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西方小說《堂吉訶德》中,主人公因沉迷騎士小說中於是騎著毛驢作駿馬、帶著鄰居作侍從,四處冒險,行俠仗義,鬧出了很多笑話,臨終前才幡然醒悟,讓騎士夢想隨風而逝。

西周時期的宋襄公,不顧自身實力弱小,妄自以霸主自居,不僅自己因可笑的理由死於爭霸戰爭,還連累宋國差點滅國,可謂是東周版的“堂吉訶德”。

宋襄公之所以確定了無法實現的目標,從現代戰略管理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進入了三大誤區,分別是信心錯位、文化錯配和固有習慣。


一、信心錯位,中了齊桓公稱霸的毒

信心錯位通常是管理者高估了自身能力,低估了外部挑戰,無法準確評估所處環境,無法掌握其可預見性和可塑性,也就無法制定出合適的戰略目標。

宋襄公包括他父親宋桓公,長期跟著齊桓公做大事,狐假虎威久了便以為自己是老虎,與其他真老虎搏鬥時只能束手就擒。

1、錯識宋國環境

在戰爭開始頻繁的春秋時期,獲得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是非常難得的,一方面要靠地形位置等天然條件,讓別人不好打、不想打,如秦國有潼關、黃河天線,吳越地處東南邊鄙,物產匱乏,雖然基礎薄弱,但好在發展不斷,最後也能在爭霸中佔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靠國力雄厚,別人不敢打,如齊國、晉國和楚國,一般國家不會向這些巨無霸挑戰。

最不利的是鄭國、衛國、宋國等中原小國,國境無險可守,而且成為諸侯論放攻戰的場地,城池受損、人口減少,生產中斷,自身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宋國雖然土地面積不小,且均是膏腴之地,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但在諸侯混戰中屢遭蹂躪,根本無法穩定發展,自保尚且不足,更別說爭霸。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宋襄公時期諸侯

2、錯估宋國實力

春秋初期以後,一流強國只有齊、晉、楚三家,憑藉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能夠在中原爭霸,保持長期強勢地位,對周王室要麼尊敬、要麼問鼎洛水;二流強國有秦國、吳國、越國、燕國、魯國、宋國等,地盤不小,但限制較多,有明君出現時稱霸一時,如秦、吳、越;要麼一直中立作老好人,如燕國、魯國等。其餘更小的諸侯,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否則將給大國攻擊藉口,輕則失地,重則國滅。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 身份致命

宋國是西周初僅有的六個公爵諸侯之一,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但是開國之君微子啟卻是商紂王的長兄,屬於前朝後裔,不如齊、晉等姬姓諸侯或周初重臣分封的諸侯有優勢,甚至這身份對爭霸是致命的,這點宋襄公的兄長目夷看得是很清楚得。各諸侯與宋國交往時雖然遵循禮法,但在涉及霸主這一重要身份時,肯定會阻擾宋國稱霸。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宋襄公

  • 內亂嚴重

宋國雖然有二等強國的基礎條件,但內亂頗多,子弒父、臣弒君,或者兄弟相殘時有發生,內耗非常嚴重,成為強國干涉宋國內政,中小諸侯鄙視宋國的理由。

  • 外交混亂

宋國沒有固定的外交策略,雖然與鄭、衛、陳、魯、曹等國相鄰,但關係都很一般,有過恩惠的很快得罪,得罪過的立馬認錯求和,很難建立緊密的盟友關係。

3、錯判宋國威望

春秋時期,諸侯要成為霸主必須要服眾,一是要靠德,二是要靠威,三是要靠周天子冊封,只有在前期大量軍事勝利積累威望、對外援助積累口碑,並經過周天子認可後,獲得霸主才算名正言順。

  • 以德服人

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藉助齊國“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的特權,幫助諸侯平定叛亂、扶持貧弱、擊走戎狄等,從而獲得好口碑。齊桓公先打敗北方山戎,將拿下土地全部送給燕國,因燕莊公送他直到齊國境內,齊桓公以諸侯送出國境逾禮為由,將其所經過的齊國土地又送給燕國,“諸侯聞之,皆從齊”;狄人先後擊破衛國、邢國國都,齊桓公聯合諸侯幫助兩國扶立新君、修建新的國都,都給他積攢了很好的人氣。

  • 以威懾人

齊桓公雖然對中小諸侯很夠意思,但對於不服從自己的、與自己作對的則以雷霆之勢消滅,先後滅掉譚國、遂國及山戎令支、孤竹、屠何;因宋國背棄北杏盟約,齊桓公在周王室部隊直接參與下,聯合諸侯攻打宋國,迫使其認錯;因楚國對周天子不納貢,又與諸侯攻打楚國,迫使其恢復貢獻。

  • 天子認可

齊桓公最喜歡會盟,在位期間高達14次,重要的如公元前681年五國北杏會盟、前678年八國幽地會盟、前656年八國召陵之盟、前651年十國葵丘會盟,逐步確定了霸主身份,周襄王送來祭祀宗廟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對諸侯的最高獎賞,意味著得到周王室承認。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葵丘會盟

在齊桓公稱霸過程中,宋桓公、宋襄公作為重要參與者,經歷了一系列對外活動,一方面讓兩國關係日益密切,一方面也讓宋襄公無比羨慕,漸漸生出了稱霸之心,尤其是葵丘會盟時,齊桓公囑託他幫助照顧齊國太子姜昭,這讓剛即位的他自然激動和驕傲無比,認為獲得了齊桓公認可的身份。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五公子爭奪君位,並把太子姜昭趕出齊國。宋襄公聽到消息後,認為自己等待的那一時刻終於來臨,於是廣撒英雄帖,一起到齊國平亂,結果只有衛、曹、邾三個小國響應,歷經兩次才把姜昭扶穩位置,是為齊孝公。這次有很大偶然性的成功行動,極大提高了宋襄公的威望,也讓他取代齊國稱霸的雄心頓時高漲,並導致他後續一系列的挫敗。

二、文化錯配:沒有建立爭霸理念

文化錯配是指管理者往往能認識到適應新環境的重要性,但在實施具體的改革行動時,會與強調統一性、服從性的組織文化產生衝突,降低戰略目標實現的可能。

自齊桓公稱霸以後,有意爭霸的諸侯開始調整變革,與頑固勢力、傳統理念作長期鬥爭,最終勝利的則稱霸,被打敗的則恢復原狀甚至不如從前。

宋襄公只是一廂情願地想當霸主,至於齊桓公任用管仲、鮑叔牙等賢才,開展全面變革的舉措則置之不理,最終稱霸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1、沒有招賢用能

人才永遠是第一競爭力,春秋時期各國世襲卿族崛起,在國家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一方面是同姓卿族,如鄭國七穆、魯國三桓,都是王室公子;另一方面是異姓卿族,因巨大功業得以分封,如晉國六卿、楚國屈景昭三族等。

另外,秦、吳、越等國吸引別國賢才為己所用,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滅掉梁國、芮國、滑國及12個西戎國家,闔閭重用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滅楚,越王勾踐重用文種、范蠡滅吳。

而衛國同姓內亂很多,沒有形成合力,難以通過世襲形成龐大宗族,而孔氏、華氏、樂氏等外姓人才,雖然一時重用,但因宗室內亂往往遭受池魚之災;另外周邊大國較多,衛國人才外流嚴重。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宋襄公

2、沒有變革調整

春秋初期,鐵器已開始擴大使用,井田之外出現大量私田,周朝及各諸侯立足的基礎——井田制、奴隸制受到很大的挑戰。齊桓公即位之後,任用管仲開始大規模改革,在地方治理、人才選拔、軍事體制、稅收生產等方面,調整原有生產體系,突破固有做法,適應了這種新變化,使齊國國力暴增,將仍然固守體制的其他諸侯甩在身後。

宋襄公置齊桓公在國內所作的這些變革不顧,無視自己在政治體制、經濟基礎、軍事兵制等方面的弱勢,沒有改變現狀的決心,只是憑藉現有有限的國力,去與諸國角力,碰見小國尚可,中大國則會直接碰壁。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齊桓公、管仲

三、固有習慣:以老牌公國自居

固有習慣是管理者面對不確定的環境,需要培養自己和組織的適應能力,但僅有少數能夠做到,多數仍然是依靠思維慣性或通用方式,結果適得其反。

宋襄公自認本國是老牌諸侯,在外交、軍事方面固執己見,沿循陳舊禮法,拘泥傳統道德,最終被不講道義的楚國羞辱、擊敗。

1、講究假仁義,禮讓君位

齊桓公當時雖然在閭國,但在知道國內變亂的消息後立刻往齊國趕,甚至不惜以詐死騙公子糾和管仲,足見費盡心機。而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長子,又被封為太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宋襄公繼位是當仁不讓。宋桓公臨終前,宋襄公又非得讓賢給另一個庶長子哥哥目夷,說他年紀大、又賢能,但目夷不接受而出國,最終襄公即位。當時齊桓公召集在葵丘會盟,宋襄公沒有安葬父親宋桓公,就直接過去參加會盟了,這才是假仁假義。

讓位舉動是完全沒必要的,他既然早被立為太子,不必多此一舉,而且宋國前代因為繼位屢次內亂,如太宰華督弒殺殤公後立穆公之子(莊公),大將南宮萬弒殺莊公之子閔公而立桓公。這些變亂的發生多是嫡長子宗法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若是真因為所謂的仁義而禮讓,可能會導致宋國再次變亂。

2、會盟諸侯,不作武備

宋襄公在扶立齊孝公後,在諸侯中威望大增,自信心膨脹,便拿幾個小國練手立威,先是抓了滕宣公,又命邾文公把繒國國君逮捕祭祀,不久又出兵包圍不服的曹國。經過一番折騰,效果甚微,齊、楚、鄭、陳、蔡等大國抱團,宋國只是與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結盟。

隨後,宋襄公主持鹿上會盟,儼然以盟主自居,引發齊國、楚國的強烈不滿,隨後在未與兩國商議的情況下,擅自決定當年秋天再在孟地會盟。目夷勸宋襄公說,“小國爭盟,禍也”,建議他不要與楚國爭奪盟主之位,宋襄公不聽;出發前目夷又提醒他,楚國經常不講信用,最好帶上部隊防備,宋襄公以自己提出不帶軍隊為由拒絕。

到了孟地,宋襄公與楚國爭奪盟主之位,楚成王一怒之下把齊襄公抓了起來並帶回楚國,直到當年冬天在魯國的調停下才放了回來。這種蠢貨行為也只有他能做出來了,後世楚懷王被扣好歹是帶著部隊但被閉關控制了。

3、泓水交戰,待陣而擊

宋襄公被釋放後,仇恨楚國,更仇恨當初幫楚國說話的鄭國,便起兵攻打鄭國,楚國則派兵直接攻打宋國都城。宋襄公被迫回軍,並準備與楚軍作戰,目夷認為雙方實力懸殊,勸他說上天拋棄我們商朝後代很久了,您想復興國家是自己取禍,宋襄公還不聽。

宋軍、楚軍在泓水相遇,楚軍仗著人多勢眾,大白天當著宋軍的面開始渡河,目夷勸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應該趁他過河到一半時攻擊,宋襄公這時候又把古法搬出來,說我們是仁義的國家,怎麼能這樣做?等到楚軍登岸還沒列陣時,目夷又勸宋襄公趁機出擊,宋襄公仍然以禮法拒絕說等他們列好陣再出擊。

楚軍列好陣後出擊,很快擊敗宋軍,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了一箭,一年後就因傷而死。宋襄公這種做法讓後世經常嘲笑,既然打仗肯定是求得勝利,幾次都聽不見目夷得正確建議,剛愎自用,想當霸主只能是白日夢。

戰略規劃三誤區,宋襄公全踩了,難怪說他是東周的“堂吉訶德”

泓水之戰


【結語】整體來說,宋國根本不具備稱霸的資格,宋襄公不是明君,更不具備霸主之才,只是因為當了霸主齊桓公小弟,便以為自己能夠取代,是信心嚴重爆棚,加上刻板保守,不思變革,剛愎自用,最終目標與實際結果相差太大,成為人們千百年來的笑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