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李雅軒簡介:李雅軒,名椿年,河北交河縣人,生於1894年。1914年,年滿20歲的李雅軒經人推薦,在北京正式拜楊澄甫先生為師。從此,致力於太極拳功夫的研究。為楊澄甫宗師門下的重要弟子之一。1976年,李雅軒先生因病搶救無效,病逝於成都,享年83歲。他在四川近40年,貢獻卓著,培養出整整一代太極拳人才,從學者不下萬餘人,名徒甚廣。今天,他老人家所傳的拳藝已走出四川,走出國門,享譽海內外。

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李雅軒拳照

(原刊於《武魂》雜誌1991年第2期)

這裡刊登的兩封信,是原中央體委民族形式體育負責人毛伯浩先生,與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在50年代的通信。信中談了許多關於太極拳的理論及實踐方法,相信會給武林朋友以有益的啟示。當然,由於處於當時的時代和環境,李先生仍有許多未能詳談的內容,相信大家可以理解。

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雅軒同志:

你好!近來我們在研究太極拳,但同志們都有一定經驗,而我在開始學,有一個問題,希望你能幫助我弄通,“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句話對我來說,從字意上可以粗知大端,但在太極拳的鍛鍊過程中,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和水準,一般的是以什麼樣的現象,可以作為達到的標誌?或者是通過些什麼階段,才能夠漸悟懂勁?我想你總知道的多些,希望暇時回信指教。此致

敬禮。

毛伯浩1956.1.31

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伯浩同志:

頃接來信,聆悉各節,但我對太極拳研究尚不夠深刻,然既承下問,只得勉為覆命,今將學習的過程分條寫之如下:

一、在初入手時,先學動作,然後將每手每式姿勢重心、方向弄正確,動作的形式弄適當,當動時,不能不動,不能遲動;不當動時,不能妄動,不能多動。因為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體育,每手每式有每手每式的作用,不如此就養不出作用來。

二、將周身各節練習柔軟,使其動作配合均勻,上下內外相合。

三、練習用意用氣的功夫,每動要有神意的嚮往,呼吸的相隨,使動作藉呼吸的力量以開合,呼吸又藉開合的動作以鼓盪,如此則內外相應、相互為用,使身體與精神氣氛同時完整一氣,使身心內外俱得著平均的鍛鍊,如此則氣血的循環得到了幫助,而並未將氣血循環的正規律、步驟,打散弄亂,太極拳所以稱之為內功者在於此,所以異於外功拳及其它體育者也在於此,所以對於一些病症的療養有很好的效果者也在於此。假如教太極拳的人不是正宗傳授,姿式練法一定弄不正確,空有太極拳名而收不到太極拳的效果了。

四、體會穩靜安舒的功夫,未曾出勢先將身勢立穩,重心放正,身心放鬆,身松則不留絲毫拘束之力,心松則思想雜念摒除,如此稍停,以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在出動時要仍保持其靜,如此一手一式,穩穩靜靜舒舒適適,勢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練完之後,感覺心神愉快,有說不出的一種舒服,此時口中已生滿了甜液了。到此境界有何病不愈!蓋大腦神經能得著清醒的修養,氣血循環得到適當的幫助故耳。若練時心慌意亂,沒有一點穩靜鬆軟舒適的滋味,練後必面青心喘,口乾舌燥,這是暴露他未受過真太極拳老師的傳授,則無論他自己說會四趟太極拳或五趟太極拳那仍是等於零的。

五、到此階段,身體方面已有了柔軟的功夫,筋骨方面已增長了力量,腦力方面也起了一種清醒的靈覺,而後他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種彈性的力量,及一種靈覺沉厚的氣勢,在這種情形下身上生出來的作用,在術語來說謂之“勁”,有了這種勁,而後可以練習各種推手,以研究懂勁的功夫。

六、按懂勁,其說有二。一是指認識對方來力而言,二是運用己身之力量而言。前者是以我之視覺、聽覺、理覺、觸覺四者配合起來,以判斷對方之來力的剛柔、遲速、浮沉、大小、長短、方向、部位、企圖而言。後者是體會己身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腳、頭頇、脊背各部之配合以及神意心氣之嚮往而言。

七、研究單推手、雙推手、參差推手、活步推手、行步推手、大扌履推手、散手等,久而久之,便可神而明之。一切之運用不難豁然貫通焉。

八、貫通之後,隨便一動,身手腰腿、神氣意思無不配合恰當。當推手時,無論對方如何來力,我均可以四兩撥千斤之方法化之於無形,作到不丟不頂,隨心所欲,使對方捕風捉影,東倒西歪,無用武之地,這就算是懂勁了,而後可階及神明的水準了。至於“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之句,無非是說要想作到如此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非用功很久不可得也。

魚雁往來話太極——李雅軒、毛伯浩的通信

以上是練拳的過程,亦可說是練拳的經過階段,今再將“著”與“勁”分別解釋如下:

一、“著”是一種術語,拳術中一腿一腳、一掌一拳皆可說是一著,亦可說是一法,著術動作純熟之後,便可慢慢的練習各種推手以求懂勁的功夫,懂勁之後對於對方之來力的意向企圖一粘手即可瞭解,便可應付自如,因為“著”是有形的動作所以容易瞭解,但“勁”是無形的,非有相當的功夫就不容易瞭解,所以太極拳的功夫以著術為入手的初步,其注意的是懂勁的功夫。

二、它的步驟先練“著”,著熟了再學推手,推手日久才可能漸悟懂勁,懂勁之後才可能愈練愈精,進而達到神而明之的境界,隨便一動無不恰到好處矣。

三、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體育,其內容不但有健康身體的好處,而且有技擊的作用。今為了答覆“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而階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幾句話,不能不涉及推手致用上去。這是我對太極拳老論中這幾句話的一些體會,是否適當,望便中來信指教為酚。 此致

敬禮!

李椿年雅軒1956.2.5


(陳龍驤 李敏弟供稿)


本文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著作權屬於原作者。如原作者有異議,煩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