞中正壁的阿彌陀佛,高約四米,頭飾波壯髮髻,面相豐滿圓潤,神情安詳肅穆,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託仰蓮。洞中後壁刻有蓮花54朵,每朵之上坐著一尊菩薩或供養人,構思新穎奇特。壁頂上刻有伎樂人,每個人形象逼真,婀娜多姿。洞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拿淨瓶,體態豐滿圓潤,姿態優美。萬佛洞的整個佈局無不顯示出大唐帝國的雄風。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最美的地方,當屬蓮花洞。洞頂的藻井是一大朵很精美的蓮花,配合石洞內殘缺的雕飾、斑駁的地面、以及昏黃的光線,碩大的蓮花顯得異常精緻、完美、美麗、並且遙不可及。一尊觀音像左手輕提淨瓶,右手持拂塵,儀態萬方,冉冉而來,仙衣飄動,裙帶當風,說不出的嫵媚,韻致。

河南洛陽的藝術瑰寶——龍門石窟的前世今生

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他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時尚。龍門石窟為研究北魏到唐、宋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民俗、以及雕刻、繪畫、建築、服飾、舞蹈、書法、醫藥以及中外友好來往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不愧為一座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歷史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