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汪偉秋、曹子琛4月4日報道:今年清明節的打開方式“比較特殊”,上海實行現場預約制分時段祭掃。往年正清明一大早湧入墓園的大客流不見了,記者早上在濱海古園看到,交警部門對墓園周邊道路進行臨時管控,但車流較平穩,沒有出現積壓情況。雖然客流減少了,但現場防控一點也沒有掉以輕心,市民走過“三關”才能進到墓園。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根據預約情況,今天將有2萬名市民來到濱海古園,分四個時段,每個時段限流5000人。濱海古園副總經理徐可業表示,這麼多年來,墓園第一次出現正清明當天人流車流無積壓的情況,市民也非常理解,今天幾乎沒有“無預約”市民過來。“雖然今年祭掃客流減少很多,但現場防控不能掉以輕心,墓園了派出了更多人員進行防控工作,確保平穩有序。”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記者看到,門口負責登記檢測的工作人員“全副武裝”,身穿一次性防護服、防護帽、護目鏡、口罩、橡膠手套等防護用品。市民進到墓園要過“三關”,第一關檢查隨申碼,不少老人因各種原因無法出示“隨申碼”,需要在旁邊填寫承諾書,留下身份證、電話等信息。第二關核驗“預約碼”,第三關測溫正常方可進入墓園,墓園方面提前準備了紅外線測溫儀,並設置了遮陽的帳篷提高準確度。

聽說能派“代表”去墓地 他鬆了一口氣

李先生的父親去年剛去世,久久走不出陰影的他覺得該去墓園祭掃。早在3月初,李先生就開始擔心,今年清明節的現場祭掃會不會因疫情暫停。好在,今年上海倡導市民不前往現場祭掃,但對個別確需現場祭掃的市民,還是實行限流、分時、定量預約祭掃。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李先生髮動家人,守著預約開放的第一波名額。3月28日早上8點,家人們分三批預約,“搶”到了4月4日上午的15個名額。今天一大早就從家裡出發,李先生告訴記者,有三位親人葬在濱海,分散在不同位置,平時來了都坐電瓶車直達。現在因為疫情,電瓶車停了,所以自己找還是有些“腳程”的。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濱海古園有一片海葬紀念苑,每一塊石碑上都刻滿了逝者,這也是往年祭掃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市民瞿小姐根據親人的遺願,在2016年選擇了海葬。瞿小姐說,往年和家人來海葬牆祭掃,都是擺滿了東西,密密麻麻的人流。今年人少了很多,可以安安靜靜坐在旁邊呆上半個小時,非常難得。“可以分時段過來,這是很好的改善。”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據濱海古園副總經理徐可業表示,去年正清明當天是9萬多客流,今年實行預約祭掃,限流2萬人,所以不少客戶選擇了“代客祭掃”、“網絡祭掃”等方式。截至4月3日晚上,濱海古園接到代客祭掃訂單4713單。早上八點,濱海的工作人員推著小車來到需要“代祭”的墓碑前,拭去浮塵,獻上鮮花並致以三鞠躬禮。

上海各墓園祭掃客流皆下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清明期間,上海54家公墓、骨灰堂統一實行“預約祭掃”,同時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和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東方網記者在楓涇公墓看到,同樣,前來祭掃的市民並不多。入園前,市民須出示預約憑證和隨申碼,並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體溫。此外,入口處還專門放置了一臺消毒噴霧機。據楓涇公墓主任張志才介紹,截至4月1日,共有超過9500人進行了預約祭掃。而今年整個清明期間的現場祭掃客流,預計將比往年同期下降85%。記者另外從上海松鶴園瞭解到,今天有2萬市民預約祭掃,截至中午1點,已有10800市民到現場祭掃,跟預約人數基本吻合。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早上10點,前來祭掃的市民自發默哀

已經舉辦十年的上海市社會各界清明感恩典禮,今天也首次以無人員聚集、線下舉辦、線上參與的“雲共祭”形式在“福壽雲”平臺上播出。一萬兩千餘人準點上線觀看了這場共祭儀式,向親人感恩道愛,並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和殉職的英雄致敬,向罹難的同胞致以緬懷。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早上10點,墓園工作人員默哀

此外,“我們來看望你——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主題祭掃活動今早在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舉行。10點整,警報鳴響,全國人民共同默哀3分鐘,一同哀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正清明上海墓園大客流“不再” “雲祭掃”接受度超預期

墓園代客祭掃服務

這注定是一個特殊的清明節,也是一次難忘的祭掃儀式。據上海市民政局透露,截至4月1日,市民通過網絡祭掃總數已達 98.16萬次;各公墓提供代客祭掃服務已達2萬多戶。清明祭掃,在今年有了一種新的打開方式。也許,不只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移風易俗有著更長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