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多年之久。龙门石窟密布在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全长有1000余米,现共存活动佛龛2345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而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大型洞窟29个;伊水东岸的崖壁上全是唐代窟龛,其中有七个大型洞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造像相比,龙门石窟的石像更富有想象力,更柔美端庄,线条和缓让人驻足。凝神片刻,仿佛回到了隋唐盛世。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需要慢慢欣赏。最好是沿着伊河边长达1000余米的青石板路缓缓而行,一步一景,步步有惊喜。大大小小,姿态神态各异,面目栩栩如生的佛龛,密布于整个崖壁之上。佛像或卧或立,或行或飞,或歌或舞,或喜或怒,不由你赞叹其鬼斧神工。不过也会扼腕叹息,许多精美的佛像头部都不完整了,很多都成为了国外博物馆的藏品,多精美的艺术都难抵千百年的沧桑,曾经圆润的肌肤,遭风化腐蚀,露出了岁月的痕迹。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中潜溪寺是人们最先到达的一个洞窟。它又名斋跋堂,开凿于初唐年代。洞中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三天王。两座菩萨丰满圆润,造型敦厚,双目炯炯有神,十分出色。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唐代开凿的最大的石窟,也是最庄严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其规模之大,堪称龙门石窟第一。此窟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代,历经了三年的时间。洞中佛像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即面型丰肥,两耳下垂,体形圆满,温存、安详、亲切、动人。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石窟正中的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就有4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造像。二菩萨普贤和文殊,神情和善开朗;二弟子迦叶阿难,形态温顺谦恭;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更为动人,右手叉腰左手合十,雄壮威武。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相传武则天还自己出资,让石匠按照她的模样塑造了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温暖、慈祥、宽容、智慧、悲悯的面庞,让所有爬上台阶的人,在平定喘息、抬头的刹那,都有被击中的感觉。那俯视大千世界的慈悲目光,那清浅的不可思议的微笑,那阅尽人间寒暑冷暖、永远温柔亲切的面相,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每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菩提心,都会被唤醒、震动、乃至渐渐的苏醒。千百年前的工匠在这些佛像上寄托了什么呢?卢舍那佛的微笑是对这千年沧桑的包容吧。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宾阳洞有三窟,开凿时间长达24年之久。洞中佛像体现了北魏、隋、唐等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宾阳洞一般是指宾阳中洞。宾阳洞洞窟正壁刻有主佛像释迦牟尼佛,左右两边有弟子、菩萨。佛与菩萨面相清瘦,大目平颈,衣锦纹理周密刻画,有明显的西域艺术的痕迹。窟顶刻有飞天图像,飘逸挺健。据传,洞口两壁上曾还刻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但后被盗凿。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万佛洞在宾阳东南边,是专门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洞中石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仅只有几厘米之高,总共有一千五百多尊。洞中正壁的阿弥陀佛,高约四米,头饰波壮发髻,面相丰满圆润,神情安详肃穆,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洞中后壁刻有莲花54朵,每朵之上坐着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壁顶上刻有伎乐人,每个人形象逼真,婀娜多姿。洞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拿净瓶,体态丰满圆润,姿态优美。万佛洞的整个布局无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雄风。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最美的地方,当属莲花洞。洞顶的藻井是一大朵很精美的莲花,配合石洞内残缺的雕饰、斑驳的地面、以及昏黄的光线,硕大的莲花显得异常精致、完美、美丽、并且遥不可及。一尊观音像左手轻提净瓶,右手持拂尘,仪态万方,冉冉而来,仙衣飘动,裙带当风,说不出的妩媚,韵致。

河南洛阳的艺术瑰宝——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他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时尚。龙门石窟为研究北魏到唐、宋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雕刻、绘画、建筑、服饰、舞蹈、书法、医药以及中外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不愧为一座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