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激情导读】

<code>王安石这首《南乡子》通过描写一片郁郁葱葱的帝王福地之旺盛气象,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眼前荒坟古丘的杂芜和凄凉,表达出王安石对国家发展前景的无限担忧,抒发了他对自己“变革”理想无法实现的焦虑之情。/<code> 

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诗文大家著称,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也是因其散文成就极高。他存世的词作不多,但这首小词充分体现了王安石以诗入词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表现出他的词具有诗一般的言志气息,平添了词作中壮志不已的气象,突出了他词作的豪放特征,给人以振奋的力量,对宋豪放派词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这首词作的意境创造、意象设置,也是王安石被后人列为“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依据。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注释】帝王州:指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也称为金陵。

【大美赏析】


【上阕】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自古帝王州”,指王安石时期的江宁,也称为金陵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州,开篇点明主题。词人虽然仅仅做到宰相的职位,但是,却有帝王之胸怀、帝王之气概,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尤其是早期作品中,总是富有一股豪情冲天的气象,给人以力量,极富艺术感染力。“帝”是龙的象征,表明这里是一块祥瑞的福地,也在间接的告诉读者,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里。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图片说明】“帝”是龙的象征,表明这里是一块祥瑞的福地。

“郁郁葱葱佳气浮”,词人通过描写这里昔日的盛景,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美好江山展示在读者面前,以此引起情感共鸣。“佳气浮”对应“帝王州”,进一步把“帝”之龙的象征意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散发出的祥瑞气息更具体、更形象,也将那种祥瑞之气物化为一种可视的“郁郁葱葱”的眼前之景。这就是词人的高明之处,他能够在读者面前将自己的内心所感受到和所想象到的“具有抽象意味”的概念,转化为一种“具体而可视”的画面,让读者随着他的视野去观察到一个“郁郁葱葱”的场景,去感受到一个“千古帝王”的祥瑞气象,把读者的思维带进自己的词作中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图片说明】帝王之州的祥瑞气息扑面而来。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词人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金陵建都,加起来大约四百年的历史,一笔带出,但同时又用一个“愁”字,把这么久远的历史却像梦一样的消逝而去的历史沧桑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仅仅这样的描写,词人还是感觉没有达到最佳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效果,于是,在“愁”字前加一个“堪”字,进一步渲染出“四百年来成一梦”的历史韵味和作者内心里的无限感慨,并把这种深情的感慨与自己心中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融为一体,发出一声警世的唏嘘,把读者带进了“四百年来成一梦”的感叹情境中,与词人一起叹息、一起担忧!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注释】四百年:指金陵作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的都城,共三百六十七年,约四百年。

“晋代衣冠成古丘”,晋朝早已被人们遗忘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中,已经成为一座座荒草杂生的古墓了,表达出词人心中满满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词人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社会发展现状的不满与担忧,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股忧国忧民的末雨绸缪气息扑面而来。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注释】古丘:古代的坟墓。丘:本义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在此引申为土丘状的坟墓。


【下阕】

绕水恣(zì)行游。上尽层城更(gèng)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绕水恣行游”,表明作者是独自一个人江边上绕着江水信马(驴)由缰,自由地行游。“绕水”把词人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做出了漫无目的行游之态描绘得极其形象,也是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无边愁绪的最好的白描写法。好在这种“绕水”而“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作者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恣”字,表面上是一种惬意的形态,可以随意地到处走走、随处看看,也可以边走边看、边走边想,其实是词人对自己焦虑内心情感的一种“反写”。进而把一个有志不能申、有力无处使的士大夫的苦闷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给人以浓浓的压抑感,而不是舒畅的快意之情。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图片说明】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上尽层城更上楼”,前句,词人描写自己在沿着江水而饶水游走,这里,突然笔锋一转,描写自己独上层楼的内心感受。在这里,词人以一个上楼的动作,来赋予自己渴望实现变法理想的深情。“更上楼”

,不是上到楼的顶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楼。“上层楼”含有我国古代“登高怀远”和“登高而愁”的文化意蕴,词人在此借古人之意,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表明,他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而是要“上尽层城更上楼”,要不断地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变法理想,而不是停留于现状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上尽层城更上楼:登上一座城,再上一层楼,往事悠久,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词人用往事悠悠,不值得一提来回答别人的询问,其实,是在借别人的口来问自己:我的过去做了什么?我想做些什么?“往事”,在此应指词人两次给宋仁宗上奏折,请求宋仁宗采纳自己的“变法”提案,实行“变法”举措,改变大宋建国几十年来安于现状的社会发展模式,采取严明的法度新举措,革除国家治理中的陋习,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国强民富、国家安定的理想和抱负。“悠悠”应暗指自己两次上书,却两次被宋仁宗不予采纳,皇上的麻木不仁做法刺伤了词人变革的决心,所以,在这里,“悠悠”含有一种遭受拒绝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和压抑之情。因此,词人用了一个“君莫问”,这种带有明显“逆反心理”色彩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回头”,

表明词人在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内心一片茫然,但是,无处诉说,也无人可以诉说,只好用“回头”二字,让问的人自己去想象、去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真正是言已尽而意未终。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槛外长江空自流”——往事如烟,就像栏杆外的长江水独自向东流去。

“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一句,在表面上读来,似乎是只能看见窗外的长江,在日夜不息地向东流去。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别有怀抱:既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而人类所做的一切只是江水在这里的片刻停留,没有谁能改变历史的流速,也无法改变江水的使命;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境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看似“空自流”,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是词人想在此反问,问一问当今圣上“今何在”?是想就这样让他在即位初期的改革理想化为这一江东流之水,空自流淌吗表达出词人期待着朝廷能够发力,实现他变革法度、振兴国家的美好夙愿。

读“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之《南乡子》,感受“堪愁”真滋味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