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一份特殊的宅家抗疫影像报告

【图文/丁洲】2020年已经快要过去四分之一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段难忘且带着些伤痛的经历。今年过年,我宅在四川老家的时候,每天都通过网络不断地了解最新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看着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看着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看着勇往直前的“逆行者“,我的心里莫名地开始焦虑起来。我是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普通的摄影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虽然不能赶往一线拍摄那些默默奉献的广大医务人员,但我依旧希望用自己的相机能为这个时代留下点什么。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战场》

摄影不只是记录,对于我来说,它是表达,也是传递。

我是一名微缩摄影师,我最早接触微缩摄影是在2017年,那个时候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手机拍照功能的进步,很多摄影师开始尝试更多新的拍摄方式。我最早的微缩作品风格是魔幻暗黑系,以剪影为主。在经过一年且有过两次短暂的微缩创作经验后,我开始思考突破瓶颈,我的个人风格也是在那段时间逐渐形成的。用画面讲故事是我的强项,我通过微缩摄影将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拍成系列作品。从故事策划开始,到采购,再到不满足现成的场景道具,开始自己制作加工,我的微缩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生死时速》

一直以来我的微缩摄影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也因此,我在疫情期间搭建了微缩场景,创作了以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空城、街道樱花为内容的摄影作品。

作为创意微缩摄影师,走上“前线”,记录疫情当下并不是我所擅长的。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战场,对我而言,我的“战场”就在眼前的一方小小天地,这里包容万象,我渴望通过画面来表达情绪,也希望能够传递一份力量。

中国人总是能够在危难关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湖北告急,全国4万医疗人员紧急驰援。因为工作的关系,其中就有我认识的一些医生。他们也只是肉体凡胎的普通人,却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屏障。

我在创作《战场》和《生死时速》这两幅作品时,正值武汉最艰难的时刻。病毒像洪水猛兽般袭来,人们还未掌握其规律,每天的确诊人数呈几何级暴增。于是,我在画面中把病毒做了放大化的艺术处理,病毒看起来像一个怪兽,人们四处逃离。唯一在和病毒抗争的,是我们伟大的“逆行者”——白衣天使。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最长的冬季》

从最初对疫情来势汹汹的恐惧,到“逆行者”奋不顾身,所有人团结一致。我创作了《最长的冬季》,这个冬季太过漫长,画面里,整个城市像末日般被冰封。但我也始终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只要希望仍在,所有的一切将会恢复原有的模样,城市也终将重新恢复色彩。所以,在《最长的冬季》里,我添加了象征希望的色彩斑斓的气球。我试图用造景提醒看图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恢复原有的模样,时间会抚平伤痛和不安。

1月底,我想回重庆的时候,我的一位在武汉的医生朋友劝我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回了。那个时候武汉封城不久,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大家都充满着未知和恐慌。再和他聊天,已是二月底,那天他发了张照片过来,同济医院的樱花开了。

3月是赏樱的季节,对武汉而言无疑是浪漫的。往年的3月,武汉大学的樱花大道人头攒动,可是今年情景却大不一样。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没有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武汉大学今年的樱花开得有些清寂。我还没去武汉看过樱花呢,不能去现场看,那就自己造一场樱花吧,《花都开好了》也是在这种情境下完成拍摄的。这一组樱花图的初衷很简单,我选用了色彩鲜明的立体贺卡,营造出一种更偏插画式的温暖风格。在展开的立体贺卡中间,我加入了人物、动物道具。人们闲适地漫步在街头,全家赏樱,孩童嬉戏,小狗撒欢……我们在武汉的街头重逢。

珍惜当下是我们从这次疫情中得到的一个深刻感悟,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在樱花树下赏花,在街头巷尾闲谈笑侃。

截至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而海外疫情却不容乐观,欧洲已成为重灾区。新冠肺炎成为第一个全球“大流行”的冠状病毒传染病。战斗远未结束,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想作为每个普通人的我们,在不给社会添乱的同时,都应坚守好属于自己的战场。我想用更多微缩摄影作品传递出更多的美好与希望。希望生活早日重回正轨,阴霾过去,尽是阳光。(素材引用自中国摄影报)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么拍成的?


花都开好了

【另眼评图】别具一格的抗疫影像怎样拍成的?

【评图/杨徽 摄影/丁洲】看丁洲先生的作品,想起最近很火的文章:《线上谈|胡涂:我现在发现,中国摄影圈有两个》。在此引用一段:以前我以为摄影圈只有一个,现在发现,摄影圈有两个:一个是传统摄影圈,一个是艺术摄影圈。这两个圈的人总体上是相互隔绝的。于是形成了两个摄影生态:99%的人在传统摄影圈,只有1%的人在艺术摄影圈。导致这两拨人老死不相往来、完全隔绝的原因是,艺术摄影圈的这拨人关于摄影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摄影史/艺术史”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传统摄影圈的这拨人“摄影史/艺术史”核心知识是完全缺失的,简单地说,传统摄影师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审美实际上属于边缘范畴,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多, 大多数摄影师并不需要懂艺术,他们只需要了解一点技术和少量的知识就行了,然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大规模的拍摄上。所以每个传统摄影师都有一大堆的照片,但真正通过思考的摄影作品极其稀少。

之所以要评荐丁先生的作品《一份特殊的宅家抗疫影像报告》是因为看了99%的类似作品,突然发现1%的他的作品有些不同而亮眼,创作观念是作品的灵魂与个性所在。用他的话来说:“

摄影不只是记录,对于我来说,它是表达,也是传递。”摄影家从个人的体验出发,通过创意、制作、拍摄来表达自身感受的世界,对宅在家里对这次疫情下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装置化的再现、视觉化的展示。和不少应合设定主题、图解主义、跟风趋势,现场现实的复印、克隆,看似外观精致高雅、瞬间和构图控制精准、意义指向明确的图像,有先鲜明的区隔。艺术的花园就要百花齐放美丽与共荣,无疑丁先生的作品是令人炫目的那一簇。

看得出丁州的摄影所追求的不同,应该不是99%的摄影圈的玩法,应该是1%摄影圈的玩法。尽管大圈一般逃不脱2/8法则,20%的人有可能成功。小圈一般则5/5分配,有可能成功或失败各占50%,这是闲话,还是言归正传。他的不同在于先是构思设计、动手“造相”后再来照相,与就地取材、捕捉瞬间、遭遇偶然的照相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作品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印证了亚历山大·罗钦可所言:为了重燃人们关注,日常之物必须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角度呈现。

思想的过滤,让作品打上感人的印记

信息时代,宅在家的日子也能打开世界的窗。新冠病毒的暴烈对人类的强势撕裂令人意想不到,灾难面前,每个人都经历了难以忘怀的切身体验,每个人都进入思考季,对人生、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家国、天地人伦有更新的发现、更深的认识与见解。影像由心,最打动丁洲先生心灵的是对平凡中的不平凡最美逆行者的敬意,对至暗时刻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的期待,这是他有感而发的创作燃点,他注入作品的思想基因。

视觉的创意,让作品赋予艺术的想象

值得关注的是丁洲先生能集策划人、设计师、导演、摄影师的角色于一身,以充分的主观性强烈的介入、从视觉元素选择,氛围营造、情节构思、故事表现、场景构筑、道具布置等形成整个过程的闭环,以此构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抗疫特征的场景,最终以照片的形式再现自己的重构世界。这里面有夸张、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如怪兽,阴霾的天、缤纷的色彩都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指向,让作品表达充满神秘和新奇感。

造相的匠心,让作品呈现出创新的形态

从造相到照相是严格的系统构成,是艺术的融合与跨界,是行为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摄影艺术的立体表达。按照视觉创意思路制作加工,搭建微缩场景,本身就是艺术品的再创作或生产,过程控制、影像预估需要匠心运作。丁洲先生以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空城、街道樱花为内容的微缩景观本身就是装置艺术,自身自然散发出艺术的芳香,通过它摄影再现而成的《战场》和《生死时速》《漫长的冬季》等,在现实与超现实切换之中影像呈现出熟悉的陌生,审美的新意,充分表达出自我情绪,传递了精神力量,带给我们是更多的敢于摄影创作、探索的启迪与惊喜。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独立评论,思想让你摄影出彩

常年征集:评图作品、评论议题、热点事件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